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锺馗自斟自饮,正在喝酒解闷。(李予昕 摄)
专题报导 Feature 专题报导 FEATURE

泉州傀儡大师黄奕缺

黄奕缺是当今傀儡戏界的奇才,黄氏外貌古朴保守,却以改革创新为终生职志,他的奇,是奇在观念新、才华高。在中国大陆一九八八年的艺术职位评鉴中,他是泉州市唯一入选的「一级演员」。

黄奕缺是当今傀儡戏界的奇才,黄氏外貌古朴保守,却以改革创新为终生职志,他的奇,是奇在观念新、才华高。在中国大陆一九八八年的艺术职位评鉴中,他是泉州市唯一入选的「一级演员」。

傀儡戏的演员需要高难的技巧,因为他的演技必须透过无生命的丝线与木偶去展现。或许有人会觉得:「操纵傀儡的人,反正是躱在幕后嘛!人是否真情流露,与木偶有何干系?」

如果你亲眼看到黄奕缺与他的傀儡之间,那种如影随形、情同手足,甚至还大演对手戏的模样,自然会叹服道:「果真是人非人、偶非偶,人又像偶、偶又像人,此等演技实在是独树一帜。」

从足下踏出改革的第一步

黄奕缺对于传统戏偶的改革,是从偶的「双脚」开始:旧偶的双脚是黄麻编成的,死板板的。他将这种麻编脚改成灵活的关节脚,可以曲膝、可以跺脚,当时他才二十五岁。

黄奕缺之所以会想要做这样的改革,根源于他自己对表演艺术的理念,不是师傅教的。他的一生,一直是在追求著一个「至真」的境界,不论是增加丝线的数目、或是改变木偶的结构,总归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让傀儡看起来像真的、像活的。」

例如,在操演「猴子」这个角色之前,他会先去仔细观察真正的猴子以及舞台上的活猴戏,再根据观察所得,掌握住猴子的动作要领,才据此决定如何去设计猴子的造型、以及如何安装丝线。这种改革方式,多多少少还是会招来保守人士的「非议」,在偶剧界之内,并非人人皆赞同他的「创新」。

从一个偶到整个演出型式的改革

黄奕缺自幼与傀儡结缘,十三岁即进入传统的傀儡戏班学艺,当时又名「四美班」,演出的角色为生、旦、北、杂四大行当,与传统戏曲是完全相结合的,包括戏文及音乐。

旧时的演出型式是这样的:先用木板搭个戏台子,台面宽约两公尺,高约两公尺,上头横挂一条布眉,布上绘著古典图案,顶端横书「内帘四美」,两侧写著一副对子:「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布眉背后则挂著演出的剧本,演员们可以一边看一边演。舞台上还会架个彩绘的布屛当背景,布屛背后一字排开,站著四个演员。

黄奕缺年少时曾经追随多位傀儡名师学艺。二十五岁那年,他正在学习一出神话剧《三姐下凡》,他所饰演的角色,是个又哭又闹对著父亲撒娇发脾气的小孩子,他觉得真正的小孩子在耍性子时,是会一边哭一边跺脚的,所以就将旧式的麻编脚改成灵活的关节脚。当时的老师傅颇不高兴:「是谁教你的?」,黄奕缺则自信地回答:「小孩哭闹的时候,就是这样。」

二十八岁时,则因演活了《水漫金山》中的三八小沙弥,而名噪一时。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在于,他把旧式木偶的笼腹及肩胛拆掉了,使小沙弥的头颈能伸缩,而且还在肩头、臀部及双脚处加设关节及丝线,才能表演出耸肩、缩颈、摇头晃脑、连爬带滚等细腻的动作。另一个原因,是他对这个人物的内心戏,揣摩得很道地。

二十九岁时,他又从西方的卡通中去吸取灵感,创作童话剧《懒猫的教训》。

四年后他更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构想:以提丝木偶为主,综合杖头木偶、掌中木偶同台演出。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这个构想一搁将近二十年,直到一九七八年,他已经五十岁了,还是锲而不舍地又提出这个想法,并且得到泉州剧团全力的支持,终于制作出了综合式的大型神话剧《火焰山》,并获得全国性的「演出一等奖」。这一条改革的路子,在国内外均获得极高的评价,并曾远赴欧洲,参加第一届荷兰国际偶戏节。

到了六十高龄,黄奕缺又峰回路转,由繁化简,创造出一展个人绝技的三出独脚戏:《驯猴》、《锺馗醉酒》、《靑春梦》,在日本参加第十五届世界木偶联合会及第十届饭田木偶节时,震惊国际偶坛,大获成功。他自己认为,这种表现方式虽然看似创新,实质是复古,因为「个人表演乃是中国傀儡艺术一种最古老的演出形式」。

黄奕缺对傀儡戏的最大贡献,不在于技术的改革,而是在于艺术观念的改革。他的内涵是纯中国的,创意谨守民俗的范畴,如果他的下一代,能够兼容世界文化,未来的创作之路必然更加宽广。

也有人觉得黄奕缺的演出,太过于卖弄技巧,关于这一点,对他知之甚深的郑国权先生所写的一段话,可以对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做出最佳的诠释:「艺术离不开技术,但是一旦技术已经溶化在剧情之中、人物身上,技术便成为色彩斑烂的艺术。」

访台掀起热潮

台湾的亚太偶展曾多次邀请黄奕缺来台演出,都因政治因素而未能成行,去年十一月由鹿港天后宫出面邀请,才得以成行,由鹿港巡回至台北,场场皆爆满,而且年轻的观众极多,足见大师的魅力非比寻常,老少咸宜。

十一月下旬在台北演出的戏码分别是:《狮子舞》、《若兰行》、《锺馗醉酒》、《水漫金山》、《驯猴》,其中只有《锺馗醉酒》及《驯猴》是由黄奕缺亲自操演,其余都是学生们在搬演(此次黄奕缺带了四名弟子同来)。

《狮子舞》在动作的设计上别出心裁,与我们一般常见的舞狮有所不同:狮子有只是大的,有只是小的,小狮子非常顽皮,时而钻到大狮子的肚皮底下,假装吃奶,时而跳到大狮子背上,当马骑;更好笑的是,当大狮子大喝一声,尾巴一竖,倒立起来,小狮子赶快也小嘿一声,跟著倒立;谢幕时,两具狮皮一翻,底下竟然跳出了三个舞狮的小武行,可真是令人出乎意料啊!

《若兰行》是古典戏目,不论唱词、唱腔、动作都是仿戏曲的。

《水漫金山》亦是古戏,但是由于黄奕缺对戏偶所做的精细改革,使得虾兵蟹将们在打斗时,能施展出灵活的身手,再加上著名的三八小沙弥,时常做出一些令人发笑的动作,整出戏很是热闹。

真正的重头戏是黄奕缺亲自搬演的《锺馗醉酒》与《驯猴》,他的学生在搬演舞狮时,还会因丝线繁多,有时有点手忙脚乱。丝线对黄奕缺而言,则真的是如十指、如手足,完全在掌握之中,只见其神,不见其线。

锺馗醉酒时,肚皮会一起一伏的呼吸著,不论是举壶斟酒、酒饱而吐,或是拔剑起舞、醉步而行,唯妙唯肖。

据说黄奕缺养过一只不乖的小猴,创作的灵感就是来自那只真小猴。在此出戏里,黄奕缺所扮演的角色不是个操偶人,而是个「猴主人」:小猴儿时而跳到黄奕缺的怀里撒娇,时而缠在主人的脚边耍赖,还会像个卖艺人似的弹吉他、大跳扭扭舞、学人戴面具、穿衣服、翻跟斗,甚至骑单车,而且技术高超,能够躺著骑、竖著骑、站著骑、蹲著骑,表演完毕时,还会很优雅地掀帽为礼,如此绝活,观者只能说「叹为观止」。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