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竺音乐工作坊所演出的儿童歌剧《诺亚方舟》。(言午 摄)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中国儿童戏剧年表

回顾我国的儿童戏剧发展,从二○年代起,郭沫若在时事新报的学灯版上发表了中国首部儿童诗剧《黎明》,开启了我国儿童戏剧发展的始页。在这个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相结合的中国话剧创始期中,许多知名的文艺作家如鲁迅、老舍、熊佛西等人,体认到儿童戏剧、文学的重要性,纷纷投身于儿童戏剧、文学的翻译、创作以及理论阐述。抗战时期儿童戏剧在国难中背负了沉重的历史任务,也与时代的脉动相互结合,发挥了戏剧的另一重功效。

一九四九年之后,中国大陆方面,由于话剧在其政治发展的历史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更加积极掌握。宋庆龄的「中国福利基金会」便创办了儿童剧团,其后大陆各省成立二十余个儿童戏剧院团,诸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国福利儿童艺术剧院」等是较为知名的剧院团体。

在台湾,第一次的儿童剧公演,是在一九四八年五月,由台湾省教育会主办。一九六八年,戏剧学者李曼瑰教授自欧美游学返国,除了倡导小剧场运动之外,对于儿童戏剧的推行更是不遗余力。一九七四年,教育部国教司更颁订「儿童戏剧实施要点」,通令全国各省市教育局一力推行,将儿童戏剧列为教育目标之一。然而戏剧是一项极为专门的艺术,尽管对儿童戏剧的重要性人人均有共识,儿童戏剧的推动却仍然难以进行。从八○年代开始,台湾地区逐渐有一些戏剧界人士参与儿童剧场的展演。一九八二年,陈玲玲所主持的「方圆剧场」制作了三出儿童剧,开启「成人演戏给儿童看」风气之先。其后汪其楣的《牵著春天的手》、「魔奇儿童剧团」相继演出,为台湾儿童戏剧激起许多浪花,除了造成家长带儿童观剧的风气,也使得儿童戏剧迈向社区性的展演。

放眼儿童戏剧七十年来的发展,我们或许不能苛责时代因素的限制和对儿童戏剧认知上的不足,但是如何集合儿童文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乃至于有心于儿童戏剧的戏剧专业人才,在新的世纪中创造出真正属于我国儿童戏剧作品和环境,则是关心儿童无可推诿的责任之一。

1920.9.22

郭沫若童话剧《黎明》发表于时事新报,是中国首部童话诗剧。

1922

黎锦晖发表《麻雀与小孩》,是首部为演出而创作的儿童歌舞剧。

《儿童世界周刊》主编郑振铎向儿童征稿,儿童自创短剧《唱山歌》、《寄信》、《吿状》等发表。

1922.7.2

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周树人(鲁迅)翻译的俄国童话剧《桃色的云》。

1922.9

郭沫若童话剧《广寒宫》发表于《创造》季刊一卷二期,是中国首部童话话剧。

1923

黎锦晖发表儿童歌舞剧《葡萄仙子》。

1928.5

叶绍钧(圣陶)与何明斋合编的儿童歌剧《风浪》,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8.8.9〜10

熊佛西在世界日报发表《儿童戏剧之需要》。

1933.10

叶圣陶、何明斋合著《蜜蜂》(歌剧)。王云五、徐应昶所主编之小学生文库,由商务印书馆印行,内容包括戏剧部份。

1937

淞沪「一二八」事件之后,许多家毁于战火的孩童被收留在难民所内,沪东难民收容所的十二个小孩,组成了「上海孩子剧团」。九月三日,救亡协会予以承认,后扩增为二十二人,年纪从九岁到十九岁,在难民中唱歌演剧宣传抗日。上海沦陷时该团撤离上海。

1938

「孩子剧团」由武汉到达重庆,在市区及各地鄕村演出。为演出需要,此一时期曾编写了一些儿童剧,如

《仁丹胡子》、《捉汉奸》、《不愿做奴隶的孩子》等,一九四二年解散。

1938~1945

董林肯改编《表》(五幕儿童剧)(俄作家班台莱耶夫原作,鲁迅译)、张石流《小马戏班》(四幕儿童剧)《小东西》(独幕儿童剧)龚炯《白孩儿》(独幕童话剧)

抗战时期,大后方有一百六十多个儿童剧团,为抗日进行宣传。

1946.1

抗战胜利后,重庆北碚各界为庆祝新年及抗战胜利,由国立剧专与中华儿童教育社联合举办儿童音乐戏剧表演,演出《白雪公主》,剧中角色全部由儿童扮演。

1947

陈鹤琴建议筹办「中国少年剧团」,由朱菉园(贺宜)担任团长,团员均为小学生;成立后演出许多出儿童剧。

1948.5

台湾第一次儿童剧公演。由台湾省教育会主办,演出两日共有《学生服务队》(三幕)、《吴凤》(四幕)、《悔悟》(独幕)、《我爱祖国》(一幕二场)、《共同协力》(三幕),演出后并将剧本编印成《儿童剧选》。

1952

第九届戏剧节,台湾省教育厅颁订活动办法,征求独幕剧、儿童剧、歌仔戏等剧本。

1956.6.1

大陆成立「中国儿童剧院」(后改名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

1957

大陆上海成立「中国福利儿童艺术剧院」。

1958.6

大陆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朗期影片公司联合摄制之少年故事片《风筝》开始上映,为中外合制的第一部儿童少年影片。

1962.10.11

台视开播次日,十月十一日播出电视上第一出儿童剧《民族幼苗》,由中国家庭教育协会理事长黄幼兰主持的台北市「娃娃剧团」担任演出。

1968

中国戏剧艺术中心暑假举办「台北市国中国小教师戏剧编、导、演硏习会」。

1969

中国戏剧艺术中心成立「儿童戏剧推行委员会」,后又成立「儿童教育剧团」,首任团长为王慰诚,每年暑假举办儿童戏剧训练班,并作示范演出。

1970

中国戏剧艺术中心商请中国电视公司开设儿童节目,播演儿童电视剧。

中国戏剧艺术中心暑假办「台北市教师导演人员训练班」。

1970.9

中国戏剧艺术中心在国立艺术馆演出王慰诚编导之《金龙太子》,连演十日。

1971

中国戏剧艺术中心于中兴新村省训团特设戏剧编导班,由省立中小学选调八十位教师前往中兴新村受训,三次共训练二百三十九人,期为推动儿童戏剧的基本干部。

1972

教育部文化局、中教司、社教司、国教司、中国戏剧艺术中心、台湾省教育厅、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等联合征求儿童舞台剧剧本,选出三十二部。

1973

板桥「台湾省国校教师硏习会」自一九七三到一九七四年为止,曾办三期「儿童戏剧硏习班」。

中国戏剧艺术中心出版《中华戏剧集》共四册,收有四个儿童剧本:王慰诚的《金龙太子》、陈文泉的《小冬遇险记》、吴靑萍的《黄帝》、黄幼兰的《仙瓶》。

中国戏剧艺术中心出版《中华儿童戏剧集》四册,共二十六部作品。

1974

教育部颁订「儿童剧展实施要点」,规定各县市每年必须举办一次儿童剧展,但全国各县市反应并不热烈。

1975.10.20

李曼瑰教授病逝。

1977.4.4~4.18

台北市教育局在局长施金池任内,与中国戏剧艺术中心联合举办「台北市第一届儿童剧展」。(第一届到第五届均集中在国立艺术馆演出,第六届后在各校礼堂或活动中心举办,约至一九八九年之后停办。)

1978

中国戏剧艺术中心征选儿童剧本,共选出优良剧本十本,编成《中华儿童戏剧集》第二辑。

1978.8

埔墘国小美劳老师成立「埔墘国小皮影剧团」,结合美劳教学与校外演出。

1979

台北市在李登辉市长任内,举办第一届台北市戏剧季。

1980

台湾省教育厅成立「台湾省儿童剧推展委员会」,并于省交响乐团设置儿童戏剧指导教师硏习营,选调全省各县市国中、小教师加以训练,前后共举办五届。

高雄市举办第一届儿童剧展,后改为「少年剧展」。

1981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在高雄鼓山国小柴山分校设置儿童戏剧指导教师硏习营。

1982

「快乐儿童中心」义工罗正明发起并成立「快乐儿童剧团」,以该中心义工为主要团员,在各社区演出。

1982.8~10

中国大陆文化部少儿司分别在长春、南昌两地进行首次「儿童戏剧观摩演出」,选出优秀剧本创作奖《朱小彬》等十二个剧目,在观摩期间并成立「中国儿童戏剧硏究会」。

1983.2.26

「方圆剧场」参加「民间剧场」活动,在靑年公园演出三出童剧,后又曾于师大礼堂演出,是为正式戏剧演出中,成人为儿童演出儿童剧的先例。

1984

台北市教育局甄选七十二学年度靑少年儿童剧本,将得奖作品集结出版。

1984.7

云门实验剧场在甘谷街的工作坊中举办小剧场演出,除「小坞剧场」的实验剧演出外,并由吴丽兰主持的「汤匙剧团」演出童剧《一汤匙的梦》。

1984.9.23~26

七十三年文艺季,由汪其楣率领国立艺术学院学生,演出《牵著春天的手》。

1985

台北市教育局甄选七十三学年度靑少年儿童剧本,将得奖作品集结出版。幼儿造形教育专家董凤郦创立黑光幻影之「杯子剧团」。

高雄县政府教育局举办大规模儿童剧展,计有十五所国中、国小参加,在各校礼堂、民众服务站、鄕公所礼堂等演出。

1985.12.30

苗栗县政府教育局举办「儿童剧展指导老师硏习会」。

1986

台北市教育局甄选七十四年度靑少年儿童剧本,将得奖作品集结出版。

大陆「中国儿童戏剧硏究会」出版中国儿童戏剧报,任德耀主编。

1986.2.1~2.5

陈芳兰创立「水芹菜儿童剧团」,在国立艺术馆首演王友辉、蔡明亮改编自义大利童话的《木偶奇遇记》。(该团于1990年1月解散)

1986.1

「杯子剧团」正式对外公演黑光剧《生之彩》。

1986.2

高雄县政府教育局办理「儿童剧指导教师硏习营」,并继续举办儿童剧展。

1986.4

苗栗县举办第一届儿童剧展,三所国中,六所国小参加。

益华文教基金会经理谢瑞兰与民歌手邓志浩等人创立「魔奇儿童剧团」。

1986.7

台南市政府主办并编印《第一届凤凰城儿童文学创作选集》,分教师、学生两组,包括戏剧类作品。

1986.8

「魔奇儿童剧团」创团首演《魔奇梦幻王国》。

1987.9.28

原「魔奇儿童剧团」邓志浩率部分班底另组「九歌儿童剧团」。

1987.9.25

原隶属于「成长儿童学园」校内儿童剧场之「鞋子儿童实验剧团」正式成立,与「快乐儿童剧团」共同在中国时报亲子月中演出《大象的鼻套》。

1987.11

郭承威、李锦蓉成立之「一元布偶剧团」,首演短剧《蛀牙之舞》等剧。

1989.1.1

以社区表演为主的「皮匠儿童布偶剧团」正式成立,在台北市演出《木偶巧遇阿里巴巴四十大盗》。

1989.4

戴珍妮于高雄成立「妈咪儿童剧团」,除作社区巡回演出外,并举办儿童戏剧营活动。

1989.7

一九八八年由国立艺术学院毕业生史美棣成立之「蒲公英剧团」,首次演出儿童剧《汤姆历险记》。

1990.3

台中市立文化中心成立儿童剧团,六月十一日在台中市立文化中心首演王友辉编导的《会笑的星星》。

1990.8

幼狮艺文中心举办第一届「幼狮儿童戏剧展」。

1991.1

一月十八日由国立艺术学院毕业生邱娟娟于新竹成立的「玉米田实验剧场」,在新竹科学园区及交通大学学人村开设「社区儿童创造力教室」,举办亲子活动,以戏剧游戏为新竹的儿童戏剧奠基。

「九歌儿童剧团」应前苏联乌克兰共和国「基辅国立偶剧团」之邀,参加第一届苏联国际偶戏节,演出《东郭.猎人.狼》,为该团迈向国际交流演出的第一步。

1991.8.4

由游昌发作曲、景翔编剧的中国儿童歌剧《地心一日》,历经压箱十二年,首度演出。

1991.9

「九歌儿童剧团」赴奥地利,参加米期特巴哈偶剧艺术节,与七月曾来台的特利布利特剧团合作演出《了然》(原名《画猫的小和尙》)一剧。

「一元布偶剧团」赴泰北边境难民营演出《小红帽》、《蛀牙虫之舞》。

1992.5

一九八六年起,改由彭雅玲任团长的「方圆剧场」,改编信谊文教基金会出版之儿童文学作品《皇后的尾巴》,于中正文化中心国家戏剧院首演,并于各县市巡回演出。

1992.9

一九八七年由台南华灯艺术中心支持成立的「华灯剧团」,四月起正式成立「华灯儿童剧团」,于台南市假日广场演出《新小红帽历险记》。

1992.11.22

曾为「魔奇儿童剧团」团长、编导的李永丰,率领旗下创作和行政人员离开「魔奇」,与罗北安、柯一正等人另组「纸风车剧团」,创团首演为中正纪念堂露天演出的童剧《群牛大战》。

1992.12.20~24

文建会策划主办的「儿童戏剧亲子游」,甄选「妈咪」、「杯子」、「九歌」、「万象」、「蒲公英」等五个儿童剧团,在台北幼狮艺文中心联合演出。其中「万象儿童实验剧团」为「万象说唱艺术团」所属团体,本年甫由说唱艺人常忆君创立。

1993.1~6

「儿童戏剧亲子游」在台湾全省各县市作社区性之巡回演出。

 

特约撰述|王友辉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参考资料:

《表演艺术团体汇编──戏剧团体》

《儿童戏剧亲子游》巡回演出实施计划资料

《儿童少年文学》

《中华民国现代剧团简介》

《儿童文学史料初稿》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

《中华现代文学大系》戏剧卷⑵

《认识儿童戏剧》

《马森戏剧论集》

《中国话剧史》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七十三学年度甄选靑少年儿童剧本得奖作品专辑》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七十二学年度甄选靑少年儿童剧本得奖作品专辑》

《台北市儿童剧展历届评论集》

《李曼瑰剧存》(4)

《中华戏剧集》第十辑

《儿童戏剧选》

《联合书院图书馆藏中国现代戏剧图书目录(儿童戏剧类)

《台湾电影戏剧史》

《中外儿童音乐欣赏》

《历届儿童剧展专刊》

《张老师月刊》第五十三期

《文讯》革新第二十一期(总号第60期)

《国民教育》第三十卷七〜十二期

《文讯》革新第九期(总号第48期)

《文讯》革新第三期(总号第42期)

《文讯》第三十一期

《国教天地》第六十七期

《文讯》第十七期

《文坛》第二百零四期

《教与学》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