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剧场煞费苦心以文字贩卖「前卫」,但文字不过是文字罢了(《哈》剧剧照)!(姚瑞中 摄)
戏剧 演出评论/戏剧

前卫的鄕愁 《哈姆雷特》与《爱德华》共有的《风景》

如果我们的剧场创作仍自恋地锁在文字的牢笼中,让观众一次又一次从膨胀的宣称/宣传与表演品质的差距中落荒而逃,那么,观众对剧场的信心又能持续多久呢?

如果我们的剧场创作仍自恋地锁在文字的牢笼中,让观众一次又一次从膨胀的宣称/宣传与表演品质的差距中落荒而逃,那么,观众对剧场的信心又能持续多久呢?

《哈姆雷特机器》

5月24〜30日

实验剧场

《风景II》

6月6〜11、13日

实验剧场

《爱德华二世》

6月12日

台湾大学视听馆

真不希望,下列文字是戏剧编导们仅有的本事。

以后现代主义剧场所采用之「解构主体」的方式,使得观众直接体悟「独立符象」(isolated signifiers)的经验更加深刻。……以「多轨共同进行」、「片段化、剪接与黏贴、压缩与拼贴」及「介于开放与封闭的剧场演出形式」等,是此次作品展演的最大特色。

──《哈姆雷特机器》节目单

打破单面观众的剧场惯例,将表演区定于两列观众之间,朝向总体剧场的观剧经验迈进。……融合写实表演与默剧动作,以扩大表演的可能性……结合敍事语言与戏剧对白,在抒情与敍事间寻求新的可能性……企图传达出八〇年代末期到九〇年代初期的台湾年轻人那种充满理想、放肆精力和近乎疯狂毁灭的成长历程。

──《风景II》节目单

《爱德华二世》是个企图拥抱所有荒谬爱欲、畸零心灵的狂想剧场作品。我们最诚挚的希望是,所有的异质人种能够坦然地自恋,不再受制于痴呆的大众言论捆绑。

──《爱德华二世》节目单

《哈》剧和《风》剧是实验剧展的两出作品,《爱》剧为台大外文系公演的戏码。无独有偶地,这三出戏在节目单上共同展现了利用文字的宣称来正当化创作动机的意图。其实,这一直是许多剧码与剧团乐此不疲的作法;不论是为宣吿理想也罢,或是为票房及寻求补助的包装也罢,对所有的创作者与剧场观众而言,它们不过是一堆文字而已!

太相信文字的结果,往往是掉入文字的陷阱中,譬如,什么是「多轨共同进行」、「片段化与拼贴」,什么是「总体剧场」,为什么成为创作者关心的目的?无论用哪一种方式说故事或不说故事,不过是手法上的选择而已!就算是打著实验之名卖弄新奇,也应该是以表演本身来证明,而非寄意在文字的可能性之中。

愿意相信文字的观众(如果还有的话),最起码证明了剧场仍不至沦入使人绝望的境界。但是,如果我们的剧场创作仍自恋地将自己锁在文字的牢笼中,让观众一次又一次从膨胀的宣称/宣传与表演品质的差距中落荒而逃,那么,这一点点令人安慰的信心又能持续多久呢?崇尙顚覆的剧场创作,如果只是将「顚覆」抹染上文字的糖衣,除了激起兴奋与成为恶搞的护身符外,其顚覆的效果是绝对可疑的。

在令人晕眩的诸多理论中,我们能为「前衞」一词找到最基本的定义是:同时代赛跑。是的,在美学(写实主义传统)与政治皆处于一言堂的时代,所有异质性的剧场风格挑战旧有禁忌的声音的确能成为创作追求的目的,只因为那是一个「不一样」就能撼动人心、开人眼界的时代,「前衞」也因此立足于时代滚轴的边缘。

然而,滚轴不停地在转动。种种剧场「目的」与「手段」的问题,已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多得像百货公司的櫉窗一样:贩卖「后现代」、贩卖「顚覆」、贩卖「中国人的身体原点」……甚至贩卖「前衞」,却连引起争论的效果都没有。

丢开这些名词吧!虽然九○年代的创作更为艰难,但却不表示无能为力。重新问问一些老掉牙的问题,可能是个基本的开始:我为什么要创作?创作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创作什么?为什么选择剧场?谁是我的观众?如何感动他?……

甘冒被贴保守标签之讳,在这些问号之后给自己一个心安的回答,再从失败里寻求证明……这种夫子说教当然止于实践之前,但却能使创作者走出大言不惭的阴影,不致一味坚持来自某个特别的时代的符号,掉入前衞的鄕愁情结中!

 

文字|何一梵 剧场工作者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