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宫欲海》充满了史诗及悲剧色彩。(演出单位 提供)
中国歌剧特辑 中国歌剧特辑/表演篇2

洋腔调、土唱法拌嘴碍高歌

中国歌剧的创作揉合了中、西素材与技法。在演唱时如何把味道唱出来?洋唱法、土唱法长久以来一直困扰著声乐界。

中国歌剧的创作揉合了中、西素材与技法。在演唱时如何把味道唱出来?洋唱法、土唱法长久以来一直困扰著声乐界。

现代中国歌剧艺术的出现,从「五四」算起,至今不过六、七十年的历史过程,但是现代中国歌剧的发展在最初就承受了西方音乐的影响,包括欧洲的作曲技巧和表现手法,而在演唱方面,以演唱民族新歌剧而著名的演唱家应首推郭兰英。

新歌剧的著名歌手

郭兰英六岁开始学唱山西梆子,曾先后在《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窦娥寃》、《春雷》、《红霞》等新歌剧中担任主角,她的演唱别具特色,丰富了我们民族声乐艺术的形象,并且为中国的民族新歌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王昆是另外一位有极高知名度和广泛影响的歌唱家,一九四三年延安首演《白毛女》,由她饰演喜儿,后更因为电影《白毛女》配唱而获奖。一九六四年,王昆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演唱,并担任多年东方歌舞团的艺术指导和团长。

当年演出新歌剧的著名演员,还有四〇年代在延安参加演出的李波和刘燕平,五〇年代的上海歌剧院著名演员任桂珍、歌剧《红霞》女主角和首演者蔡佩莹、歌剧《洪湖赤衞队》女主角贺英饰演者王玉珍等。男性演唱家方面,为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前民、王嘉辉、柳石明等。前民在《白毛女》中饰演杨白劳,被誉为「活杨白劳」。王嘉辉是位老演员,在中国第一部出国演出古装歌剧《愧荫记》中饰演男主角董永。柳石明则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在《窦娥寃》饰演男主角,与郭兰英配戏,因演唱成功而受到观众欢迎。

五〇年代初期,中国大陆对于发展中国歌剧曾经极为重视,一九四九年成立中央实验歌剧院,稍后改名为中央歌剧舞剧院,于一九五三年再订新编制,把中央歌剧舞剧院拆分为中央歌剧院和中国歌剧舞剧院。前者以演出西洋风格的歌剧为主,后者以演出中国民族风格的歌剧为主。在他们熟练、流畅的演唱中,「洋」抑「土」的矛盾似乎不再存在,两种唱法并存、相互促进,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得到了初步的成果。

可惜到五〇年代末期,长期存在「左」的指导思想引起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运动等一连串政治运动,中国大陆偏激的实行「三化」: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和对外界的「闭关锁国」政策。这一切直接影响了中国文艺路线的发展方向,在声乐界,不仅对以西洋唱法为教学内容和演唱形式的音乐工作者是极大的威胁,即使对中国的民间传统唱法也形成组碍。中国的声乐艺术,终因无法向外交流、借鉴,长期陷入闭塞状态而面临危机。

八〇年代歌剧的高难度要求

虽然其间亦有不少作曲家默默耕耘,但直到八〇年代开始,才出现了歌剧《伤逝》;在这个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歌剧中,作者通过大量的抒情、戏剧性的咏叹调、宣敍调、浪漫曲、敍事曲,以及重唱、合唱和乐队音乐,揭露男女主角在爱情悲剧中各种复杂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变化。歌剧的处理,在「声乐」的表现上要求的难度极高。一九八七年《原野》在北京演出,作曲家在音乐语言大胆运用民族的、浪漫的、现代派的旋律,使它融于一炉;声乐部分经常以一种吟诵式的宣敍风格作为主要的演唱方式,从人声与乐队的交响推进音乐的立体性和戏剧性,不但对演唱者是极大的挑战,对歌剧的创作本身也是一个新的突破。和《原野》同时受重视的另一部歌剧《深宫欲海》,故事敍说遥远的先秦时代,通过卫宣公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之间为争利而酿成的宫廷残杀悲剧。作曲者以现代的观念、目光和手法来处理创作技巧,别具匠心利用生活器皿和非常规乐器,使它们与埙、箫、云锣、古筝、琵琶,甚至和钢片琴、吉他、电子琴等中外古今乐器一起发出古朴、深邃而又奇特、震人心弦的声音,民族唱法抑西洋唱法均在此时唱出浓烈的史诗和充满悲剧色彩的歌声。

在《伤逝》、《原野》等之后,近年来中国歌剧陆续有《仰天长啸》、《马可孛罗》、《党的儿女》(民族唱法)和最近在上海首演的《楚霸王》等等。目前正需要更多的歌唱家,通过他们的演绎,才能使中国的歌剧发展上达到更高层次。

结合土、洋唱法以求新发展

「声乐」是中国近代音乐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传入中国的西洋唱法,到五〇年代中,使中国大陆音乐界因出现「土唱法」、「洋唱法」矛盾而起的争议,直至七〇年代末开放政策开始,「土」、「洋」之间在彼此认同互相学习和吸收的原则下才平静了下来。但随之是流行歌曲──在中国大陆称为「通俗歌曲」的普遍风行,中国的「声乐艺术」似乎再一次的又受到冲击。

因政治、战乱和社会制度等的影响,和其他音乐艺术的情况相比,尽管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显得如此缓慢和不够统一,但早在公元前的春秋时代,就有歌集《诗经》;十四世纪时的元朝,已有古典戏曲声乐论著《唱论》;以及稍后明、淸时代《曲律》、《乐府传声》、《闲情偶寄》等的论著。其中对歌唱时的呼吸法、发声、共鸣、咬字、表演风格等都有详尽的论述,只是有待我们如何在古今、中外文化相撞、融汇的过程中去寻求答案。

于一九九二、九三年由我策划的第一和第二届「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研讨会中,有关中国声乐艺术今后发展方向,得到三点肯定的结论:

一、「土」、「洋」之争的时代早已过去,应该在「土」、「洋」如何结合的基础上,寻求中国声乐的发展方向。

二、演唱中国歌曲的声乐美学标准是科学化和符合艺术观点的,歌曲的演唱风格又必须是富有民族性和时代感兼具的。

三、掌握中国传统唱法与西洋唱法之间的联系,了解它们的相异之处,使二者在保留各自特点的基础上,相互吸收和相互溶化,精确处理二者之间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而建立一个真正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韵味的声乐学派。

 

文字|费明仪 声乐家、香港明仪合唱团指挥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