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贫瘠的舞蹈文学园地,任何一本有关舞蹈的著作都是教人深切盼望的。而在舞蹈界耕耘近十年,身兼编舞家与评论者双重身份的陶馥兰,其舞论的集结出版更是令人期待的一件大事。先不论其展现的成果如何,单只这本集子的出现就已为舞蹈评介与论述在台湾舞蹈史上记下重要的一笔。
收录了自一九八四至一九九四年,先后发表于不同刊物的大小文章,《舞书》以文字记录了台湾十年来本土舞蹈的发展变迁,以及外国表演团体带来的风潮与震荡。细心的读者可以从不同文章里文字风格、关注焦点的转变,读出陶馥兰本人舞蹈经验与观念的蜕变。
「舞论」部分精辟入里
《舞书》的内容分为「舞论」和「舞话」两大部分。严格说来,不论就写作态度、文字经营、思考深度等各方面,前者都比后者具更高的可读性。「舞论」就舞蹈的审美开始,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循循善诱,引导读者进入舞蹈的语言文字,克服一般人「看不懂」舞蹈的疑惧。而〈两大舞蹈传统的接触〉与〈异类舞蹈〉二文则涵盖了廿世纪以降欧美的芭蕾及现代舞两大传统的流变。尤其是借由纽约的「下一波」艺术节,论及了自康宁汉以下,后现代舞蹈风潮中不同世代、风格的知名健将。除了引介西方的新浪潮外,陶馥兰亦不忘对台湾舞蹈文化的反省与期许。在〈女性舞蹈、舞蹈女性〉中,她指出:台湾的女性舞蹈家在提升舞蹈美感经验与其他各层面的自觉之外,「还需顾及本土社会文化的根源与影响,……内化东西文化内涵以迄及个人特有的舞蹈语汇与符号……」,此确为精辟入里的见解。而〈台湾舞坛的小剧场运动〉更是针对「后云门」时期,台湾舞坛多元发展之后的一番反省。
平心而言,整个「舞论」,甚至整本《舞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专论碧娜.鲍许(Pina Bausch)的〈一记轻触也是舞〉。此文场景描写的部分生动鲜活;而对编舞手法与创作意念的分析,更显现陶馥兰对鲍许作品的深切了解与钻硏。从微观的细节描述,到舞作架构的透视剖析,再进一步宏观地将鲍许置于德国表现主义舞蹈传承的脉流中,并比较她与同辈的美国后现代舞编舞家们的异同之处,又兼论八○年代欧美两地「舞蹈反映社会人生」与「舞蹈首重动作语汇」不同倾向之间的大论战,不管是否完全赞同陶馥兰的论点,她能将如此多层面的议题交融互验,并且写来一气呵成,确是国内舞蹈评介文章中难得一见的佳作。
「舞话」的批判性文字有结论没过程
读了「舞论」中〈一记轻触也是舞〉这样的作品后,再看「舞话」里的文章难免失望。可能是原先多发表于报纸,限于时间篇幅的缘故吧!这些短文严格来说并不能称为舞评,其中大多数属于观舞杂感,如〈歌舞伎惊艳〉、〈肉体狂欢节〉、〈舞在伦敦的初春〉以及其他。而少部分则类似观舞所启发的文学创作或哲学思考,最明显的例子是〈肉体微观论者的生命宏观:《卵热》观后〉。
多数的文章中,对于舞作的结构、概念以及动作特质的解读,未能适当地融入具体鲜活的描写,常使舞蹈分析停留在架空飘浮的抽象语句。对于没看过作品,或者事隔多年印象模糊的读者而言,很难造成实质而有深度的印象。其结果是:作者的意见鲜明,但读者却很难透过作者的文字对于被分析的舞作形成真切的认识。换句话说,由于批判的文字经常只有结论而没有过程,使得作者侃侃而谈的对象似乎是受评论的编舞家,而非一般的读者,因为一般读者无从体会那些抽象的论断背后实质的意义。这或许是台湾的表演评论界普遍需要自我超越的课题──认淸评论是表演创作者、评论者与读者(观众)三方均可进入的共同领域,而非评论者对创作者的圈内喊话,让一般读者不知所云,不得其门而入。
不论如何,在一些用心较深的文章中,例如讲评季利安(Jiri Kylian)与李蒙(Jose Limon)舞作的〈始于人,归于人〉,陶馥兰凝炼的文字,犀利的观察,以及对于舞蹈观念与意见的执著在在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舞书》中所评介的舞蹈类别包罗万象,显现作者对各种舞蹈高度的接受性与赏鉴力──以舞论舞,不以个人对于舞种的偏好来判定高下。
《舞书》的美编扮演重要角色
作为一本舞蹈的书籍,《舞书》有一项重要的尝试:作者或者美编设计者(书中并未标明是谁,鉴于版面设计所占之份量,这实是一项疏失)(编按)似乎企图藉文字编排,甚至图片之运用,使原本抽象的文字产生如舞蹈般的律动感。这种作法在〈一记轻触也是舞〉中,的确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视觉效果。尤其是场景描写上,字体的变化与负面空间的安排,颇为传神地捕捉了文字所指涉的动作与景象的质感。然而,有时过度甚至不当的运用,反而成了干扰读者阅读、理解的障碍,令人摸不著头绪。当文字本身就足以论理时,太过花俏的编排反倒减损了其含意的重量;而当文章本身不够扎实时,这样的作法就更难脱离哗众取宠的质疑了。
另外一点値得讨论的是──照片的运用。一本专论舞蹈的书,照片应是辅助文字,提供影像的最佳工具。但是《舞书》中的许多照片不仅被支解割裂,甚至有些也没标明舞名与编者,让许多珍贵的照片沦为版面设计的陪衬花边,殊为可惜。在作者竭尽心思,欲以文字传达舞蹈的动感影像时,却将照片如此「解构」,实在令人不解。
《舞书》的出版教我们万分期待,毕竟它是台湾第一本集结出版的舞蹈评论。也由于这样的期待,难免对它苛责较深,因为它领有前导示范的地位。一向勇于尝试,以开风气之先自许的陶馥兰,在她的舞作「为台湾舞蹈划下新起点」之后,又以《舞书》为台湾的舞蹈评介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编按:《舞书》的美术设计为李男先生)
文字|陈雅萍 纽约大学表演学博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