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作为娱乐或作为艺术,昆曲都有其可看性,尤其在台湾四十多年来由不少业余的曲友默默地维系著这一项精致艺术的生存。继上海昆剧团之后,另一专业昆曲剧团的表演,当能使国内的观众,再一次欣赏到精美的传统舞台表演艺术。
《中国传统戏曲之瑰宝─昆曲之美》
82年12月27日至31 19:30
83年1月2日 14:00
国家戏剧院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传统剧种之一,在台湾习称为昆曲,在大陆则称之为昆剧。它的声腔源自于江苏昆山一带的「昆山腔」,约产生于十四世纪中叶元末明初的时候。
由南而北扩展空间
十六世纪初,出了一位歌唱家魏良辅,他和其他一些歌唱家及演奏家切磋合作了数十年,揉合了弋阳、海盐、余姚三大声腔的特长,甚受当时大众的喜爱。
昆山原是苏州府下的一个属县,而苏州向来是江南人文荟萃的地区,昆山腔的革新成功,引起了许多剧作家的兴趣,于是第一个昆曲的剧本《浣纱记》就由梁辰鱼写作完成。《浣纱记》又名《吴越春秋》,是写吴越两国兴亡的故事,至今其中的一折〈寄子〉,仍是舞台上经常演出的戏码。而将旧剧本重新以昆腔演出的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兎记》、《幽闺记》等,也有不少感人的折子戏保留至今。
十六世纪后期,昆曲已由苏州推展到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一带。许多剧作家的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如高濂的《玉簪记》,汪廷讷的《狮吼记》,徐霖的《绣襦记》,徐复祚的《红梨记》。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了,这四梦包括《还魂记》(即《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到十七世纪初,南至广东,北至山东、河北、河南,都成了昆曲表演的地盘,不但有职业剧团,还有官绅、富商等家庭自备的戏班,称为家班。在明、淸交替之际,昆曲也未曾中断其弦歌,反而跟著情势的转变,进入了云贵、湖南、广西一带。
淸朝建国以后,局势逐渐稳定,昆曲在鼎盛时期之后,仍然维持著一个小康的局面,新剧本的产量虽有减少,但不乏脍炙人口的作品,像李玉的《一捧雪》、《占花魁》,朱素臣的《十五贯》,包括《风筝误》在内的李渔的《笠翁十种曲》等。
等到十七世纪末,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尙任的《桃花扇》出世之后,昆曲开始呈现衰退的现象。十九世纪前后,梆子、皮黄、秦腔这些被划入「花部」(或称「乱弹」)的声腔剧种,逐渐取代了以「雅部」自居的昆曲,不过在南部地方还有不少的戏班和爱好昆曲的人士,维系著这一个剧种的存活。
昆曲的传承
一九二二年最后一个昆曲剧团「全福班」宣吿结束。所幸在一九二一年,有一批热心人士包括穆藕初、兪粟庐、兪振飞父子、徐凌云、演员沈月泉等,有感于昆曲之没落而努力奔走,成立了「昆曲传习所」,训练出一批被称为「传字辈」的演员,这批演员成为传承昆曲最后的一股中坚力量。目前大陆上有六个职业昆剧团,大部分都接受过传字辈老先生们的指导。
抗战之后,昆曲濒临绝迹,只剩下一个国风剧社,以演苏滩(注)为主,昆曲为辅。一九五三年七月国风剧社改组为浙江国风苏昆剧团,在十年文革之后,于一九七七年重建剧团,即以浙江昆剧团名之。
昆曲是包含了文学性、音乐性、舞蹈性、戏剧性和美术性的综合艺术,它的词句典雅、唱腔悦耳、身段优美,因此广受人们的喜爱。不过有些时候,成功的条件也会变为失败的因素。随著时代的变迁,国人的国学根基浅化,典雅的词句变成也许只有中文系毕业的人才会认得的文字,优美的身段也有了繁复的弊病,动辄二、三十折组成的故事要好几天才能搬演得完。昆曲逐渐被人形容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有鉴于此,在传字辈演员的带领下,许多昆曲从业员对这项艺术展开去芜存菁的工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一九五六年由周传瑛、王传淞等人重新整理演出的《十五贯》,轰动各地,又引起观众们对昆曲的注意。
文革之后,各昆剧团相继复建,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也形成各团不同的风格,看过了去年上海昆剧团的演出,今年再看看浙江昆剧团的表演,观众自可比较出来。
汪世瑜领军来台
浙昆这次在国家戏剧院的六天演出,共有六组戏码,几乎全是折子戏。折子戏常是整个剧本中最精彩的片段,可看性极高,观众甚至不需要知道故事的前因后果就能欣赏。例如《牡丹亭》的〈拾画、叫画〉(简称〈拾叫〉)、《狮吼记》的〈跪池〉、《风筝误》的〈前亲〉、《紫钗记》的〈折柳阳关〉、《绣襦记》的〈打子、教歌〉、《蝴蝶梦》的〈说亲回话〉、《西厢记》 的〈游殿〉、〈跳墙著棋〉、《长生殿》的〈惊变埋玉〉。
浙昆这次由团长汪世瑜、副团长林为林领军访台,二人同为一级演员,而且都是第三届戏剧梅花奖的得主。六天的戏码中,汪世瑜虽然只演出三折,但这三折都是他的代表作,尤其是〈拾画、叫画〉几已与汪世瑜画上等号。他以昆曲巾生特有的潇洒飘逸风格,把一个痴情秀才对梦中情人的爱慕表达得淋漓尽致。
另外两折戏──《狮吼记》的〈跪池〉及《红梨记》的〈亭会〉,也都是得自周传瑛的真传,在舞台上千锤百炼的好戏。〈跪池〉中的陈季常和〈亭会〉中的赵汝舟都是风流倜傥的书生,但因两出戏有著不同的风貌,而呈现不同的表演方式。〈跪池〉是陈季常与苏轼携妓游春,为陈妻知悉,罚季常长跪池边,东坡前来探视,也遭池鱼之殃。全剧白多唱少,是很生活化的一出戏,趣味性极高。〈亭会〉则是赵汝舟与谢素秋的爱情故事,小生与旦都有大段的唱,配以许多特殊的身段,著重舞蹈性和音乐性。
这三出戏都属于中生戏,也是汪世瑜最擅长的行当,观众可以细细品味昆曲巾生戏的精髓。
林为林,一九六四年出生,刚届而立之年。十四岁考入浙昆学员班,专工武生,四年之后就崭露头角,在浙江省戏剧小百花会演中,荣获优秀小百花奖。他的扮相英武,武功扎实,更难得的是嗓子也不坏,不论长靠、短打,演来都游刃有余,腿功特佳,人称「浙江一条腿」,这次带来〈界牌关〉、〈吕布试马〉、〈八大锤〉和〈石秀探庄〉。
浙昆中的第三位得过梅花奖的一级演员,就是当家旦角王奉梅,她的扮相兼有端庄秀丽及雍容华贵,嗓音甜润,表演细腻。从她所带来的戏码中,可以看出她宽广的戏路:〈千里送京娘〉的赵京娘,〈跪池〉中的悍妇柳氏,〈题曲〉中的才女乔小靑,〈惊变埋玉〉的杨贵妃,〈折柳阳关〉的霍小玉,〈牡丹亭〉的杜丽娘,各个际遇不同的妇女将逐一呈现舞台上。
这次《牡丹亭》的表演将以杜丽娘为主,包括〈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描述杜丽娘如何为情而亡。〈题曲〉是王奉梅的代表作,这是《疗妬羹》的一折,才女乔小靑雨夜展读牡丹亭剧本,感慨万千,题诗于剧本之上。虽然只有一折戏,却把观众不但带入乔小靑的境遇,更透过乔小靑直现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
浙昆最后一天的大轴戏,特请郑传鉴及张娴演出《贩马记》的〈哭监〉。
前面提过,「昆曲传习所」成立于一九二一年,开始时招收了七十余人,后经淘汰剩下不到五十人,这些学员除了用「传」字排名,另以部首区别行当,例如旦角从草字头,像这次随团而来的姚传芗,及著名的旦角朱传茗、沈传芷;小生从玉部,像周传瑛;老生、花脸从金部,像郑传鉴、倪传钺:丑及付则从水,像著名的王传淞、华传浩等。
随著岁月的流转,老成逐渐凋谢,当初全力促成传习所的成立,一生致力于昆曲传承的京昆大师愈振飞已于今年七月病逝上海,传字辈的老先生也所剩无几。郑传鉴及姚传芗是属于身体健朗、活动力仍强的老师,去年底郑传鉴还由上昆当家老生计镇华陪同前往香港讲学。张娴女士是周传瑛的遗孀。〈哭监〉戏虽短,老生却颇为吃重,观众能有机会看到老一辈艺术家的表演,可谓千载难逢。
注:苏滩是一种用滩簧腔演唱的剧种。
文字|陈彬 水磨曲集副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