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歌剧团体有中央与地方之分,前者于五〇年代起在北京及各大都市陆续建立,接著各次级团体也先后产生;半世纪以来,他们创作、排演的歌剧作品有二百部以上,在中国歌剧史上他们所付出的心血是値得肯定的。
也许是由于我们中国有一个深远而悠久的戏剧传统,并由此培养了普通人对这门艺术的某种倚重心理,或者因为本世纪中西方音乐文化广泛交流以来,音乐界同仁意识到歌剧艺术在推进西方音乐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从二〇年代后半开始以儿童歌舞剧《小小画家》等起步的中国歌剧艺术,一直是音乐创作领域倍受关注的大门类。近七十年来,为发展民族的歌剧,前前后后好几代音乐家,各从其不同的文化积累及歌剧观念、艺术追求出发,多方面地吸收了传统歌舞、戏曲、说唱民歌及欧洲歌剧的养份,进行了不同深度、体式的探索。走过了一条艰辛、曲折、令人欣慰又不无慨叹,既有成就,更有缺憾、教训的坎坷之路。概略算来,仅从五〇年代至今,不同时期创作、排演的歌剧作品有二百部以上,音乐家们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可见一斑。
中国歌剧院的发展过程
有句俗语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里说的是军事,强调给养的重要。但若回顾中国歌剧的数十年历程,却与之相反,即先发展、组织专门团体,再进行实验性创作。五〇年代以前,限于各种条件,在歌剧领域苦苦鏖战的,是极少数的有心人;他们的创作,带有很大的分散性、偶然性。五〇年代以后,由文化主管部门出面,陆续组建了各种类型的专业文艺团体。最初只有中央和津、沪等大都市建立了专业歌剧院团,六〇年代至八〇年代,各省、市、地区也相继组织了同样的团体。据一九八六年统计,大陆各地仅专业歌剧演出团体就有二十余个,如果加上各地同时兼演歌剧的「歌舞剧院」、「歌舞团」(注),那就在六、七十个以上,每团平均以百人算,至少有六、七千名。如此庞大的歌剧艺术队伍,究竟意味著什么,似乎是不言而喩的。这些团体有两个特点:一是每个团内既有表演艺术家,又有专门创作者,包括了文学、音乐、美术、导演等歌剧艺术创作的各个门类;二是各团体有中央与地方之分,一般说来有三个级次,即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辖市、地区。其分布大致如下:
中央:
中央歌剧院(北京)
中国歌剧舞剧院(北京)
总政歌剧团(北京)
省、自治区和中央直辖市:
辽宁歌剧院(沈阳)
湖北歌剧团(武汉)
陕西歌剧团(西安)
甘肃歌剧团(兰州)
内蒙古民族歌剧团(呼和浩特)
新疆自治区歌剧团(乌鲁木齐)
上海歌剧院(上海)
天津歌剧团(天津)
地区、市(省辖):
重庆市歌剧团(四川)
绵阳歌剧团(四川)
西宁市歌剧团(靑海)
武汉市歌剧院(湖北)
宜昌市歌剧团(湖北)
长沙市歌剧团(湖南)
邵阳市歌剧团(湖南)
汉中歌剧团(陕西)
延安歌剧团(陕西)
安康歌剧团(陕西)
梧州歌剧团(广西)
中央两龙头及南北双雄
在众多的歌剧团体中,中央歌剧院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历来是大陆歌剧创作、演出的「两龙头」。一九六四年以前,两院实为一院──中央实验歌剧院。十几年中,相继创作、排演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白毛女》、《赤叶河》、《王贵与李香香》、《刘胡兰》、《阿依古丽》、《茶花女》、《货郞与小姐》、《蝴蝶夫人》等中外歌剧,为中国大陆歌剧艺术的初步复兴尽了一分心力。一九六四年前后,大陆施行艺术教育、表演团体「双轨制」,即将中央直属的院校、团体分成以「民族」(传统)和「西洋」(外来)为主的两类,如中央乐团与中央民族乐团,中央音乐学院与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芭蕾舞蹈学校与中国舞蹈学校等。本为一体的「实验歌剧院」从此一分为二。中央歌剧院偏于排演欧洲古典歌剧,如八〇年代以来就上演了《卡门》、《费加洛婚礼》、《夕鹤》(日)、《艺术家的生涯》、《杜兰朶公主》及团体创作的《第一百个新娘》、《热土》、《马可孛罗》等,中国歌剧舞剧院偏于创作排演具有传统题材和民族风格特色的歌剧,如早期的《小二黑结婚》及后来的《窦娥寃》、《槐荫记》、《春雷》、《伤逝》、《原野》等。如今两院都是容纳三百位以上艺术家的大团体,有自己的创作组、编导组、舞艺组、合唱队及民族、西洋管弦乐队。而歌唱演员在唱法上也是「分家」的:中央歌剧院以「美声」为主,中国歌剧舞剧院以「民族」、「民间」唱法为主。四十年来,他们各自上演了中外歌剧三十余部,在发展歌剧艺术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除中央「两院」外,分布于各地的歌剧团体也都是实绩累累,令人佩羡。特别是辽宁歌剧院与上海歌剧院,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注重实践,勤于探索。上海歌剧院组建于一九五六年,但至今已排练演出了六十余部歌剧。辽宁歌剧院成立于一九六〇年,二十余年内(「文革」十年除外)创作、演出了三十多部作品。
当然,歌剧艺术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运动,只有在运动浪潮的推进中,它才能形成自己的天地,而在这个创作浪潮中,处于「基层」的另外一些地方专业团体,也始终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着可贵的努力。特别是一些地处偏远的地方市级团体,演员条件、物质设备都不能与中央、省市级团体相比,但对歌剧艺术的热情和执着,使他们同样完成了値得肯定的佳作,有的甚至荣获全国歌剧比赛的大奖。
欧洲歌剧经历了三百余年的漫长历史,在数以千计的创作剧目中为人类留下了一大堆不朽的杰作。中国歌剧刚刚兴起几十年,有世界声誉的大作可以说至今还没有出现。但这并不能影响我们对过往历史的某种肯定评价和日后继续探索的信心。歌剧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以代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音乐文化水准,値得我们永远探索下去。就这方面而言,已经组建成的,并经过数十年实践的歌剧艺术家队伍,必将会发挥他们潜在的创作能力,加上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歌剧这两大渊源,我们的歌剧事业一定能迈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注)这类「歌舞团」基本上是每省(区)一个,加上「空政文工团」、「海政歌舞团」及各地方部队文工团等,它们都曾排演多部歌剧,仅这一级团体就有四十余个。
文字|乔建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