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三五娘》是以早期歌仔戏风格为基础,新创的歌剧写作。(廖琼枝 提供)
中国歌剧特辑 中国歌剧特辑/创作篇2

我对创作歌剧的看法

我相信今天在台湾创作歌剧,我们不能不兼顾传统民族戏曲与近、现代西方歌剧两者,以前者为民族音乐的根,以后者为创新的营养,来灌漑我们的新歌剧。

我相信今天在台湾创作歌剧,我们不能不兼顾传统民族戏曲与近、现代西方歌剧两者,以前者为民族音乐的根,以后者为创新的营养,来灌漑我们的新歌剧。

在台湾搬演戏剧,是开始于明末淸初大量汉族移民到达之后的事情。郁永河《台海竹枝词》(一六九七年):「侏离唱出下南腔……」;朱景英《海东扎记》(一七六九年):「又有潮班,音调排场,亦自殊异……」;前者属于南管戏,后者属于北管戏,这是后来台湾人所采取对大陆(大部分来自福建和广东)戏曲的二分法。而在往后二百多年的台湾戏曲发展中,南管戏又有七子戏(梨园戏)、高甲戏、白字戏之分,北管戏分有西皮、福路(福禄)、四平、乱弹、外江、正音等。以上都是以福建、广东地方方言,或以所谓官话所唱的戏曲。

以闽南语系的台湾话唱的戏──歌仔戏,形成完整大戏形式搬演大约在一九二〇年左右,它不仅很快风靡全台湾,而且进入闽南厦门和漳州地区造成轰动。原因简单,歌仔戏所说的是台湾话,所唱的是台湾歌仔调──地方小调如「七字仔调」、「𠱞念仔调」、「车鼓调」等,对讲台湾话及闽南方言的听众而言,是那样的亲切。

一九四五年以后,随着社会潮流的变迁,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冲激,传统戏曲──南管与北管戏逐渐没落下来。而歌仔戏随着新时代的潮流,一方面由广播、电影歌仔戏发展至电视歌仔戏,而跳出舞台剧的范围,另一方面采用新调、新乐器而不断的翻新下来。然而,在台湾戏曲的新风貌中,可以说歌剧的创作最为突出。

我认为中国传统戏剧与西方近代歌剧最大的不同有两点:

一、前者在搬演上是歌、舞、戏的融合,无法分离;后者的技艺各自分明,具有其独立性,如歌剧、舞剧、话剧等。

二、前者的艺术是传统的累积,在一套既定格式中演员创出个别的歌舞戏风格;后者的最大创作者为作曲家,在他的以音乐为主导的总谱架构上,演员协力呈现其艺术内涵,实现第二层的创作。

我相信今天在台湾创作歌剧,我们不能不兼顾传统民族戏曲与近、现代西方歌剧两者,以前者为民族音乐的根,以后者为创新的营养,来灌漑我们的新歌剧,使它萌芽、成长,盼望有一天开出灿烂花朶。

我曾于一九七九年创作了《白蛇传》歌剧,整体构想是属于西方的,是以西方的交响乐为主导,运用了西方歌剧发声法。虽然在唱曲中,我采用了大陆及台湾的民歌与戏剧唱腔,一部分后场音乐用了锣鼓乐的闹台与鼓吹乐的拜堂。

而这次(今年到明年),我将再创作两部不同风格的歌剧音乐:

一、《陈三五娘》:以早期歌仔戏的风格为基础,包括曲牌与唱腔、后场乐器与音乐,只在配器的手法与和声对位的处理上,采用现代西方音乐的技法。

二、《国姓爷传》:以说唱与戏剧结合的方式,一段敍述结合一段戏曲的表演,进行故事的展开,使它达到一次又一次不同层次的高潮。

对于台湾新歌剧的尝试,我不仅具有浓厚的兴趣,更是满怀信心。在热心于表演艺术工作者多人不断的参与之下,有一天必能将本地传统戏曲的通俗水平,提升至精致而具民族性,传统又现代的丰富地步。

 

文字|许常惠 作曲家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