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是中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早在二〇年代他就以写实主义的笔力和幽默辛辣的特色震憾文坛,成为新文学长篇创作中最早出现的硕果之一。
老舍生于前淸光绪二十五年腊月二十三日(西元一八九九年二月三日),满族,属于正红旗。父亲名舒永寿,是保护皇城的护军(注1),在义和团之乱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巷战中阵亡。那时老舍只有两岁。
老舍生在立春的前一天,父亲给他取名庆春,字醒痴。工作后,自名舒舍予。「老舍」是他发表小说《老张的哲学》时开始用的笔名。其他的笔名有「洁靑」、「洁予」、「鸿来」、「非我」、「胡春」、「金予」等(注2)。
七岁入私塾读书,十岁转进新制的北京市立高井胡同第二高等小学堂,不久,入南草厂市立第十三小学就读。同学中有满族语言学家罗常培教授。
早年从事教育
一九一二年中华民国成立,老舍考入市立第三中学,第二年转到北京师范学校。该校不须缴学费,还免费供给膳宿、书籍和制服。二十岁毕业,北京学务局派老舍任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注3)。
民国八年(一九一九)京师学务局派老舍赴江苏省考察小学教育。回北京后,写了〈参观苏省小学教育报吿〉(注4)。第二年九月底,出任「京师郊外北区劝学员」(类似后来的教育局督学)。民国十年,老舍二十三岁,因为做了小教育官,月入一百多块银圆,收入增加了,生活随之改变,开始抽烟喝酒、打麻将牌,听戏也上了瘾。据他自己说,除了「嫖」之外,染上不少坏毛病,身体越来越瘦弱。母亲为了使他收心,给老舍定了亲。之后为了退婚,费了很多唇舌。婚约解除了,可是得了一场大病,头发掉光。老舍自我检讨,戒除了所有的嗜好,辞了官,恢复正常生活(注5)。同年,入基督教,并在北京缸瓦市基督福音堂任「知事」。在教会,认识了许地山。
民国十年九月,应天津南开中学之聘,任国文教员。第二年,辞去南开教职,回北京,在顾孟余主持的北京教育会当文书,兼任北京市第一中学教员;同时跟宝庆林牧师学英语,也作一些教会中的社会服务工作。经宝牧师的引荐,认识了英籍的燕京大学教授艾温斯(注6)。
民国十三年,老舍二十六岁,由艾温斯推荐,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聘为中文讲师(注7)。在英国五年,除了教书,完成《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并且和艾支顿(注8)译了古典小说《金瓶梅》。著名的林格风公司(注9)还聘请老舍为他们录制了中文唱片。
结束了伦敦的教书生活,到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士、德国、义大利等国玩了三个月后,由马赛上船,抵达新加坡。在新加坡华侨中学教了半年中文,原本想以南洋为背景写一篇华侨早年奋斗拓荒的小说,后来因为生活体验不够而作罢,改成写长篇童话《小坡的生日》。
一九三〇年二月,老舍离新加坡回国,这时已经成为名作家了。在上海和出版界郑振铎等人周旋了几个月,四月回到北京。七月就接到山东齐鲁大学的聘书,立刻赴济南就任该校文学院教授兼文学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学术性刊物「齐大月刊」编辑部主任。
在齐鲁大学四年,老舍由于生活安定,是他创作最旺盛的时期。无论是文学理论、小说创作、杂文,在质和量方面都相当高。一九三一年暑假,老舍回北京,和胡洁靑女士结婚,时年三十三岁。一九三四年六月,辞去齐鲁大学教职,原想作职业作家,到上海和各出版社商谈之后,了解到:专业写作非常困难。八月,接受国立山东大学聘书,赴靑岛上任,教授小说作法,外国文学史和欧洲历史等课程,同时从事创作。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八月,再回到齐鲁大学任国文系主任。十月,日军侵入山东,济南危急。十一月十五日,老舍只身奔向当时抗日中心武汉。夫人胡洁靑带著两个孩子回北京照顾老母(注10)。
参与文艺政务及大量创作
抗战期间,全国文艺工作者组织了「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由老舍出任理事兼总务主任,负责实际工作。无论是在武汉或重庆,老舍在极艰苦的环境下,专心创作,写了大量的抗战曲艺,京剧,话剧,小说,杂文。一九四三年十月,胡洁靑带著子女由沦陷区赶往重庆和老舍团聚并将日军占领下的北京情形吿诉老舍。老舍根据这些材料写成巨著《四世同堂》。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老舍原打算回北京,但因复员的人多,交通困难。延迟到一九四六年初。美国国务院据文化交流计划,由费正淸夫人推荐,邀请老舍和曹禺赴美国访问(注11)。
一九四六年三月四日,老舍和曹禺乘美国运输舰由上海赴美。
在美国期间,老舍完成了《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并和一些美国作家将一部分作品译成英文。
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二月经香港回到中国。在中共政权里,老舍除了创作之外,还担任一些行政职务;如政务院文教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政协委员等。
一九六六年六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七月底至八月中,老舍因支气管扩张,大量吐血,住北京医院治疗。八月二十三日,被红卫兵押到「文庙」(注12)批斗。跪在焚烧京戏戏装的大火炉前遭受毒打;接著送到市文联,又受红卫兵非刑拷打,一直到二十四日凌晨。
二十五日淸晨,有人在北京德胜门豁口外太平湖发现了老舍的尸体。是自杀还是被谋杀,迄今仍是个谜。那年老舍六十八岁。
一九七八年六月三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老舍算是正式平反。
政务之作质量不成比例
老舍的剧作大概可以分成三个类型:曲艺、京戏、话剧。曲艺多数是鼓吹抗日和歌颂中共政权的,评论界认为虽有时效,但文学性不高。京剧剧本是旧瓶装新酒,应景之作,没有什么深远的影响,限于篇幅,暂且不论(注l3)。
老舍第一个剧本是《残雾》,描写抗日时期大后方的几个层面,对白幽默,技巧平平,但当时确是很轰动。第二个剧本是应马宗融教授之请,为「回教救国会」写的抗日宣传剧;这个剧本是和宋之的合编的,当时效果很不错,名为《国家至上》,是呼吁汉回两族应团结一致,共同抗日。其他如《张自忠》、《面子问题》、《归去来兮》、《谁先到了重庆》、《桃李春风》、《王老虎》都是抗战各种人物的敍述。大概受了中国传统戏剧的影响,剧中人忠奸分明,极少中间人物。
値得一提的是:老舍应「东方文化协会」之邀,写了一部歌舞剧《大地龙蛇》,也是宣传抗战,但因技巧太差,始终没人搬上舞台。其中居然有一场戏,七、八十人同时上台,剧中对白失去他最擅长的幽默风趣,增加了很多宣传口号和不成熟的文化理论。
一九四九年之后,除了参加中共的各种政治活动之外,主要的工作是负责北京市文联日常事务。剧作有《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生日》、《靑年突击队》、《西望长安》、《茶馆》、《红大院》、《女店员》、《全家福》、《宝船》、《荷珠配》、《神拳》、《火车上的威风》。
其中《茶馆》的技巧最好,剧情贯串了淸末、北洋、日治时期、国民政府五个时代及北京茶馆的兴起到没落。主题是谴责旧社会的各种弊端,但却相当详实。剧中人物个性突出,结构也算严谨,由北京人艺演出,很受观众欢迎,并曾到香港和欧洲演出;后来改编成电影,在海外有一定的影响力。
値得特别一提的是《我这一辈子》,由老舍的中篇小说改编成电影,文华公司出品,石挥主演兼编导。剧情是讲北京一个警察的一生。无论是表演、编导在中国电影史上称的起是重要的一章。
《龙须沟》是讲北京的一条臭水沟,中共政权成立后,如何由劳动人民改建成一淸洁的街市。这个剧演出相当成功,导演焦菊隐改编的功劳很大。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获得了北京市人民政府「人民艺术家」荣誉奖状。
老舍最差的剧本应该是《靑年突击队》。该剧描写为了给苏联专家们盖宾馆,靑年工人不眠不休的工作。技巧拙劣、政治口号强而不具说服力。
其他老舍的剧作,成绩平平。但总的来说,老舍写作勤奋,质和量不成比例。几乎每个剧本都是政治任务,最后落到这个下场,是不公平的。
注1:「护军」是「旗兵」的一种,每月饷银三两,满洲话叫「拜亚拉」。老舍是淸朝开元勋舒穆禄部的后裔。
注2:英文名是:Lao Sheh, Lao Shê, Shu Ching-Chun, S.Y.Shu, Lau Shaw, Colin Shu等。
注3:1918年9月15日出版的《京师教育报》第5卷第9号。
注4:1920年《京师学务局教育行政月刊》第1卷第3至5号。
注5:〈小型的复活〉(老舍自传的一章)。
注6:Robert Kenneth Evans.
注7:School of Orient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注8:Clement Egerton.
注9:Linguaphone.
注10:大女儿舒济,二儿舒乙都生在山东。
注11:Wilma Fairbank著American Cultural Experiment in China.
注12:文庙即「国子监」。
注13:参考《老舍剧作全集》,中国戏剧出版社。
文字|胡金铨 电影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