河左岸劇團
-
藝@展覽
狂80:回首眾聲喧譁的反叛年代
80年代真的有什麼偉大意義的話,我猜想是對那個時候的年輕人存在著某種神秘的啟示。從80年代到90年代,我所看到的台灣宛如通過一場「精神叛變」,許多價值觀因為新事物的出現一瞬間轉變,原本遵循的典範開始移轉,權力開始重組。 黃威融〈1989,一場精神叛變的開端〉(註) 2023年,臺北市立美術館將迎來40周年館慶,這座1983年12月正式開放的台灣首間現代美術館,現以「狂八○: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打頭陣,透過檔案、文獻物件和藝術作品並陳展出的形式,回溯1980年代(以下簡稱80年代)狂飆氛圍下的藝術和各式新興文化面貌,並試圖映現彼時的藝術不盡然各自發展,有時會是自發性地跨領域連結、滾動,形成強大的創作動能,一起朝向渾沌、未知的藝術世界奔去。 獨一無二的80年代 80年代是充滿激情又令人惴惴不安的年代:政治上的動盪,一方面承續1970年代外交挫敗的事件退出聯合國、台美斷交等所引起的民族意識與身分認同上的論戰,另一方面,1979年底爆發「美麗島事件」及至隔年初的大逮捕全台風聲鶴唳,然而,威權政體的基底卻已見鬆動:1987年解嚴和開放返鄉探親,1988年初報禁解除等桎梏一一打破。 與之伴隨的是,1970年代歷經兩次石油危機仍躋身「亞洲四小龍」且於80年代初締造外匯存底突破百億美元等經濟奇蹟,中產階級興起,台股噴發、消費主義和大眾流行文化正興等,都為80年代鋪陳出一個獨一無二的大背景,在此氛圍下的知識界與文化界在承接西方思潮的同時,也思索著如何面對熟悉又陌生的島嶼正在劇烈改變中 1983年北美館的開張,率先迎來正值青春少壯的台灣戰後嬰兒潮世代,他們才正初試啼聲、昂然踏上未來在哪並不明朗的藝術家職涯之路上,延續19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精神,急切地想回應外在超載又滾燙的能量,生產出那些名
-
少年往事 為年少負責,在苦悶與撒野之後
導演黎煥雄的年少回憶
1987年的黎煥雄,我們大致熟悉那年台灣宣布解嚴,國家兩廳院落成,而黎煥雄領軍的河左岸劇團接連推出了《兀自照耀的太陽》及《拾月》,慢慢找到自己的劇場位置。許多人談到他的年少,都是那樣風風火火的記憶,好像人生走的每一步都是踩在一個關鍵的點上。 黎煥雄說:「我不介意一直談80年代,其實也不太介意少年的定義。」雖然如此,他說仔細想想,那些年發生的事情,其實是落在大學中堅時期,藝術的灌輸與覺醒都非常明確。可是,若真的想聊年少時期的曖昧含混,得把時序往前拉一點:「那是70年代末期,我真正的少年時期。而且剛好蠻符合歷史對於那個時代的印象:苦悶。」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文青夢魂體
創立於一九八五年、被歸屬於「台灣第二代小劇場」的「河左岸劇團」,在卅周年前夕,舉辦了「河左岸30」系列活動,包含論壇、影像展,及作品《星之暗湧2014》與《彎曲海岸長著一棵綠橡樹》的復刻演出。回望這個由非戲劇科班文青們所組成的劇團,卻透過身體,「形塑出台灣人被壓抑的身體圖像」,而從青春轉為中年,唯一不變的是主體總是不斷地透過記憶、意識、幽魂、夢境,間接而折曲地,繞射或折射而現。
-
戲劇 紐約的911,是漫畫的改編?
《公路.電.影》探討封閉的「御宅族」
《公路.電.影》中,陳明秀將焦點放在同人誌族群,探討時下「御宅族」自閉內在性格的社會現象。這些看似平凡有著都會個性的人,嚮往安定且有足不出戶與不實踐的特性,將慾望寄託在可以掌握的事物上,導演透過同人誌的嗜好來隱喻此種現象。
-
百匯
從文本找回劇場的力量
二○○四國際劇場藝術節標榜劇場演出與經典劇作對話,邀請來自波蘭、日本、加拿大與台灣本地的五個劇團,分別展開一對一的「肉搏戰」。
-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舞蹈 雷公作引,看見天庭?─白舞寺舞團《看天河》 去年白舞寺演出《七匡乙咚》,延續創團作《白色的狂嘯》的實驗,結合現代舞與布袋戲,讓舞者與偶師同台演出,獲得評論者張嘉容「吸收了各種現代和傳統元素,發揮了可喜的再創造精神」的評價肯定,但也同時留下「舞者操偶舞步受限,偶師肢體展現單調」的問題有待解決。 今年白舞寺再接再厲推出《看天河》,續走前作的實驗路線,由現代舞者游紹菁、蔡佳君、洪儷今,與亦宛然布袋戲演師黃僑偉共同創作,加入曾受日本鬼太鼓訓練的張家齊,以及劇場燈光設計洪國城,為觀眾搬演一齣「變化肢體無窮盡,落地操偶鬼神驚」的故事。 上回的《七匡乙咚》說到黃帝大戰蚩尤、鯀治水卻遭懲的怨氣;這回《看天河》說的是有關雷公與天庭的故事。團長游紹菁說,記得小時候每當打雷,長輩們總會說,此時抬頭看,就能看見天庭。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雷電有如一把鑰匙能開啟天庭」這種事情,不僅充滿驚異與魅惑,也讓她不斷揣想天庭的模樣。 後來,游紹菁拿到一本「法仔鼓」,閱讀裡頭的經文,激發她與同伴許多創作的靈感,《看天河》便以雷公為引子,「法仔鼓」經文描繪的景象為藍本,構築出一個想像的天庭,以及天庭之外、另一個繁麗多彩的世界。而這些想像的人物與虛構的世界,將藉由舞者與演師的口白、操偶與舞蹈動作展現出來。看過白舞寺作品的觀眾,可以看看他們這次是否進步;沒看過的人,則不妨見識一種人如偶、偶被附身、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演出方式。(楊莉玲) 戲劇 與文本共舞─二○○四國際劇場藝術節 從上個世紀八○年代以後,現代劇場走向拋棄敘事性文本的路子,大多數的劇場工作者從演員、舞台設計、音樂等非敘事劇場元素出發,構築出意象性強烈的作品。但虛渺難以言說的意象看久了,也令人懷念起雋永的文本故事。這回由兩廳院策劃的國際劇場藝術節,打出了「騷文意動」的口號,號召國內外六個劇團,重新詮釋貝克特、易卜生等名家的經典。 與貧窮劇場大師葛羅托斯基頗有淵源的山羊之歌劇團,表演以肢體動作與演員演唱為主,這次演出的《悲歌錄》以蘇美史詩《吉爾迦美什史詩》為劇本主軸
-
跨界表演
簡室蘊繁香.自然意深長
白色胚布的背景和白色膠質地板,簡單的幾盞燈,再配上表演者簡陋的家居打扮,《百夜詞》的製作可說相當節儉;然而,這樣簡約的設計若非預算有限,恐怕想刻意做也得大費周章,還不見得能夠如此「自然」。
-
台前幕後
就在半夢半醒之間……
她很安靜,一直如冰河遺跡的深淵窄湖,湖口不廣,卻難以見底。但是,幾乎和所有女人一樣,陳品秀也結婚了!陳品秀因為生命歷程的轉折, 感覺到一股「無法忍受的窒息」;於是,創作的慾望在她喉頭哽著,她要把她的「夢魘」化為一種跨越戲劇、舞蹈的舞台呈現。
-
戲劇
夢,擱淺在死亡中
以文學作品改編的劇場文本,除了依賴肢體與構圖符號的視覺創造之外,語言聽覺的著力應該更為深厚,角色詮釋的掌握應該更為凝練,否則將難以承載來自文學的語言意象,和人物形貌的具體塑造。
-
表演賦比興
那一夜星光燦爛
重新走在去看《星之暗湧》的路上,到安那其之路,那條路上的景物竟已有些模糊難辨了。荒煙蔓草,野螢亂飛,在每一個劇場作者夢寐以求的巨大而空曠的水泥廠房中,我彷彿卻已經迷失了回去到那裡的路了。
-
即將上場
河左岸劇團演出《星之暗湧2000》
繼一九九八年《虛構飛行》後,資深前衛小劇場河左岸劇團將推出公元二〇〇〇年新作《星之暗湧2000》。該劇改編自河左岸一九九一年作品《星之暗湧》,內容是關於台灣二〇年代無政府主義者(所謂「黑色靑年」)的故事。 二〇年代的台灣,正處於日本殖民時期,由於受到世界新思潮的鼓動,東亞也興起了各種改革的主張,其中日本更進入了所謂大正民主時期,間接地,台灣的新派知識分子、也遭逢了這一波的浪潮。其中社會主義者難行、作爲更弱勢旁枝的無政府主義更難,《星之暗湧》便在數個個人的浪漫際遇、熱血的結社、以及反覆的扼殺拘捕之間,逐漸地讓這群微弱如暗夜星光的靈魂顯影。 新版本的《星之暗湧2000》將以一九九一年的原創劇本爲根據,重疊著公元兩千年的劇場工作者的夢的解析,展開更遼闊的全新對話。
-
藝問藝答
藝問藝答 藝搭藝唱
問:在《虛構飛行》中,你將聖經「啓示錄」拿來比喻「愛情」,非常有趣,請問你對現實生活中「愛情」的看法爲何?(台北/小豆) 答:對誰的愛情的看法呢?我感到相當心虛耶──自己的經驗那麼不足外人道、而別人的轟轟烈烈我好像也不怎麼了解,這樣的人怎麼「談論」愛情?其實透過我這樣一個非敎徒對聖經「啓示錄」的閱讀,我的確主觀地感受到一種強烈而似曾相識的「愛情/情感」模式。主宰者(是的──這裡存在了一個權力結構)不容許信徒的懷疑、不忠等等,有異敎嚮往或者牽涉者立即被譴責。但是,我其實又用「愛情」來延續了劇場創作群體的意象,我比較核心的關切是對那個權力結構的思考吧──「非得這樣嗎」、「有必要嗎」、「不可以變更嗎」在center的人往往意識不到center的封閉性(甚至毫無察覺自己已身在其中),沒有試煉、沒有背叛的愛情其實也很像一個center,無關乎道德、我們也不必在價値上去評斷它的優劣,但是總是有得就有失──要一個不容質疑、可以堅守的愛情,代價一定不會太低的吧? 問:聽説「河左岸劇團」要重新出發,可不可以談談「河左岸劇團」未來發展的方向與做法?(台北/露露) 答:簡而言之就是爲最早期同仁特質重現(不一定是原始成員的重聚)做準備。具體來說,我希望淸楚區隔出在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四年年間的「台灣史」追溯時期,所謂重新出發,倒也不一定是漸行漸遠地朝向完全未知的狀態。彼時我們開始了一段當時並不能預知會對這個劇團有多深重影響的計畫,之後發現這個計畫幾乎成爲我們的標籤。劇場美學的期待與發展,直直少了一大半的可能。《虛構飛行》因此作爲一個重新出發的起點,我們(我自己)開始回頭先看看自己的生命史。另外,也準備重新透過外國劇本折射我們對自身的關切(說重新是因爲一九八六年我們進入台北劇場圈的第一個演出:《闖入者》其實就是兩個翻譯作品所組成的)。但是詩跟文學,仍然如同前期、將會是重要的「外援」文類。 文字|黎煥雄 創作社、河左岸劇團導演 註:河左岸劇團已經遷離原址、結束承德路排練場。新的計畫將於六月在新的工作室發布。
-
台前幕後
隨著寄出的信,找尋出路
做完《賴和》之後,九五年黎煥雄就完全脫離小劇場,但是即使他導了《夜夜夜麻》別人仍然稱他爲小劇場導演,這使得他很想回頭去對「過去」大吼一聲,對上個階段做一個淸楚的吿別。
-
即將上場
華燈戲劇接力 河左岸接第一棒
華燈藝術表演坊爲推廣戲劇活動,邀請北部與南台灣各劇團進行包括藝術創作、劇場技術及劇團經驗分享之觀摩交流,舉辦「華燈戲劇接力──Focus On Direc-tors」的活動。這次長達四個月的戲劇活動,預計從十月開始,每個月一個假日,邀請六個劇團七位風格各異的導演,推出具代表性的戲劇演出。 首先登場的是河左岸劇團的《虛構飛行一給演員S的信》,由河左岸資深團員黎煥雄編導。河左岸劇團是國 內目前團齡超過十年的前衛團體之一,從創設至今,該團展現當代知識分子關懷現實環境與台灣歷史的藝術用心。《虛構飛行──給演員S的信》以黎煥雄原著之長篇散文《虛構飛行》爲本,改編成詩化意象的劇場演出。
-
非演評
不捨與叛逃
三月份起在耕莘小劇場開始了二個月的戲劇節,河左岸劇團推出的《迷走地圖番外篇──聖地傳》與極體劇團的《虛擬羊逃》,呈現了兩種女性身體觀照,兩種女性身世吿白。
-
十年演藝
戲劇界多方嘗試的十年
劇場近十年來的各項活動,在演出的地點與形式、討論的議題等整體表現上所展現的多樣性,似乎遠遠超過了前面四十年發展的總和。
-
專欄 Columns
實驗劇的道路
實驗劇,有時使看戲的人知道他們實驗的是什麼,有時不知道,因爲製作人多半自己也不知道。但是有一點似乎看戲的人和製作者都領略到,就是企圖打破旣有的戲劇形式和成規的居心。這種只破不立的實驗劇應該叫做否定的實驗劇。
-
即將上場
四流巨星藝術節
由「台灣渥克劇團」主辦的「四流巨星藝術節」已經於五月十二日開鑼,演出地點就在劇團自己經營的「台灣渥克咖啡劇場」內(原「甜蜜蜜」)。 此活動一直持續到七月廿三日爲止,台北目前最活躍的小劇場劇團─「臨界點」、「密獵者」、「河左岸」等十一個劇團均參與了演出。
-
專欄 Columns
詩意劇場芻議
文學(更精確地說,文字)是劇場最大的敵人和靠山。戲曲的韻白是一種提煉變造過的舞台語言,而我們眼前的現代戲劇則大量使用瑣碎的日常語言。如何在這兩種語言模式之間(或之外),琢磨出一種生動有力的語言表演方式,是今日劇場的未竟之功。
-
回想與回響 Echo
美學進駐個體錯亂的一年
在台灣本土小劇場硏究中,或許我們更需要的是對於十年來的劇場實踐,將之視爲硏究客體的嚴謹討論,而非文人信口開河的好惡評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