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台北市立國樂團

相關文章 26 篇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台北傳統藝術季《原鄕樂舞祭》

    今年台北傳統藝術季唯一的樂舞節目是由台北市立國樂團與台北民族舞團共同演出的兩岸藝術家作品聯演《原鄕樂舞祭》。節目將邀請香港作曲家郭亨基指揮,演出作品將分西南風與台灣祭兩大部分。 西南風部分由香港編舞家何浩川根據郭亨基的作品《火把節之夜》、《戀歌》等曲子編作富雲南風味的舞作。台灣祭部分則由台北民族舞團演出本土祭儀舞蹈《跳神祭》,以及由陳中申作曲的《慶神醮》。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01期 / 2001年05月號
  • 北市國樂手李慧、謝從馨與陳盈均將在「聲振百里」音樂會演出。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聲振百里」音樂會 「打」破東西界限!

    跨越東西方界線的「聲振百里」打擊音樂會,將由日本木琴天后安倍圭子、來自以色列的皮卡度(Perca Du)打擊二重奏及三位北市國樂手李慧、謝從馨與陳盈均齊聚一堂,在團長鍾耀光指揮之下共同演出。 七十四歲的安倍圭子是作曲家及馬林巴琴演奏家,四十多年前她以毛線、皮革或塑膠材質製作打擊棍棒,更與山葉樂器公司合作改良現代的馬林巴琴鍵盤,能演奏五個八度的音域,表現更豐富。另外,她也以擅長同時以六支棍棒演奏而聲名遠播。而皮卡度打擊二重奏由唐馬.耶利夫和阿迪.莫勒於一九九六年組成,因外型帥氣、演奏默契好而於國際急速竄紅,且獲得多個獎項。 此次邀請中西雙方同台飆鼓,將演出安倍圭子所創的經典作品《稜鏡狂想曲》以及鍾耀光給二位打擊與國樂團的《秦王破陣樂》等曲目,更委託新生代作曲家張瓊櫻譜寫新曲《酒狂》。而為了樂曲需要,本場也將加入合唱團參與演出,一場陣容龐大的音樂會,即將震撼登場。

    文字|柯喬齡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 目前擔任美國哈特福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的關琦安將與NSO合作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焦點一

    指揮/老朋友再度到訪 女指揮家展現台灣之光

    樂季節目中,哪些指揮來擔綱領軍,自是樂迷們第一關注的重點,因為這也關乎一場音樂會的成敗。NSO的客席指揮熟面孔居多,但也有值得大家進場的新朋友;北市交依舊以客席指揮主打;國臺交則有令人驚喜的台灣之光女指揮上陣

    文字|李秋玫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受觀眾喜愛的大提琴名家安西.卡圖恩將再度演出《霸王別姬》。
    音樂

    「情定北市國」 宣告年底看好戲

    在「情定北市國」這場音樂會中,除了有年底讓團員上台演戲的「國樂情人夢」系列預告篇外,還有京劇名伶魏海敏、大提琴名家安西.卡圖恩、二胡演奏家宋飛的精采演出,曲目支支都談情。

    文字|李秋玫、台北市立國樂團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 北市國與克勞.德隆《氣韻》
    藝@CD

    縱橫古今之氣 跨越東西的韻

    國際唱片品牌BIS最近與北市國合作了第二張國西樂跨界專輯《氣韻》,由法國薩克斯風大師克勞.德隆演繹鍾耀光《第二號薩克斯風協奏曲》,其中德隆表現了許多美妙動聽的長線條樂句,展現出融合「氣.韻」的東西方元素。另一也與北市國合作過、亦屬BIS旗下的長笛家莎朗.貝札莉也推出長笛經典曲目專輯,展現紮實功力。

    文字|林仁斌、上揚唱片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 「音樂大不同—彈.印象」的指揮葉聰。(國家國樂團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焦點九:東西同台--東西樂器交流 織展音樂新貌

    東西跨界融合不是新世紀的新鮮事,早在古代就有,只是要看是否能交流出「代表樣本」,成為最後的「王道」。這個樂季的跨界風依然熾盛,除了有兩大國樂團孜孜不倦地打造國樂新版圖外,以西樂為主的管絃交響樂團如NSO也在開季音樂會中,演出二胡與箏分量不輕的《台灣雙連畫》。

    文字|樊慰慈
    第213期 / 2010年09月號
  • 采風樂坊的《十面埋伏》,以器樂劇場的概念呈現絲竹音樂罕見的聲光之美。
    特別企畫 Feature

    跨界、實驗、碰撞 舞台迴盪變動之音

    過去這十年來,音樂創作有著非常明顯的變化,那就是跨界。跨界帶來新的靈感、新的合作夥伴、新的創作方式,當然,也帶來新的觀眾群,而無可避免的,跨界也帶來某種程度的衝撞與迷思,這些都成了過去十年來音樂創作的養分與風景。

    文字|林芳宜
    第205期 / 2010年01月號
  • 音樂家們與優人「平起平坐」:或站或行、或盤腿而奏,不僅沒有造成音樂呈現的尷尬,反而因為演奏位置的變化與調度,形成了絕佳的音場層次。
    音樂

    破了疆界困境猶存

    這個兩團合作的作品,優人顯然成為北市國的良性衝擊與養分,激發了北市國另一種才華與面貌,反之在優人之中卻看不到同樣的效能。處處流露刻意營造的氛圍及畫蛇添足的「禪意」姿態,令人對一部藝術製作所消耗的龐鉅資源感到可惜。

    文字|林芳宜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 藝號人物 People

    從現代作曲家到國樂團團長 鍾耀光 讓台灣國樂與世界接軌

    對於國樂要衝出台灣這個地域的限制,鍾耀光認為除了中西交流之外,另一個方向就是把國樂團與世界的音樂來接軌。應該要打破過去的格局,將「國樂」的定義拓寬為「所有國家的國樂」,而不是將國樂「西化、洋化」、或者「洋為中用」、「中西並用」,在二十一世紀裡要談論的是跨種族、跨文化的觀念。

    文字|李秋玫、曾懷慧
    第174期 / 2007年06月號
  • 林奕華《水滸傳》宣傳照。
    藝視窗 News

    部落格行銷當道,林奕華新戲趕熱潮

    面臨大眾媒體藝文版面萎縮,新聞娛樂化的趨勢,表演藝術行銷紛紛將主力放在網路「部落格」,以創造更多的曝光機會和宣傳管道。擅長炒作社會議題的香 港導演林奕華趕上這波熱潮,年底新戲《水滸傳》宣傳未跑,部落格先開,率先曝光創作過程的花絮內幕,希望能為這部時裝版的「梁山英雄傳」增添人氣,吸引觀 眾走進劇場。有興趣可上:http://www.wretch.cc/blog/ntch1234。(廖俊逞) 表演藝術基層巡演 三十四個團隊演出 邁入第十屆的文建會「表演藝術團隊巡迴基層演出活動」,今年共有「音樂」、「舞蹈」、「現代戲劇」、「傳統戲曲」四類別,計一百二十三個團隊參加甄選,經評選後選出三十四個團隊,演出時間預計自九月十六日起至十二月九日止,表演地點遍及台、澎、金、馬地區。 過 去九年,該活動已至全國三一九個鄉鎮,作過多達一千一百場以上的免費演出,今年度預計規劃八十八場,以《藝術出巡‧台灣最美》為活動主題,由「十方樂 集」、「財團法人台灣樂舞文教基金會」、「表演工作坊」及「明華園戲劇團」等四個單位共同承辦。活動查詢:文建會網站 http://www.cca.gov.tw/(廖俊逞) 大陸指揮家邵恩接任北市國樂團音樂總監 懸 缺一年的台北市立國樂團音樂總監職位,日前宣布由指揮邵恩接任,出生天津的他是北市國創團以來首位官派的大陸指揮家。邵恩畢業於北京中央音樂院,曾任英國 BBC樂團副指揮、紀福特管絃樂團首席指揮,目前兼任澳門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明年也將接掌中國交響樂團藝術總監,並曾經來台與長榮交響樂團合作。(廖俊 逞) 布拉格國際劇場設計四年展 國內作品甄選 國際上最盛大的劇場設計展「布拉格國際劇場設計四年展」將於明年(2007)六月登場,為配合參展,台灣技術劇場協會即日起展開徵件作業,為四年展中的「國際學生設計展」與「劇場藝術節」進行甄選。 這 次甄選的內容主題與設計範圍共分三部分:「劇場藝術節」的主題The Bi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65期 / 2006年09月號
  • 從作曲家到國際藝術交流的重要推手,許博允被視為「最不像作曲家的作曲家」。
    音樂

    大病過後 許博允要為自己一圓音樂夢 四十三年來首次樂展 「許博允之樂」匯集新舊作演出

    很多人對許博允的印象是國際藝術交流的重要推手,他經營的新象文教基金會為台灣觀眾帶來許多開創性的演出,但他也是一位開創性的作曲家,不但曾為雲門舞集早年多部舞作譜曲,經典作品《琵琶隨筆》更曾在全球三十多個國家、數十個城市演出三百次以上。這次他將舉辦個人創作生涯四十三年來首次樂展,重新展現他身為作曲家的豐富創意。

    文字|廖俊逞
    第156期 / 2005年12月號
  • 台北民族舞團此次的演出以敦煌舞及佛學為素材。
    焦點

    表演藝術與宗敎的第三類接觸 《梵音樂舞──禮讚十方佛》演出的由來

    民國八十一年的藝術季,台北市立國樂團與佛光山梵唄研究班聯合演出「梵音海潮音」。當時的音樂會深刻地感動現場聽衆。此次再加上台北民族舞團的合作,將帶來一次兼具藝術震撼力及宗敎感染力的莊嚴演出。

    文字|吳士宏、李銘訓
    第31期 / 1995年05月號
  • 民國69年,市國假國父紀念館舉行創團音樂會,會後與當時任台北市長之總統李登輝先生合影。
    里程碑

    傳統樂器的時代新節奏 台北市立國樂團創團十五周年

    對「市國」這個台灣樂界的早產兒而言,十五歲實有著不凡的意義,在慶祝其平安成長的同時,更應回頭檢視這十五年來市國與台灣音樂環境的關係,俾能有效解決目前市國所面臨的種種問題。

    文字|王正平
    第22期 / 1994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對「國樂團」的一點想法

    如果作曲家真正能夠撇開西方交響樂式的思維,能真正地針對「國樂團」的特性寫作;如果「國樂團」本身也能接受自己的特性,而努力將之發揚光大。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國樂團」這樣的音樂演奏形式,因為展現自己真正的特色,而能在中國音樂歷史甚至世界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文字|張己任
    第94期 / 2000年10月號
  • 《樂》是企圖以樂手跳舞、舞者奏樂的跨界演出。
    演出評論 Review

    跳出鏗鏘新能量

    《樂》由編舞家鄭宗龍創作,結合音樂家王建民的《第一二胡狂想曲》與鍾耀光的《遊戲》曲目,企圖以樂手跳舞、舞者奏樂之跨界演出。指揮簡文彬拿起鍋鏟當指揮棒,極活潑地帶動樂團與現場氣氛,他後腦勺還特別剃個骷髏頭,不僅搶眼也「笑」果十足!讓人一掃國樂團嚴肅拘謹的印象。

    文字|俞秀青
    第202期 / 2009年10月號
  • 簡文彬在演出過程中一度步下指揮台參與嗩吶群劇場式的肢體表演,並在音樂高潮聲中擺出一式「鳳姿」,詼諧地暗示誰才是「鳳」,引燃了整場演出
    回想與回響 Echo 當「百鳥朝鳳」成了「美食百匯」

    好吃就是懂得吃嗎?

    「百鳥朝鳳」音樂會其實可以是個雅俗共賞的精緻套餐,而非任你吃到食之無味的「美食百匯」。音樂會觀眾不僅是來聽好聽的,最好也能盡量讓他們「知其所以然」,專業樂團對此本當是責無旁貸的。況且,深耕下培養出願意不斷回流的內行觀眾,才應該是票房最核心的基石。

    文字|樊慰慈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 今年五月,北市國在「情定北市國」音樂會中演出「國樂情人夢」計畫的序曲。
    焦點專題 Focus 焦點四:跨界

    東西交流不稀罕 樂手演戲才新奇

    跨界風潮玩了多年,今朝又有新路數!跨界成精的北市國繼去年讓團員跳舞,今年乾脆讓團員演出偶像劇,仿效日劇「交響情人夢」,搬演國樂界處境。也愛跨界的NSO也不遑多讓,除了與舞蹈、偶劇結合演出,今年中頗受歡迎的「頑皮家族」也將推出第二集,由團員梁坤豪與黃日昇繼續擔綱搞笑主持,相信樂迷已經在捧腹以待了!

    文字|李秋玫
    第225期 / 2011年09月號
  • 陳中申:最理想的狀況是作曲和指揮是同一個人,比較能掌握整體表現。
    焦點

    紅花還是綠葉 音樂伴奏的角色定位

    跨領域結合的藝術形式在近年來有越盛的趨勢,除可增加整體可看性、在低靡不振的票房中尋求突破,也使得不同的表演形式有相互交流的機會。音樂雖然多半以輔助者姿態出現,但此一界限在近年亦有模糊的趨勢,反而搶盡了主角的丰采,予人留下深刻印象。

    文字|錢麗安、許斌
    第42期 / 1996年04月號
  • 《曹丕與甄宓》的空間運用顯出編舞者劉鳳學的用心。
    舞蹈

    空間與肢體的書寫 評新古典舞團的《曹丕與甄宓》

    《曹》劇避免了所謂「民族舞蹈」的動作語言以及其敍事與空間排列的窠臼,直接自古舞吸取肢體的靈感,再配合現代舞台的觀念,讓我們對民族舞劇的發展有了更深一層的信心與期望。

    文字|陳雅萍、許斌
    第44期 / 1996年06月號
  • 身兼作曲與指揮的董榕森。
    回想與回響 Echo

    中國音樂的省思 從董榕森樂展談起

    欣賞國樂的人口一直都不普遍,要思考的問題自然不少,要做的事也很多,而在思與行之間,聽衆的反應是珍貴的。

    文字|翁志文
    第14期 / 1993年12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