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人翘首企盼之下,北京中央交响乐团终于在今年元月二日与三日假国家音乐厅演奏两场。演出前台上台下打成一片而互通心声的盛况,恐怕是两厅院营运以来所仅见。
北京中央交响乐团
1月2、3日
国家音乐厅
北京中央交响乐团除了为我们带来了殷承宗、刘庄、储望华、盛礼洪、石叔诚及许斐星等人集体创作的〈黄河〉钢琴协奏曲、马勒的〈升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葛令卡的〈卢斯兰与露蜜拉〉序曲、何占豪和陈钢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以及艾尔嘉的变奏曲〈谜〉作品第三十六号之外,当然还有两岸隔绝四十多年第一次能现场聆听大陆一流乐团演出的新奇及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
元月二日晚上在节目一开始,听众即报以极热烈的掌声欢迎,而台上的团员也纷纷挥手致谢,一时之间场面至为愉悦感人,这样在演出前台上台下打成一片而互通心声的盛况,恐怕是两厅院营运以来所仅见,亦可证明他们的到访,对两岸人民的交流是具有积极而正面的意义。
上半场的〈黄河〉钢琴协奏曲由该团的常任指挥石叔诚担任钢琴独奏。石叔诚的技艺精湛,颇能掌控全曲的情节并表达出意境的精髓;而乐团之协奏亦能配合得恰如其分,全曲自始至终将〈黄河〉的恢宏气势与民族精神展露无遗。演奏技巧方面,无论是主奏者或是乐团,均能游刃有余,再加上是欣赏自己同胞演奏具有民族性的乐曲,所以引起台下听众极大的共鸣。
平心而论,由大陆乐团演奏〈黄河〉或〈梁祝〉,就像俄国乐团演奏柴可夫斯基、维也纳乐团演奏史特劳斯,应可视之为「经典之奏」。
下半场的马勒等五号交响曲的表现则稍显吃力,在全曲的「忧愁」、「悲痛」、「达观」、「释然」和「对净化的憧憬」等意境的变化中,却无法使人从当中获得像演奏〈黄河〉钢琴协奏曲般的抒放之感。乐团相当欠缺快速乐句的整齐度,尤其弦乐部分在演奏细致乐句时,其运弓的整体性相当薄弱,弦乐器的音色或许由于品质不佳,显得非常沉闷,大提琴部分几乎没有音量可言,在弱奏方面不够细腻,无法完全表现出人类脆弱而多愁的感情世界;强奏缺乏震撼力,不足以诠释出心灵剧烈活动所展现的能量。这些都是演奏马勒时的致命伤。然而小提琴在第四乐章的表现则令人耳朶为之一振,他们将马勒抒情主题所特有的优美风格表达得几近完美,令人动容。如此精采的表现或许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人思想与马勒的哲学观有类通之处。管乐部分,该团所谓的「四大金刚」的木管首席表现的确不错,小号的表现虽佳,可惜有时候会让听众感觉出「西索米」的音色。整个管乐在个人的演奏可能比合奏来得好,这也是大多数东方乐团的通病。
整体而言,北京中央交响乐团的演出有其应有的水准,在演奏技巧方面値得本地乐界学习,但在音乐表现方面却有待加强。简单地说,〈黄河〉是音乐多于音符,而「马勒」是音符多于音乐。
文字|廖年赋 联合实验管弦乐团副团长,艺专、师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