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海鷗

相關文章 20 篇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代戲劇的兩大磐石

    曾經閱讀現代戲劇史的讀者,一定會對以上的一幀照片印象深刻:在一張長桌上,契訶夫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併肩而坐,旁邊圍繞莫斯科藝術劇院的演員們,共同聆聽契訶夫朗讀他的劇本《海鷗》。一邊是文學藝術的巨匠,一邊是表演藝術的宗師,兩大巨人碰撞在十九世紀末的俄國,交會出自莎士比亞之後最璀燦的戲劇光輝。 三月,莫斯科藝術劇院將來台演出《海鷗》。雖然史氏及契氏均已作古,但典型在夙昔,相信我們仍能目睹歷史的風采。爲了迎接白鳥飛臨,我們特別企畫了〈現代戲劇磐石〉專輯,深入介紹史氏的「體系」,契氏《海鷗》文本的文學詮釋,以及,歐陸當代導演如何追循與超越史氏的手法以呈現契訶夫的當代風貌,準備觀看《海鷗》的讀者,不容錯過事先或事後的「紙上談兵」。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7期 / 1994年03月號
  • 《海鷗》中,契訶夫筆下的人物化身為醫生和病人,在治療過程中走入角色的世界。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精神病院為場景

    日本第七劇場《海鷗》 契訶夫醫生拆解角色世界

    舞台是一個冷冽的白色空間,幾張椅子圍繞著一個大長桌,契訶夫筆下的人物化身為醫生和病人,在治療過程中,走入角色的世界。日本第七劇場的《海鷗》,導演鳴海康平以後設觀點詮釋經典文本,拆解了契訶夫的劇作片段,並融入《燈火》、《乏味故事》、《六號病房》等短篇小說,場景設定在一個精神病院裡,還原身兼醫生與劇作家的契訶夫,對於生活與藝術的剖析與思辨。 導演鳴海康平表示:「當所有人過著平凡生活的同時,也沉澱在愁悶的過往。於是人們終於了解到一件事:即使那些過去的事對我們而言如此重要,也絲毫不曾影響世界的運轉。每當渺小的我們為了淚水而顫抖的時候,仍然與這個世界毫無關聯。幸好契訶夫深愛著這些微小的存在。儘管是個痛苦卻平靜的理由,也證明了某些確切的渺小存在著。」 第七劇場由鳴海康平成立於日本三重縣,藉由戲劇創作的過程呈現豐富的視野,並重建文本中世界的孤寂與人性的疲憊。鳴海康平不以語言為單一主體,其強烈的文本切換及獨特觀點,深獲矚目,作品至今已於日法德韓等國家、超過廿個城市進行巡演。

    文字|廖俊逞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 臺北藝術節的早鳥方案相當有效,可高達總票房的四成。圖為今年臺北藝術節的節目《放屁蟲》。
    焦點專題 Focus 「早鳥方案」放送,誰得利?

    不只是漂亮折扣 也是固票根本

    近年來,國內表演團隊時常推出「早鳥方案」,強調「最優惠」的價格,吸引觀眾下手購買,這通常可被視為行銷手段,以試探市場水溫、刺激購票熱潮,亦可可以作為整體票房預估的基礎,另一方面更可累積觀眾忠誠度。但當製作成本因物價節節高升,票價又難以調漲,「早鳥」替觀眾省荷包的美意,會不會成為票房難以回收的缺口?

    文字|廖俊逞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閱讀契訶夫的六個角度

    契訶夫走了一百年了,在他四十四年的人生中,寫下了十七齣戲,六百篇以上的小說,超過四千封的信。這位說故事高手,經由各種形式,百年來仍鮮活地在人們心中留下印記。為什麼是契訶夫?透過其他文學家的對照或說解,或可窺知緣由一二。

    文字|李立亨
    第137期 / 2004年05月號
  • 《海鷗》中的英國演員特別幽默、機鋒,使得這齣戲更大膽、活潑而年輕。
    愛丁堡

    名導新詮經典、舞台各展春秋 二○○三年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的《海鷗》與《哈姆雷特》

    相對於胥坦的古典與節制,貝耶多的《哈姆雷特》顯得大膽又顛覆,兩人堪稱代表了歐洲導演詮釋經典劇作的兩種極端風格。胥坦忠於原著的傳統,作品散發古典紮實的魅力;貝耶多具顛覆創新的精神,大膽翻新演出形式和改編原典,作品犀利直指原著核心。

    文字|王婉容、Douglas Robertson
    第131期 / 2003年11月號
  • 二○○○年貝魯特樂劇節「千禧年指環系列」的開始場景,萊茵河底已被改為河岸,三個略似妓女的水仙在沉船邊與惡人Alberich打情罵俏。
    愛丁堡

    不再奇幻的英雄詩篇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的「指環系列」

    這個製作與目前絕大多數的「指環系列」一樣,把時代設在今日,演員穿著現代服裝。這個「現代化」的導演構思須付重大代價,那就是華格納樂劇的原本故事放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不免有格格不入的感覺。這四齣樂劇的人物,大多是天神、精靈、巨人、惡龍;它的場景也往往是河底、天宮、雲端、地底之類的想像空間,若是將他們現代化了,有時未免不倫不類。

    文字|楊世彭
    第131期 / 2003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戲劇

    中年心境,百年如一

    筆者開始不再擔心眾多角色大匯演造成的瘋狂場景,轉而思索起不曾仔細端詳的契訶夫作品──原來,他在百年前花了那麼多的文字來描述中年的種種症狀,而導演像是病歷表報告般的,將中年情狀一場一場地切割出來,藉由契訶夫的文本逐一檢證,觀者們是否已病入膏肓而不自覺。

    文字|康文玲
    第123期 / 2003年03月號
  • 為了闡明現實的多面向,皮藍德羅直接讓「父親」這個角色(左)滔滔不絶地道出相對的論調。
    經典解剖室

    用激情在劇場說理 解讀皮藍德羅《六個尋找劇作家的人物》(中)

    皮藍德羅是少數敢膽大妄為地在劇場上直接把問題拿來翻弄的現代劇作家之一。為了闡明現實的多面向,他直接讓「父親」這個角色(即他的代言人)滔滔不絶地道出相對的論調。針對他的劇本說道理意味過濃的批評,皮藍德羅做了類似以下的回應:我用激情來說道理!不只是承載道理的故事充滿激情,而是他說的方式與態度充滿激情。沒有激情,沒有劇場。

    文字|紀蔚然、白水
    第113期 / 2002年05月號
  • 台南人劇團的《海鷗》時空背景移植到台灣日據時代的中期,融入濃厚的台灣本土元素。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講台語的《海鷗》 飛入台灣的日治時空

    《海鷗》是台南人劇團「西方經典台語翻譯演出計畫」的第七號作品,契訶夫的劇本向來以自然寫實著稱,戲劇性薄弱,語言貼近生活,不同於以往台語轉譯西方經典時的強調劇場形式,這次導演呂柏伸將《海鷗》的時空背景移植到台灣日據時代的中期,全劇融入濃厚的台灣本土元素,十九世紀的俄國鄉村與日據時期的台灣農村,兩個時空情境遙相呼應、產生對話,藉此引發在地觀眾的共鳴與感動。

    文字|廖俊逞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尼可拉斯.斯泰曼 支解經典超級變身

    尼可拉斯.斯泰曼是個典型學院出身的劇場導演,在未滿三十歲之前,就以他的「恐怖三部曲」:索福克理斯的《安蒂崗妮》、契訶夫的《海鷗》與布許納的《雷翁斯與雷納》聲名大噪,爭議的文本肢解與戲劇呈現讓劇評驚豔。除了挑戰歌德與莎翁,他也改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葉利尼克劇作。斯泰曼擅長運用多媒體素材與特有的戲謔美學,把經典翻轉成現代感十足的劇場作品。

    文字|陳思宏
    第206期 / 2010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

    飛行的計畫

    猶記去年文建會策劃的「世界戲劇展」,由俄國的高爾基劇團以奧斯托洛夫斯基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揭開序幕,首次讓台灣的戲迷們一睹了這個著名劇團的丰采及原味的俄國戲劇。今月,對俄羅斯文化乃至世界戲劇具有深遠影響的莫斯科藝術劇院亦將爲台灣的戲迷們帶來正宗的契訶夫鉅作《海鷗》。上世紀末,《海鷗》也就是在這個劇院起飛贏得了舉世的矚目。如今,遠渡重洋而來,拉近的不只是時空的距離,更是對北國文化的親切感。 本期的特別企畫單元,我們將爲讀者介紹俄國劇場的兩大巨擘,從莫斯科藝術劇院的創建人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談起,介紹史氏所發展,亦是影響目前劇場甚鉅的表演體系,及深入契訶夫《海鷗》中的角色刻劃,並且帶領讀者至海鷗飛處,一覽莫斯科這座具悠久戲劇歷史城市的劇院,希望能乘著道次海鷗的翅膀爲讀者做一次詳盡的俄國戲劇巡禮。 沿著飛行的路線,我們進入了音樂的時空中,十九世紀下半葉,民族主義歷經了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所謂的民族音樂不再只是德國傳統下的異國風情點綴,在俄國、捷克,經由一批音樂家的努力找到了新的民族創作語彙,而今年適逢這些「民族音雄」們──林姆斯基150歲冥誕、史麥塔納70歲、德弗乍克90歲,及楊納傑克140歲,在此我們爲他們立碑紀念。 《表演藝術》經過了一年多來努力的飛行,希望能在每一段新的里程中有一個新的航向目標,在狗年中,計劃陸續推出的新單元裡,將邀請、介紹「非職業」表演者出場,與我們分享不同的欣賞經驗,以讓藝術的空間更爲寬廣,不同的思緒能在此飛翔,不同的情感能在此交流。 林靜芸

    文字|林靜芸
    第17期 / 1994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兩隻巨手相握 《海鷗導演計劃》的文獻意義

    《海鷗導演計劃》是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導演契訶夫的劇本筆記,堪稱是現代劇場兩隻巨手相握的珍貴紀錄。它不僅爲戲劇史硏究者和戲劇學家提供一份具體的文獻記載,也爲實踐者提供了一份了解俄國現實主義導演學派的創作原則及導演手法的詳細資料。

    文字|林克歡
    第17期 / 1994年03月號
  • 妮娜:「…現在又是一隻海鷗,大概也是個象徵…」
    特別企畫 Feature

    兩幀畫像講《海鷗》的故事

    《海鷗》係俄國文學巨匠安東.契訶夫的第一個戲劇作品。本文作者藉劇中的「兩隻海鷗」──特里波列夫和妮娜,爲讀者勾勒出整齣戲人物錯綜的情感交織,進而顯現全劇的主題象徵──海鷗──的深刻意境。

    文字|謝君白
    第17期 / 1994年03月號
  • 「生命的浪費」是契訶夫在多部劇作中反覆抒寫的一個現象。
    特別企畫 Feature

    信心、承擔、與救贖 談契訶夫的《海鷗》

    《海鷗》全劇之中,隨處可以聽見深情被漠視、才華被辜負、夢想被訕笑、歲月被虛度的歎息;「海鷗之死」這個意象,廣義說來,反映的正是這種無心造成的生命浪費。

    文字|謝君白
    第17期 / 1994年03月號
  • 在莫斯科藝術劇院1988年巴黎公演的《凡尼亞舅舅》一劇中,出任主角人物者爲位於圖片前方的Smoktouno-vski,表現可圈可點,爲當今俄國頂尖的演員之一
    特別企畫 Feature

    歐陸舞台上的契訶夫

    在歐陸,俄國寫實主義巨匠安東.契訶夫一如莎士比亞,早已超越語言時空障礙,成爲不同民族在戲院裡所能共同溝通的作家。當代歐陸許多導演紛紛在事業高峰之際,把排演契訶夫當成是考驗自己的里程之作;除了契訶夫的個人魅力之外,上演契訶夫也是對導戲能力的考驗與反省。畢竟一說到契訶夫便離不開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而一說到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便一定得重新考慮現代導演藝術。本文不擬追溯契訶夫的演出史,而是透過近十年來在歐陸重要的契訶夫戲劇演出來探討演出契訶夫對現代觀衆的意義,以及當代導演對契訶夫及寫實演技的反省。

    文字|楊莉莉
    第17期 / 1994年03月號
  • 也許《海鷗》就是因爲太過「層次分明」,因而失去了原有的「看似平板蕪雜」的自然呢?
    戲劇

    誰的《海鷗》?

    我看了兩晚的演出,對於導演、演員、燈光、佈景、服裝等各方面都很欣賞,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但究竟少了點什麼呢?是否就是契訶夫說的喜劇和鬧劇的因素?是否因爲導演將《海鷗》處理得太過「層次分明」,把整個戲「變成了衆音齊奏的交響曲」和「名家的山水巨幅」了呢?也就是說處理得太過嚴、緊了,因而失去原有的「看似平板蕪雜」的自然呢?

    文字|黃美序、許斌
    第19期 / 1994年05月號
  • 介紹《海鷗》演出的文章,多得令人嫉妒,不禁令人感歎「中原無劇乎?」(《海鷗》劇照)
    戲劇

    談談談《海鷗》演出的文字

    演出評論無妨主觀、片面,只要能眾議雜陳,自然可以維持平衡。演出後的評論有別於演出前的介紹,應該針對演出而評,不必重覆說敎。《海鷗》的演出對此時此地的影響和意義比純學理的探討更重要。

    文字|黃乃寬、許斌
    第19期 / 1994年05月號
  • 兩廳院主任李炎(左)歡迎戈巴契夫夫婦(右二)。
    回想與回響 Echo

    戈巴契夫旋風到兩廳

    近一、兩年來,許多政治名人訪台,兩廳院都曾爲其行程的一站。短暫的停留雖不能讓這些政治人物對我們的文化深度有澈底的了解,但是櫉窗式的展示卻能在此外交活動中,增加實質的交流面。

    文字|余復華
    第19期 / 1994年05月號
  • 方法演技創始人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圖爲《凡尼亞舅舅》中史氏飾演醫生Astrov。
    現代戲劇講座

    波瀾壯闊、源遠流長的寫實主義

    藝術像鏡子一樣,能夠反映出人的內在、外在狀況。這種藝術觀即爲廣義的寫實主義。

    文字|鍾明德
    第17期 / 1994年03月號
  • 近代寫實主義先驅契訶夫的鉅作《海鷗》,在莫斯科藝術劇院的搬演詮釋下,相信是不容錯過的版本。
    即將上場

    戲說古今中外

    春節已過,三月驚蟄,大地萬物生機勃發。表演藝術的舞台,也由此走上一年中最熱鬧的春季演期。飽足年節期間大魚大肉的口腹之慾後,不論是學生還是上班族,口袋裡的壓歲錢和年終獎金,此刻正是用來進補文化食糧的最佳時機。

    文字|郭玉娟
    第17期 / 1994年03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