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台湾,舞台剧的专业配乐尙在起步阶段。(刘劭希 提供)
台前幕后 台前幕后

舞台演出的佐料 漫谈国内配乐工作

舞台剧配乐一向是戏剧演出中不可或缺但也不易察觉的部分;它烘托剧情,暗示时地,透露角色心绪,好像是一道菜中神奇的佐料,没有佐料的菜往往是难以下咽的。本文作者以其亲身体验,为读者介绍配乐工作的点滴。

舞台剧配乐一向是戏剧演出中不可或缺但也不易察觉的部分;它烘托剧情,暗示时地,透露角色心绪,好像是一道菜中神奇的佐料,没有佐料的菜往往是难以下咽的。本文作者以其亲身体验,为读者介绍配乐工作的点滴。

舞台剧配乐,或是一般「表演」的配乐(包括电影、电视、舞蹈等等),目前在国内还是处于极不成熟的状态,无论音乐工作者或舞台剧的工作者,都不是极为重视这个环节。毕竟「舞台剧配乐」,剧是主角,音乐是辅助,以目前国内剧团环境的困窘,实在很难再花心思去关心音乐的问题。

其实配乐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剧情和气氛的烘托。一个适当的音乐衬底,往往给予观众强烈的暗示,这些例子在许多成功的电影、电视影集,甚至日本的爆笑短剧随处可见。它就像是一道菜中神奇的佐料,没有佐料的菜往往是难以下咽的。

在美国尙未向台湾施加著作权压力之前,台湾的配乐几乎没有什么生存空间,任何表演所需要的音乐,都是直接从国外的CD、唱片里,不需经过任何法律程序就可「直接使用」,所以在当时的环境里「配乐」就是「配上现成的音乐」。直到近来新版著作权法通过之后,大家才猛然发现,原来音乐是要付费的!于是乎才有人请音乐家为某个戏来作曲、录音。严格说来,台湾的配乐历史,大槪始于新版著作权法之通过吧!到现在,两年不到。以这样的环境,和在极有限的经费之下,笔者有幸参加了两次屛风表演班作品的配乐工作,一次是去年的《莎姆雷特》一剧,再来就是最近的《征婚启事》。

配乐的前期制作或后期制作

先谈理想中的配乐制作方式。不管是电影或舞台剧,音乐家所面临的问题都差不多。比较重视音乐的表演,例如歌舞剧、音乐剧音乐的作业大槪会在前期,当剧本的草稿完成后,导演会和配乐者沟通,共同就剧中某些重要的段落和情绪,先谱出一些主题音乐。换言之,是音乐先完成,导演再根据音乐的情緖,去做画面的设计,这样子的工作方式,对音乐家而言,会取得较完整的音乐性。毕竟音乐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有自己的语法、习惯,和公式,在独立而不受其它媒介影响的环境下创作,音乐本身比较有独立聆听的价値。从百老汇的歌舞剧、好莱坞的歌舞电影,到狄斯耐的卡通,都是属于这一类的例子。而配乐者在做这一类型的创作时,感觉上和做其他的音乐是差不了太多的。

但是在国外大多数的配乐工作还是属于「后期制作」(post production),意即等整个画面的部份都决定了之后,(可能是电影已经剪好的毛片,或是舞台剧的排练)配乐者再跟著剧情谱曲。后期制作的音乐跟其他音乐最大的不同,也是最大的挑战,在于「时间」。因为戏剧的情緖变化可能是很快的,比方说,可能这场戏有一个三分十八秒的柔情,马上就紧接一个二分二十四秒的紧张悬疑,音乐家如何在这种分秒必争的情况下,写出兼顾音乐性,合乎音乐语法的作品,的确是件难事。后制作的音乐,杰作也就比较不多,往往只是个气氛的铺陈而已。抽掉画面单独聆听,很可能会受不了。

其实在实际工作上,这两种方式经常是混合使用的,端看导演和音乐家对音乐的要求和设计而定。而在现代的影音工业标准下,不管是前制作或后制作,它的成本都相当于,或超过一张专辑唱片的水准,以国内的舞台剧有限的经费,似乎还无法承受如此庞大的预算。

国内配乐尙在萌芽阶段

不管是《莎》剧或《征》剧,「省钱」都是一个蛮重要的因素。这样的音乐型态,或许也比较适合像屛风不算庞大的剧团风格。若问我是前制作还是后制作,严格来说都不太像,在没有看过彩排、剧本的情况之下,我的创作依据往往是一张表,上面写著导演需要的几段音乐、它们的主题、时间长度、情绪、风格等等。这样的工作方式,就配乐者而言,有点儿瞎子摸象的感觉,运气好一点的话,可以写出很好的音乐,并且和剧情「正好」融合在一起。次之的情况是音乐归音乐,剧归剧,把两个东西有点儿勉强地凑和著,最糟糕的是音乐和剧情根本无关(有些表演为了商业目的,和流行音乐的主打歌配合,就常常有这个现象)。

为什么我们会发展出这样的工作模式,而且必须在这种方式之下工作呢?我想是观念上的问题吧。国内的配乐毕竟还在萌芽阶段,一出戏或许花一年的时间构思、蕴酿、写作,而到最后两个月才考虑到音乐的问题,在既非像前制作一样,从一开始跟音乐配合,也非决定好作品后,给音乐家充份的时间和资源进行后制作,而是在作品将完未完时,找音乐家来猜测画面、想像剧里的气氛,如此这般完成的作品,被放到剧里面,总是令音乐家感到遗憾。

然而,在目前的环境下,舞台剧能拨出经费给音乐家作原创性的音乐,已经诚属难能可贵了,于是我就是在这样子的心情和环境下,完成了这两出剧的配乐工作。

首先从《莎姆雷特》谈起。当初我得到的讯息是:这些音乐必须是古典欧洲风格的,于是我在脑中浮现出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做为主旨,但是在制作方法上却有所困难。经费的因素,我只能选择电子合成器(synthesizer)(注1)和MIDI系统(注2)来模拟管弦乐团,因为它最省钱。目前合成器的发展,虽然可以收到几可乱真的效果,但是其力度和张力却还是比不上真的管弦乐团,而要做到真正逼真的电子合成音乐,仍必须花费高成本。我的时间只有一个星期,而必须完成将近二十首音乐的构思、旋律、编曲和录音,势必在某些部分会显得有些粗糙。很幸运地,屛风本身的喜剧风格,冲淡了部分音乐的缺陷,甚至还带来卡通化的效果。

或许有人认为使用管弦乐团为小型舞台剧配乐是异想天开,国内没有那么多够水准的管弦乐团可以配合,甚至也没有那么大的录音室可以录音。但我认为观念若不提出来,就永远无法实现。国外连「大力水手」卡通都用管弦乐团配乐,一出认真的舞台剧有何理由不可如此做?

但是回到现实面,我现在只有synthesizer和MIDI,要营造出脑中的磅礴气势的确有一些困难(虽然后来的成品有些人认为已经够「庞大」了,但是以音乐家的观点来看还是不够。所以适当地将它们变为室内乐风格的小型乐团,也算是一种妥协吧!

因此,就在这些因素的限制下,完成了《莎姆雷特》「小品风格」的「仿管弦乐」。屛风对这些作品虽然抱持肯定的态度,而且跟剧本的配合也还不错,但是以一个音乐家自我严格批判,总觉得应该可以再更好。

以配乐暗示「场地」

一年之后屛风的《征婚启事》,我再度受邀参加配乐。制作方法和环境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在乐风上,却有较有利的助因。《征》剧的背景是现代的都市,我们选择了「融合爵士乐」(jazz fusion)(注3)做为一贯的风格。利用现代的合成乐器来制作「融合爵士乐」自然比较得心应手。

剧中的女主角必须和二十二个男人在不同的场地见面,因此音乐的功能,似乎就是「场地」的暗示,而不是剧中任何一个角色的「情緖」。从导演给我的主题,就可窥知导演对音乐的基本设计,几乎都跟场所有关:①pub②茶艺馆③日本料理店④有电动玩具的小餐厅⑤西餐厅⑥旅馆⑦歌仔戏的野台戏旁……等等。

在尙未开始进行音乐制作前,我得到的讯息是,这出戏由于在搭景上采用较简单而抽象的方式,所以场景的变化,就必须透过音乐和演员的对白来呈现,因此似乎音乐的地位更加重要了。其实这样子的创作主题,重点是在利用音乐表现某一个地方,而不牵涉到情緖的突然转变,在音乐上,自然有比较完整的发挥空间。换言之,我们可以用较独立的音乐语法去写作,而这些作品也会较有独立聆听的价値。

场地和音乐的关系,在我们的印象和经验当中是很明确的,比方说我们常在西餐厅听到钢琴演奏,在pub里看到小型摇滚乐队的演唱,在日本料理店听到「演歌」等等。我就依这个方向,以较爵士的手法,完成了各个段落。西餐厅这一段,用传统爵士的三人组为主体(钢琴、Bass、鼓)以钢琴为主角,pub这一段,就是电子味道较浓厚的爵士舞曲,茶艺馆和日本料理店则保持了传统中国及和日本演歌风格的主题,但是用较现代的合成音色来呈现,旅馆这一段就用慢节奏的midnight jazz。以这样子的手法,完成了许多首独立的作品,而不只是段落,将这些作品抽离剧情单独聆听,也相当地完整。

但是,毕竟这些是舞台剧的配乐作品,它们和剧的配合程度如何呢?或许导演对音乐的野心永远不会比音乐家对音乐的野心来得大。我总觉得配乐如果只是交待场地的话,未免太过容易,如果有演员情绪的烘托,会更精致一些。如果我能用后制作的方式,在创作前就已经掌握每一个画面的话,我想写出来的东西不只有音乐性还能兼顾戏剧性。

许许多多的如果,都可能会是下一次工作的努力方向,不是吗?

以纯音乐的眼光来看这一次的作品,在国内单一化偶像派的流行音乐环境下,能有机会做「融合爵士乐」的演奏曲创作,已属难得。有这么一次例子,将来可能会有其他的音乐型态,不管是管弦乐、摇滚乐、电子音乐,甚至实验性质的新音乐,都可能出现在舞台上。对于音乐工作者而言,扩展了他们在流行音乐市场之外,另外一个活动的空间。但是,相对于音乐创作之外,其他的制作环境必须有所配合和成长,我们才有可能看到这么一天。

 

文字|刘劭希 未来派音乐工作室负责人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专业的配乐制作方式

虽然这是一个成本很高的理想,但是我很愿意将国外的前期制作和后期制作的方法提供给所有表演艺术工作者做一个参考。

除了音乐剧和歌舞剧之外,前期制作的部份大多是所谓的主题曲或主题音乐,它的制作方式和一般的音乐创作差不多,配乐者可以就一个主题,依自己设定的乐风去创作,经过导演的认可之后,接下来就是交给导演就音乐来设计其他的部份了。

比较复杂的是严格的后制作必须使用到音乐的影音同步系统和电脑,大致过程如下:

步骤一,在整个剧大致完成后,做一次完整的彩排,并且用简单的录影设备录下来,做为配乐的依据。毕竟音乐家在实际上不太可能在看过一两次的彩排后,凭记忆去创作。如果是电影或电视剧,就是使示剪接好的毛片来工作。

步骤二,就必须移到专业的影音工作室进行。首先我们在录影带上,利用同步设备(注4)打上「时间码」。时间码是专业工作者计算时间,并且是日后做影音同步锁定的工具,有了时间码,我们就可以知道每一个画面的时、分、秒和格数。比方说,有某一段景我们必须配上音乐,而使用专业的放影设备,我们便可以得知这一段情节始于零时四分、三秒十格的地方(在时间码画面上我们会看到00:04:03:10的字样),终于零时九分十六秒二十格(00:09:16:20),因此就可以精密地计算出这段音乐的时间。

步骤三,我们必须使用音乐电脑和MIDI系统来做初期的创作。个人电脑的技术和知识已经是现代音乐家必备的工具,这也是目前国内音乐工作者比较欠缺的,在电脑上工作,由于它可以读取放影设备的时间码,因此我们可将音乐和画面做紧密的锁定。

MIDI的部份,则是当做一种先前的模拟,并非真的一定要使用电子乐器,由于合成器可以模拟各种乐器,我们就可以先用这个方式做出音乐的初稿,并非真的要完全取代这些乐器。

步骤四,在电脑上将这些音乐打上对应的码,如果过程无误的话,当我们将影像倒带到00:04:03:10时,透过同步锁定系统,电脑会将打上00:04:03:10的音乐同步放出来。

运用这些方法我们将每一个段落的配乐完成之后,将整个影带倒带,就可以做一次总模拟,导演和配乐者可以在这个阶段,看到、听到画面和音乐的配合,并借此讨论和修改。

当所有的音乐都敲定之后,就进入最后一个步骤──录音。先前我们用合成乐器模拟的部份,在此可以改成真实的乐器演奏。而用到电子乐器的部份,就直接用合成乐器录进去。因为我们已经用合成乐器做过一次模拟了,不管是时间和情绪都已经了然于胸,再透过演奏家的诠释,音乐通常都有更好的效果。

除非是现场的乐团伴奏,否则音乐必须先录制成母带再交回舞台上做最后的彩排。

以专业的后期制作方式的配乐,比较能契合画面的发展和情绪,时间上也较能掌握。过程看起来似乎有些复杂,但却是最认真、最科学的做法。现代的音乐家所需要的工作环境和材料,跟古人比起来已经是大不相同,使用专业的影音设备和电脑做辅助工具,是基本的要求。

很遗憾地,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任何一出舞台剧,甚至电影和电视,利用前、后期制作的观念和方法认真地制作音乐(商业性的电视广吿倒是使用得很普遍)。我希望将来一些卖座不错的表演团体能试著提高一下配乐的水准,不要再土法炼钢了,因为这种投资不见得一定赔钱。以国外几个配乐大师的作品而言,如John Williams(注6),Dave Grusin(注7)等等,不只达成了音乐上的成就,唱片的销售量也是颇惊人的。台湾虽小,但绝对有足够的设备和人材来做好音乐,端看整个大环境是否给他们足够的资源而已,很希望这一天真的能到来。

注1:电子合成器(synthesizer)是一种利用电子原理发出声音的新乐器,它可以模拟许多传统乐器的音色,但其实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创造传统乐器没有的新音色。

注2:MIDI系统是一种电子乐器和器材(包括电子合成器、电脑等)彼此互相沟通的世界性语言。透过MIDI系统我们可以用电脑来控制许多合成器,从事作曲和编曲的工作,而不需先在五线谱上写豆芽菜。

注3:Jazz Fusion是近代发展出的一种新的乐风,它结合了传统Jazz的精神和摇滚的节奏,故称之为「融合爵士乐」。

注4:同步系统(syncronization system)可以让不同的设备,如VTR、录音机、音乐电脑等等,根据共同的时间码来一起联线工作,同步锁定之后,当画面进行或后退至某一个时间点,其它被锁定的器材(通常也就是产生音乐的器材)也会自动进行或后退至相对应的时间点。

注5:时间码:影片如果每秒有30格,我们就可用机器将每一格影片打上它的时间编号,代表这格影片发生的时、分、秒、格。

注6:John Williams在乔治卢卡斯和史蒂芬史匹柏的电影中几乎他都有份,知名作品如《星际大战》、《法柜奇兵》、ET……等等。

注7:Dave Grusin以爵士乐风著名的音乐家,本身亦是GRP唱片公司的老板之一,著名作品有《窈窕淑男》、《金池塘》、《一曲相思情未了》等等。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