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个吃看不尽的三朝旧都,正朝著现代商业大都市在迅变中。前淸驰名的老剧场犹在挣扎生存,新建多功能的表演场地也在提供现代品味的视听享受。然而,商品经济大潮冲击到社会生活的每一领域,整个表演艺术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难,演员、观众、探索精神……一切都在流失。
北京正在发生惊人的变化,许许多多星级宾馆、购物中心、美食城、高层写字楼、花园式别墅拔地而起,摩天大厦与四合院民居隔街相望,交流道与小胡同杂然相处。城市空间构成的驳杂与矛盾,十分生动地显示了经济大潮给北京带来的新机遇,和在现代化阵痛中北京人所面对的难题。
商品经济大潮冲击著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而首当其冲的莫过于文学艺术了。表演艺术,尤其是雅致的表演艺术,由于其非实用性,正被不断升温的、以实利为目的的商品经济,挤兑到一个狭小的生存空间。
北京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大陆的文化中心,数以千计的优秀艺术家和专家、学者荟萃于此,人材济济,这是其他省市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
北京的演出团体分属五大系统:中央文化部、北京市文化局、军队系统、事企业单位、民间团体。共有话剧院(团)十二个,戏曲剧院(团)九个、歌舞剧院(团)四个,歌舞团九个,乐团七个,其他演出团体四个。从业人员有六、七千之众(附表㈠)。
四种类型的演出场地
北京的演出团体大多数都有自己的剧场,再加上其他剧场和郊区影剧院,共有八十余处演出场所,但经常有演出活动的约有二十几个(附表㈡)。所有这些剧场大抵可分为四类:
㈠二环路以内有十几个设备中等的剧场。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首都剧院」、中国京剧院的「人民剧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中国儿童剧场」和民族文化宫礼堂等。由于地处市区中心,交通方便,场租、票价适中,演出活动比较频繁。
㈡近年新建成的音乐厅和剧场。这类演出场所,环境优雅,设备先进,但新建成的多功能剧场,场租昻贵,一般剧团不敢问津,如:
北京音乐厅
一九八五年九月建成,是北京乃至整个大陆第一座现代模式的、专为演奏音乐而设计建造的音乐厅。演奏厅可容纳一千一百八十二位听众。厅内采用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建筑声学措施,获得良好的音质、频率特性和适度的残响时间以及均匀的声场分布。
世纪剧院
一九九〇年建成,是多功能的现代化剧场,可以演出音乐、歌舞、戏剧、电影及召开各种规模的国际会议。有一千七百十三个软座观众席,大型旋转、升降舞台,高品质音响,电脑自动调光,均恒室温,以及三种语言的同声翻译系统。
㈢古旧的剧场。大多座落在北京老城区,建筑陈旧,设备简陋,在众多高层建筑群对照下,显得格外破旧寒酸。如:
广和剧场
建于淸末,原为广和楼戏园,从淸光绪三十二年(1906)起,喜连成社科班(后为富连成)曾先后二次在此戏楼演了二十多年戏,是老戏迷人人皆知的名剧场。近年来观众日渐减少,剧场为了维持生存,同时经营旅馆、歌厅、游戏机、台球、放映录相等,戏剧演出反而成为次要的了。
西单剧场
这里原是奉天会馆东花厅,一九二九年经过修整,取名Happy(哈尔飞戏院)。尙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高庆奎、言菊朋、郝寿臣等京剧名角均在这里演唱过。如今,地铁从舞台和观众席地下通过,噪音和震动严重影响演出。
㈣茶园。茶园是从前北京人听戏的地方,人们在茶座中加筑一个小戏台,观众可以一边品茶一边听戏。老茶园早已荡然无存,现在的老舍茶馆、梨园剧场、天桥乐茶园是近年仿照旧茶园的型制新建的。如:
老舍茶馆
以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茶馆》命名,始建于一九八八年。整座茶馆京味十足,厅内陈设古朴、典雅,客人可以品用各类名茶、多种宫廷细点和应季北京风味小吃,欣赏戏曲、曲艺演出。客人如有雅兴,也可即兴登台客串。
天桥乐茶园
总建筑面积九百平方公尺,吸取了中国古典茶楼的建筑规范和现代音响、灯光技术,造型古朴,玲珑典雅,底层二十五张八仙桌,二层半廊回绕,九个包厢环形分布,可容纳二百人同时品茶听戏。
最近几年,北京的确盖起了一些现代化剧场和雅致的茶园,但前者隶属于合资企业,后者主要是为海外旅游者服务,一流艺质、三流剧场的尖锐矛盾始终存在著。此外,锁闭的意识形态在开放的经济趋势中,产生严重的不适应,文化事业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将所有艺术毫无差别地推入市场任其生灭的短视政策,给整个表演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演员、观众、探索精神……一切都在流失。
戏剧:观众到哪里去了 ?
演员、观众以及演员与观众的共享空间,是戏剧生存的三大基本要素。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观众的流失是戏剧走向低俗最重要的标志。缺少现代化剧场,固然使某些舞台实验无法进行,但这并没有使勇于进取的艺术家感到气馁。近十年来,许多探索戏剧几乎都是在空荡荡的舞台和简陋的灯光、音响条件下进行的。然而,观众的流失却使戏剧家们心急如焚。三、五年前,一台中等水准的新戏,连演三、五十场不成问题。如今,大多数演出观众都是零零落落。戏剧家们都在问:观众跑到哪里去了?我在《上海戏剧》(1993年第一期)〈对当代中国戏剧的新思考〉的「答问录」中写道:「在这个变动不居,许多方面都极难预料的变革年代,十几亿中国人正在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敷演一出伟大又艰辛、悲壮又滑稽的时代活剧。然而呈现在舞台上的,几乎全是一些甜腻腻的喜歌或为政治口号作注脚的拉洋片。人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认识角度去定义戏剧,却无法否认戏剧艺术从来都是特定时代民众的意识、思绪、心理、情感的反映。戏剧远离生活,观众必然远离剧场。既然人物形像、戏剧场景呈现出来的观念、意识远远落后于观众;既然舞台所表现的情感、思绪与大多数观众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大相径庭,人们何必花钱到剧场买罪受呢?」
音乐:新潮的崛起与沉寂
八〇年代中期是大陆新潮音乐崛起的年代,北京接二连三地举行音乐会,以作曲家专场音乐会的形式,集中发表一批交响音乐新作,涌现了谭盾、瞿小松、叶小钢、陈怡等一批优秀的靑年作曲家。或许他们并不成熟,但他们在艺术思维、音乐表现、作曲技法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索,为整个音乐界提供了新的参照、新的思路。但不久,新潮音乐被当作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怪胎、毒瘤,横遭批判。有人出走,有人暂停写作,于是新潮归于沉寂。
由于经济所迫,传统音乐的演出越来越少,一些演奏家纷纷进入高级宾馆的文艺沙龙演奏,严肃的传统音乐逐渐从普通市民的文化生活中消失,而以娱乐和商业为取向、能为音像公司赚钱的通俗音乐(流行音乐)大行其道。
舞蹈:墙外开花墙里虚空
中国的舞蹈艺术目前尙处在门类、样式、方法多重并立,而自身的规律、特征仍模糊不淸的探索阶段。
民族舞蹈从「仿古风」到「地域热」,甘肃歌舞团(《丝路花雨》)、山西省歌舞剧院(《黄河儿女情》)各领风骚,而现代舞的创作、演出,又被广东、上海的靑年舞蹈家占尽先机,见多识广的北京舞蹈家们一再蹚乎其后。除了受既定的艺术思维、舞蹈范式的限制之外,是否还有剧团、歌舞团体制的弊病,经济分配的严重不公等更深在的原因呢?
中央芭蕾舞团倒是频频出访,他们的演员在莫斯科、杰克逊、瓦尔纳、巴黎、洛桑、大阪等国际芭蕾大赛中连续获奖。但墙外开花,墙里虚空。李承祥先生在〈中央芭蕾舞团三十年回顾〉一文(《舞蹈》杂志1990年第二期)中谈到剧团的焦虑。他说:「截至今天,以各种理由出国的人员高达一百二十多人。」尖子演员和业务骨干的出走,「影响了剧团的演出和艺术质量」。
演员的流失与观众的流失已影响到所有表演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尽管仍有一大批艺术家在孜孜矻矻地工作,但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多方制约,没有一个良好的、开放的人文环境,没有艺术设施有计划的建设、开发,没有全民,尤其是中小学生艺术教育的普及,艺术的繁荣便无从说起。
文字|林克欢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评论家
附表㈠
北京的表演团体
演艺类别 |
院 团 名 称 |
隶 属 系 统 |
成立时间 |
话 剧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
北京市 |
1952年 |
|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
文化部 |
1949年 |
|
中央实验话剧院 |
文化部 |
1962年 |
|
中国煤矿文工团话剧团 |
能源部 |
1954年 |
|
中国铁路文工团话剧团 |
铁道部 |
1950年 |
|
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文工团话剧团 |
中华全国总工会 |
1956年 |
|
总政话剧团 |
军队总政治部 |
1951年 |
|
海政话剧团 |
海军政治部 |
1960年 |
|
空政话剧团 |
空军政治部 |
1958年 |
|
战友话剧团 |
北京军区政治部 |
1958年 |
儿 童 剧 |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 |
文化部 |
1958年 |
|
北京市儿童剧团 |
北京市文化局 |
1987年 |
戏 曲 |
中国京剧院 |
文化部 |
1955年 |
|
北京京剧院 |
北京市文化局 |
1979年 |
|
北京青年京剧团 |
北京市文化局 |
1989年 |
|
北京风雷京剧团 |
北京市文化局 |
1967年 |
|
战友京剧团 |
北京军区政治部 |
1970年 |
|
中国评剧院 |
北京市文化局 |
1955年 |
|
北方昆曲剧院 |
北京市文化局 |
1957年 |
|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 |
北京市文化局 |
1960年 |
|
北京曲艺曲剧团 |
北京市文化局 |
1959年 |
歌 舞 剧 |
中国歌剧舞剧院 |
文化部 |
1954年 |
|
中央歌剧院 |
文化部 |
1954年 |
|
中央芭蕾舞团 |
文化部 |
1959年 |
|
总政歌剧团 |
军队总政治部 |
1954年 |
歌 舞 |
东方歌舞团 |
文化部 |
1962年 |
|
中央歌舞团 |
文化部 |
1952年 |
|
中央民族歌舞团 |
民族事务委员会 |
1952年 |
|
中国铁路文工团歌舞团 |
铁道部 |
1950年 |
|
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文工团歌舞团 |
中华全国总工会 |
1956年 |
|
总政歌舞团 |
军队总政治部 |
1951年 |
|
海政歌舞团 |
海军政治部 |
1960年 |
|
空政歌舞团 |
空军政治部 |
1956年 |
|
战友歌舞团 |
北京军区政治部 |
1949年 |
乐 团 |
中央乐团 |
文化部 |
1956年 |
|
中央民族乐团 |
文化部 |
1960年 |
|
中央广播艺术团广播民族乐团 |
广播电影电视部 |
1953年 |
|
中央广播艺术团广播交响乐团 |
广播电影电视部 |
1953年 |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 |
军队总政治部 |
1952年 |
|
中国轻音乐团 |
文化部 |
1986年 |
|
智光寺佛教音乐团 |
北京市文物局 |
1990年 |
附表㈡
北京的表演场地
项目 场所 |
观众 席位 |
舞台 形式 |
舞台尺寸 (公尺) |
乐池面积 (平方公尺) |
吊杆 |
隶属单位 |
地址 |
首都剧场 |
1225 |
框式 |
高9/宽14/深20 |
50 |
42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
王府井大街22号 |
青艺剧场 |
604 |
框式 |
高9/宽14/深20 |
42 |
35 |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
东长安街15号 |
青艺 小剧场 |
150 |
黑盒子 |
|
|
|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
东单北大街95号 |
中国儿童剧场 |
818 |
框式 |
高7/宽14/深13.5 |
35 |
40 |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 |
东安门大街64号 |
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小剧院 |
920 |
框式 |
高7/宽14/深18 |
30 |
52 |
中央戏剧学院 |
交道口东棉花胡同39号 |
人民剧场 |
1484 |
框式 |
高7/宽12/深17 |
41 |
37 |
中国京剧院 |
护国寺大街74号 |
北展剧场 |
2763 |
框式 |
高10/宽18/深14 |
60 |
39 |
北京市第一服务局 |
西直门外大街 |
民族文化 宫礼堂 |
1151 |
框式 |
高7.9/宽13/深17 |
40 |
39 |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
复兴门内大街 |
北京工人俱乐部 |
1437 |
框式 |
高9/宽12/深16.5 |
50 |
38 |
北京市总工会 |
宣武区虎坊桥 |
二七剧场 |
1200 |
框式 |
高7.5/宽12/深16 |
52.5 |
36 |
铁道部 |
复兴门外二七剧场路 |
音乐堂 |
2080 |
框式 |
高8/宽7.8/深14.5 |
30 |
21 |
北京市文化局演出公司 |
中山公园内 |
北京音乐厅 |
1182 |
敞开式 前舞台 |
|
|
|
中央乐团 |
西长安街南侧 |
广和剧场 |
714 |
框式 |
高9/宽12.6/深17 |
|
32 |
北京市文化局 |
前门外肉市街46号 |
吉祥剧场 |
1160 |
框式 |
高7/宽12/深13.5 |
20 |
10 |
北京市京剧院 |
东城区金鱼胡同14号 |
中和剧场 |
1028 |
框式 |
高8/宽12/深12 |
|
18 |
北京市京剧院 |
前门外粮食街5号 |
西单剧场 |
1089 |
框式 |
高11/宽18/深13 |
|
13 |
北京曲艺曲剧团 |
复兴门内大街34号 |
圆恩寺影剧院 |
1138 |
框式 |
高6/宽13/深13 |
|
11 |
北京市儿童剧团 |
交道口后圆恩寺胡同 |
海淀影剧院 |
1333 |
框式 |
高8/宽13.5/深15 |
59 |
32 |
海淀区文化区 |
海淀黄庄 |
保利大厦 国际剧场 |
1255 |
框式 |
高10/宽18/深16.8 |
52 |
60 |
保利大厦 |
东四十条立交桥东北角 |
世纪剧院 |
1713 |
框式 |
高10/宽18/深19 |
|
19 (空杆) |
中日青年交流中心 |
亮马桥路40号 |
大众剧场 |
1121 |
框式 |
高7/宽12/深12 |
|
|
宣武区文化局 |
前门外鲜鱼口 |
万胜剧场 |
1095 |
框式 |
高6/宽10/深10.5 |
|
|
宣武区文化局 |
天桥 |
中国戏曲学院排演场 |
964 |
框式 |
高7/宽12/深16 |
24 |
22 |
中国戏曲学院 |
宣武门外半步桥 |
前门小剧场 |
500 |
框式 |
高6/宽9/深9 |
|
|
北京市文化局 |
前门大栅栏39号 |
天桥剧场 |
注:已拆除,正在原址重建 |
|
|
中央芭蕾舞团 |
北纬路3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