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均年龄十三岁戏龄一岁的复兴歌仔戏科同学演出《什细记》。(复兴歌仔戏科 提供)
焦点 焦点

少年科班的第一次 复兴歌仔戏科首演《什细记》

去年此时招生,今年此时登台展演。师、生的勇气来自这起步的第一年认真的教与学。科班主任郑荣兴说:「这只是第一年的成果,有什么,我们就演什么。」

去年此时招生,今年此时登台展演。师、生的勇气来自这起步的第一年认真的教与学。科班主任郑荣兴说:「这只是第一年的成果,有什么,我们就演什么。」

复兴歌仔戏《什细记》

8月18〜20日 19:00

国家戏剧院

八月份,国家戏剧院又有歌仔戏登场。不同以往的是,这一次献演的团队,既非走红于电视界的明星,亦非演出经验丰富的专业剧团,而是最年轻的新鲜人──国立复兴剧艺实验学校歌仔戏科。

复兴剧校歌仔戏科成立至今不到一年,首度登台献艺就上了国家剧院大舞台,在各剧团纷纷推出新编大戏的热潮中,却选择了源生自本地歌仔的著名文戏《什细记》上演,演员囊括老、中、靑、少四代艺人合作,呈现「师生联演」。纯就表演艺术的层面来看,这样的作品也许令人好奇与质疑。然而,更値得注意的面相是:这是目前唯一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歌仔戏科班的首度展演作品。

著力刻划人物使剧情合理化

《什细记》是由歌仔戏原鄕宜兰传唱开来的,注重唱念,以长篇联缀的「杂念仔」调为主。在内台歌仔戏盛行的年代,一出首尾完整的《什细记》需要五天的时间才能演完;为了适应当代剧场表演,廖琼枝老师曾将之修编为二个半小时的剧本供「薪传」剧团演出,复兴歌仔戏科本此架构,由石文户导演改编为适于学生演出的新剧本。

《什》剧是一出爱情悲剧,以女主角沈玉倌和李连福的婚事起首。李家家道中落,连福靠贩卖杂货抚养幼弟连生,兄弟感情甚笃,日劳营生,夜勤读书,不失鸿鹄之志。连福偶遇沈玉倌,感于门风悬殊而心情郁结,加上操劳过度,染上风寒,一病不起,久盼未婚妻不至,病体羸弱加上意志消沈,终于羽化归西。连生绝望,欲随兄长而去,沈玉倌心生怜悯愿守寡扶养小叔。连生长成,亦贩物维生,遇相府千金白玉枝,两情相悦,沈玉倌知悉,恐小叔重蹈连福悲剧,晓以义理,止情愫于发端。

传统上处理人物冲突与情感起伏的手法通常是很暴烈的,许多想当然尔的情节,如今看来却犯了不合理或不够深刻的毛病,例如相思成疾、甚至闹出人命,说服力显然不足;堂堂一位相府千金,见美男子就引之入室、月下私会,以传统礼教与情感层次考量,都令人颇感匪夷所思;发现女儿犯错,盛怒之下相爷忿而杀女……类此不通常情的例子,在《什》剧中石文户导演都一一深思而克服,「既然咱卜教学生,著爱教个合情合理兮剧情,抑无提出去会互侬笑。」至于人物性格与教养背景则是著力刻画之处。兄弟情深表现在口语的对白中;书香世家流露出知识的光辉,李连福与沈玉倌借此相知相惜,虽难能会面仍互相倾慕;主人翁们根据纯粹的善意决定言语与行动,教条及威权反仅具蚍蜉之力……。经由人物较完整的心理刻画,引导学生入戏,观众也才能够入情。

値得一提的是,语文课程中《幼学琼林》一段应用入戏,以古诗词吟诵的方式表达,适时引出李连福对于家风衰微的敏感与失落,除了让台语不流利的学生们扩大了语文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启发学生们应用所学于创作中的观念,石导演这一招可谓用心良苦。

这次演出的后场伴奏,由复兴剧校戏剧音乐科担任。早在正式成立歌仔戏科之前,人称「万能仔」的文场乐师叶明德已于一九九三年起指导戏剧音乐科歌仔戏后场。诚如众所周知,歌仔戏后场并无定谱,由于近年来国乐伴奏跃居主流,剧乐科亦配合曲词定谱合奏,并由柯铭峰编曲,带领两科学生在无数次的演练中建立默契。

有什么,我们就演什么

当学生们知道这个演出计划时,一开始是兴奋得做梦都会笑,继而想起之前为了练好一段〈看花灯〉,短短十几分钟的戏就练了三个多月,大伙儿马上神色大变,「不觉呀然惊恐」(沈复〈儿时记趣〉语)。学生们自愿放弃暑假,七月十日起全员归队,一齐为《什细记》奋斗。

为了让学生们有所磨练与展现,所有学生担纲的角色将于三天演出中作花式组合,而若干太困难的段落,则由师生同台磨练演技,「有足济表情、反应合小动作,囡仔无到即个经验,现主时按怎教嘛是教𣍐晓。」小旦指导廖琼枝老师道出不得不然的难处。

面对可能发生的质疑与批评,郑荣兴主任并不悲观,「老师们尽了力,孩子们也尽了力,这只是第一年的成果,有什么,我们就演什么。」往后一年一年,歌仔戏科会有不同层次的表演水准与作品呈现,而谁不期望歌仔戏的生命也随著这群子弟兵一步步茁壮呢!

 

文字|刘秀庭 艺术学院传统艺术研究所研究生、复兴剧校歌仔戏科兼任教师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国立复兴剧校歌仔戏科

复兴剧校歌仔戏科设立于一九九四年九月,是台湾第一个、迄今也是唯一一个纳入教育体系的歌仔戏科班。在此之前,民间曾有许多团体或个人提出过设立歌仔戏学校的构想:早于一九六六年,云林麦寮拱乐社团长陈澄三先生,曾于台中兴建校舍并提出设校的申请,惜因校地缺乏运动场而遭驳回,仅能成立补习班。一九八〇年代本土文化日益复苏,歌仔戏天王杨丽花及台湾最红的明华园歌仔戏团均曾提出建校构想,然而皆未见具体成果。反而是复兴剧校自一九九〇年接获教育部指示开始筹划,经过五年筹备期,多次开会硏拟设科事宜,终于在一九九四年七月开始招生。

首度招生吸引了将近三百名学生报名,经过声音、肢体、语文等多项测验,招收八十名新生,加上国剧科四名转科生,共八十四名学生进入歌仔戏科国中部一年级就读。这些学生的语言背景颇为复杂,除比例最高的本省人之外,客家人、外省人也不在少数,甚至有原住民学生,普遍而言,台语文的能力都不好,这形成了教学上最根本的困难。

歌仔戏的演出涵盖台语戏曲语文、舞台程式动作及歌仔唱念三大部分,这些基本能力有赖于专业剧艺教师对学生加以启发与训练。首届师资与课程的安排,即针对这三方面加以设计。在科主任郑荣兴教授的带领下,延聘剧艺组长刘光桐、音乐组长游素凤,将学生分为小生、小旦与老生三大组,分别由唐美云、廖琼枝及陈升琳担任专任剧艺教师,叶明德负责训练剧乐科学生歌仔戏后场伴奏,另有兼任教师二十余位,包括石文户负责剧本硏读,台语文硏究者洪惟仁则教授歌仔戏语文。这样的师资与课程设计,目的在于有系统地培养学生展演能力与本土文化的关怀,并期望将来能进入民间戏班,为人才荒严重的歌仔戏界注入新血。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