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中國歌劇

相關文章 15 篇
  • PAR表演藝術
    中國歌劇特輯

    中國歌劇七十詠嘆

    七十如果是人生的開始,中國歌劇自二〇年代至今也悠悠走過七十載。從最初的單線發展,經過三路的埋首耕耘,最後在九〇年代碰頭。 中國歌劇在兩岸三地,不管是吸納各自地方的傳統曲藝,或是融合西方的素材,早已非昔日模樣。 八月二日中廣公司紀念創建六十六周年的「廿世紀中國精選歌劇大滙唱」音樂會,將結合三地音樂家,回顧這一頁歷史,我們也藉此機會,邀得三地的音樂工作者,在七十里程的開始,反思、展望中國歌劇的發展。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1期 / 1994年07月號
  • 《麻雀與小孩》是黎錦暉所創作的第一部兒童歌舞劇,有其廣泛的敎育作用。
    中國歌劇特輯

    回顧與反思 二十世紀中國歌劇的發展

    廿世紀是人類歷史發生重大變革的世紀,從二十世紀初到即將跨入二十一世紀門檻的今天,從爭執西學和中學何者爲體何者爲用的新文化運動,到世紀末依舊駐足於新舊衝突如何調適、「外來形式」與「本土內涵」如何交融的軌跡中,究竟如何爲「中國歌劇」正名、定位?對於促進中國當代歌劇的進步,確實有著重要的意義。

    文字|趙琴
    第21期 / 1994年07月號
  • 《赤葉河》沿著《白毛女》所奠定的基礎發展新歌劇,表現一般老百姓的生活與命運。
    中國歌劇特輯

    從傳統吸取養分向民間扎根發展 文革前的三階段

    一九四五年九月太平洋戰爭結束,抗戰勝利後,政治局面再度陷於動盪不安,音樂工作者分三路撤退,一部分避居香港及海外,一部分撤往台灣發展,一部分則往中共治理的延安區。直至一九四九年,中共佔領大陸後,由於政治及文藝政策的迥異,中國歌劇的創作及演出,也就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局面。

    文字|趙琴
    第21期 / 1994年07月號
  • 軍中歌劇在《雙城復國記》後漸漸式微。
    中國歌劇特輯

    「實驗風」蕭蕭創作見樹未見林

    一九四五年十月廿五日,台灣結束了五十年的日據時代,正式光復。經歷了戰後的社會混亂,到一九四九年的大陸變色,國民政府遷台,台灣回歸祖國,才逐漸開始接受中國近代音樂文化的薰陶。

    文字|趙琴
    第21期 / 1994年07月號
  • 中國歌劇的走向世界將是一條曲折、漫長的路。
    中國歌劇特輯

    環境受限歌劇成了「獨角戲」

    一九五〇年至六〇年代的香港,音樂活動以合唱及獨唱音樂會較多,踏入七〇年代,隨著一系列音樂機構的成立及樂團轉爲職業化,音樂活動開始發展,絕無僅有的「民族歌劇」《易水送別》(韋瀚章編劇,林聲翕作曲,一九八一年)即爲應香港中樂團委約創作,於當年十二月廿三日至廿七日演出四場。

    文字|趙琴
    第21期 / 1994年07月號
  • 《原野》堪稱近期中國歌劇創作中的問鼎之作,在全劇音樂結構的戲劇性發展上有重要的嘗試。
    中國歌劇特輯

    一條鮮花與荊棘相間的路

    中國一般的觀衆往往是以觀賞傳統戲曲的審美取向來看待歌劇,而傳統文化積澱的心理趨勢,注定了觀衆重戲不重唱。七〇年代中後期以來的中國歌劇似乎矯枉過正,參照西方歌劇形式的創作和演出成了一種時尙,但藝術家們忽視了中國觀衆對歌劇藝術觀賞的審美觀念。

    文字|戴嘉枋、Joan Marcus
    第21期 / 1994年07月號
  • 王世光的《馬可孛羅》力求在音樂的結構上逼近西洋歌劇。
    中國歌劇特輯

    中國歌劇之夢幻滅了?

    西洋歌劇經歷了三百年的興盛已漸趨式微,它的繁華到了本世紀已成爲過往塵煙,漸漸爲其他形式的音樂劇所取代。我們想要依循西方古典歌劇的老路,在中國繁榮歌劇,怕是一個永遠不能實現的東方藝術之夢。

    文字|黃奇石、周華印
    第21期 / 1994年07月號
  • 中國歌劇七十年的發展史,證實了歌劇雖是一個舶來品,只有與我們的藝術生活相結合,卽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圖爲四、五〇年代演出的歌劇《白
    中國歌劇特輯

    九十九彎後的坦蕩大道 淺議中國歌劇發展方向

    西方歌劇發展至今約四百年,中國歌劇則僅歷時七十年。固然,時代、社會等歷史條件各不相同,我們無須亦步亦趨西方四百年;但要達到中國歌劇全面的繁榮與成熟,仍需花上幾代人的不懈努力。

    文字|金湘
    第21期 / 1994年07月號
  • 歌劇《楚霸王》第七場〈自刎烏江〉。
    中國歌劇特輯

    我是這樣寫的‥‥ 歌劇《楚霸王》創作扎記

    和寫作歌劇《原野》一樣,我的歌劇創作觀仍是要緊緊把握住戲劇與音樂、器樂與聲樂(在音樂內部)、詠嘆調與宣敍調(在聲樂內部)的總體關係,寫出具有民族性、交響性、戲劇性──抒情性的中國歌劇音樂。

    文字|金湘
    第21期 / 1994年07月號
  • 《陳三五娘》是以早期歌仔戲風格爲基礎,新創的歌劇寫作。
    中國歌劇特輯

    我對創作歌劇的看法

    我相信今天在台灣創作歌劇,我們不能不兼顧傳統民族戲曲與近、現代西方歌劇兩者,以前者爲民族音樂的根,以後者爲創新的營養,來灌漑我們的新歌劇。

    文字|許常惠
    第21期 / 1994年07月號
  • 一九八一年在上海歌劇院演出的《海峽之花》。
    中國歌劇特輯

    發展歌劇藝術的基地 大陸歌劇團體概覽

    大陸歌劇團體有中央與地方之分,前者於五〇年代起在北京及各大都市陸續建立,接著各次級團體也先後產生;半世紀以來,他們創作、排演的歌劇作品有二百部以上,在中國歌劇史上他們所付出的心血是値得肯定的。

    文字|喬建中
    第21期 / 1994年07月號
  • 《深宮慾海》充滿了史詩及悲劇色彩。
    中國歌劇特輯

    洋腔調、土唱法拌嘴礙高歌

    中國歌劇的創作揉合了中、西素材與技法。在演唱時如何把味道唱出來?洋唱法、土唱法長久以來一直困擾著聲樂界。

    文字|費明儀
    第21期 / 1994年07月號
  • 《萬里長城》最大的問題是,旣看不淸楚也聽不淸楚。
    音樂

    野心不小,問題亦多 從《萬里長城》看中國歌劇國際化

    吳文修是位具有理想的華裔歌唱家,一直在日本、台灣致力推廣歌劇藝術。一九八二年在台灣組成首都歌劇團,十一年來通過敎學、硏習、實驗及演出,在台灣培育了不少人才。今年六月底,在台北國家戲劇院關閉整修前,更推出該團製作的第一齣大型中國歌劇《萬里長城》,作爲「台北世界戲劇展」的重頭節目。吳文修自己除擔負團長之職外,還身兼編劇和擔任男主角(另一位男主角則由莫華倫擔任)。 吳文修對這次《萬里長城》的製作,懷有很大的希望,在演出場刊中共列出六點目標: ㈠希望能達到全世界人類都能了解的藝術。 ㈡能證明我們在國內對歌劇發展的紮根工作有了成果。 ㈢能確定中國新歌劇之型態。 ㈣達到高水準之演出,將來能在歐美國家繼續演出。 ㈤希望政府更能了解歌劇的重要性,不懼於其巨額經費而裹足不前。 ㈥使國內聽眾更能了解和有信心。 吳文修這六點目標不僅面對當前的台灣社會,更面向世界,想法不可謂不宏觀,目標不可謂不遠大。要使中國歌劇國際化,確實是一個很動聽的目標。 中國歌劇未有滿意作品吳文修提出具體新設想 在西方,歌劇藝術一直以來都具有崇高的地位,不少作曲家都視創作歌劇爲最終目標,即使在今日大陸、港、台的作曲家,不少人同樣將歌劇創作視爲藝術事業的頂峯,原因是要能成功創作出一部歌劇,單是作曲技巧,便要在聲樂和器樂上,包括獨唱、合唱、樂隊配器,人聲與樂器配合,有了充份的掌握後,才敢動手,在此之前,還要找到合適的題材,合適的編劇,和歌詞作家,作品脫稿後,製作能否成功,還有賴導演和一群台前幕後工作者,並不僅像管弦樂作品那樣有一個好指揮,好樂隊便成。 以往的事實證明,在沒有歌劇傳統的中國,要發展西方形式的歌劇,並不容易,以往的中國歌劇令人滿意的,筆者至今尙未見過。發展中國歌劇的道路實在太長,要探索的問題太多,過去好些作品都止於摸索階段,這次的《萬里長城》,同樣是在摸索,而且從創作、製作、到演出,都存有不少問題,能否達到吳文修設定的目標,自然存疑。不過,《萬里長城》和過往的中國歌劇不同的地方是,完全撇開了過去中國歌劇創作和製作過程中的「民族性」包袱,而這一點,也正是最値得注意和探討的

    文字|周凡夫、李銘訓
    第11期 / 1993年09月號
  • 《原野》的曲譜。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原野》的回聲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歌劇《原野》以中文在美國華盛頓首演,獲得熱烈的回響。在此摘選兩篇英文報刊──華盛頓郵報及紐約時報──的樂評、台灣樂評家呂懿德的評論,以及黃輔棠觀賞中國歌舞劇院在大陸演出《原野》的錄影後所作的評介,從不同方向對此齣中國歌劇的創作及演出加以探討。

    文字|袁孝殷、呂懿德、黃輔棠
    第5期 / 1993年03月號
  • 《原野》舞臺設計以沈黑暗調爲主色,反映人心中的恐懼與沈重。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大陸《原野》移植台灣舞台

    由大陸作曲家金湘根據曹禺同名劇作所作歌劇《原野》,去年年初在美國華盛頓首演得到熱烈回響後,省交耗資近二千萬,邀請了旅義歌劇女導演王斯本返臺執導,德籍設計師舒勒富負責舞臺、燈光及造型,將於二月二十四日至三月十五日在台演出。本刊特帶領讀者一訪臺中省交排練現場。

    文字|石依華
    第5期 / 1993年03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