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书介 书介

歌剧入门工具书 《西洋歌剧名作解说》(二册)

本书搜集了五十六位作曲家的一百零八出歌剧,以西洋歌剧史方式编排,并配合一章节的歌剧史以帮助读者在风格与曲式规模上作归纳与对照,是有心认识歌剧者极好的入门工具书。

本书搜集了五十六位作曲家的一百零八出歌剧,以西洋歌剧史方式编排,并配合一章节的歌剧史以帮助读者在风格与曲式规模上作归纳与对照,是有心认识歌剧者极好的入门工具书。

求学时期,总想有一本「指南」式的歌剧入门参考书,可惜一直不能如愿;直到到了美国念书,教授开列书单中的一本《柯白的歌剧集全》The New Kobbe's Complete Opera Book让我如获至宝,不全然因为它涵盖一百零七位作曲家的三百一十出歌剧的「量」──如近代作曲家尼尔森(Carl August Nielsen)、潘德烈斯基(Krzysztof Pendereski)等人的作品亦能并入集全中,更因它深入浅出详尽的「质」上的兼顾──从创作背景、较富历史性之演出纪录、剧情解析至乐曲分析一应俱全。近几年回国后凭借「初生之犊」的勇气,对编译一本《柯白的歌剧集全》的中文版跃跃欲试,但试了才知道这是件「千秋大业」,光靠一时之勇是不够的。因此凡坊间分析与歌剧有关,或其它音乐、表演艺术、美学有关的撰述、编译书籍,莫不以极兴奋与鼓舞的心情阅读。近两年来与此相关的分析几乎成倍数成长,一则开心有心人越来越多,二则忧心出版物对年轻朋友过度的影响反而伤害了对音乐的直觉感受(坊间太多的CD指南即是一奇怪现象)。因此对学习入门的出版品更多了一分的关心与重视。

在台湾长大的音乐学子们大槪都有个共同点,就是「看《全音音乐文摘》(及其相关出版品)长大的」,因此对李哲洋、邵义强两位前辈的译著耳熟能详,是仅次于乐谱的必备书籍。而这些书的共通点都是由日本畅销的音乐书籍编译而成,看多了却反而懊恼自己不懂日文,然而,有些时候又有「搔不到痒处」的不耐,总觉得想知道得看不到,已经知道的又一堆。幸好这些日子里翻阅的几本半新不旧的书颇令人振奋,如:《大提琴的爱与死──贾桂林.杜普蕾传记》(音响论坛出版)、《华格纳事件》(万象文库出版)、《嚼士乐》(大吕出版社)等及最新的一套(九月间出版)《西洋歌剧名作解说》都是値得提出与大家分享的。

《西洋歌剧名作解说》在扉页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即负责任地指出「本书是(包括)人民音乐出版社根据日本的名曲解说精译而成……」,全书分上下两册,搜集自蒙特威尔第至布礼顿等五十六位作曲家的一百零八部歌剧,以西洋歌剧史的方式编排,并配合一章节的歌剧史以帮助阅读者在风格、曲式规模上的归纳与对照。虽然几位歌剧大师如:莫札特、威尔第、华格纳等均未列出完整歌剧剧目,但入选的作品均为常见的经典之作。每篇歌剧解说除一般常见的「✕✕欣赏解说全集」中必定列出的槪说、作曲过程、首演、出场人物、各幕各景故事内容外,体贴地列出每幕的演出时间及乐队编制,对有心认识歌剧、或想参与歌剧制作演出的人都是极好的资料。

既然为文介绍《西洋歌剧名作解说》,便想为其找到最好的读者捧场:以歌剧史式的剧目编排无疑对学生读者或「歌剧入门」的爱乐者最有帮助;以其内容编写方式及中译名称之混淆却易使上述两类读者群产生认识上的误差,反而是对有些基础知识的相关科系学生帮助较大;而「资深」歌剧乐迷常迷恋「CD版本比较」,本书除「毫无帮助」外还可能因翻译用语不同而遭「抵制」。在出版者的话中淸楚地表示「本书……以保留原译文的精神为前题,……兼顾行文流畅及本地读者对大陆语法的接受力,加以适当地调整更动。」这段话明白表示此书将以「大陆语法、译音」为主,必要时再「加以适当地调整更动」,因此从作曲家的译名、歌剧剧名到乐器名称全以「大陆标准译名」为主,国立编译馆的统一译名与本地的惯用法全得在书末附录对照表才找得到。姑且不论出版业者对本地读者的惯用译名默契是否得负「统一」的责任,笔者认为至少目录上编排中/原文(或中/英)对照是最起码的良心,否则洪佩尔丁克的《汉泽尔与格雷太尔》得教人猜半天仍参详不透,而本地常用的汉伯丁克/《韩赛儿与葛丽特》(Humperdinck: Hansel und Gretel)有哈不好?(至少看得出男生与女生的名字!)此类的译名在第一章的歌剧史「槪述」中也出现不少仅有译名而不见原文的疑点;另,「槪述」文中承先启后的专有名词也未交代淸楚,如华格纳一手创建的拜鲁特剧院未见列于「华格纳的乐剧」段落中,反列于「威尔第」段落并一笔带过,对需要认识歌剧的入门爱乐者而言是个盲点的产生。其实这种全盘中化的翻译书籍也不是《西》书的个案问题,它早已存在,且长期阻碍我们正确的认知。

前文曾提及之内文编辑易造成混淆的另一状况则见于对十九世纪歌剧中的「编号歌剧」(Numbered Opera)处理手法不一:如莫札特、威尔第等人的歌剧常以「编号歌剧」方式取代分景(《奥泰罗》/ Othello、《阿依达》/ Aida等是少数的例外),《西》书中对莫札特的歌剧非常细心地配合编号歌剧解说剧情、分析谱例,是其他同类型书少有的;然在威尔第的歌剧部分即出现编撰不统一的混乱,应以编号的《游唱诗人》Il Trovatore未编号,不应编号的《阿依达》却排上了号码牌。同理,出现于书中之谱例以钢琴方式、管弦乐分谱方式,或仅以旋律谱例不一而足。再则,歌剧咏叹调均未加注原文标题或可解决美编上的统一美感,但对拟以此书做为入门学习的工具书者却是考虑不周之处。

每一出版物在制作、上市之前一定得为其定位寻找适当的市场对象才能产生流通,以《西洋歌剧名作解说》 印制精美的程度应属专业工具书,然其适用之程度对已具歌剧基础者才能发挥功效。期待《西》书再版时能对本地读者负起较多的引导、「统一」责任,毕竟目前出版业有勇气出版此类「小众」市场书籍者已不多见了。

 

文字|邱瑗 国立中正文化中心音乐科科长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