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九五年一纸马关条约的签定改变了台湾的命运,汗涔涔泪潸潸走过曲折百年路,却在一步一脚印中台湾累积出了自己的文化足迹。「台湾音乐一百年」音乐会将以音符引领我们思想起这段历史的抑、扬、顿、挫。
西乐在台湾──管弦乐之夜
5月25日 19:30
国家音乐厅
自一八九五年马关条约签定,台湾不幸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到今天一九九五年,台湾走过它坎坷的一百年。这一百年台湾的历史由不幸、哀伤、死亡到爱、新生和希望,它的努力培育出许多文化人才,也酝育了许多文化的资产。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战火的洗礼与政权的转移之下散失不全,今日如不开始去探索追寻,恐将随著时光湮埋进记忆的底层,而随著史料的流失、人才的消逝,文化史迹不可复求。省思后,危机意识催促著白鹭鸶文教基金会将此情怀付诸行动,关怀本土文化,筹划「台湾音乐一百年」系列活动。希望借此活动,唤起大家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记忆及重视,并进而能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与认识,从回顾前人累积的文化资产中,唤醒真正属于台湾人,并进而开拓我们自己的天空。
活动计划由三方面进行:分别在中央图书馆、社教馆及师大所筹办的十六场演讲,是以学术探讨为基楚,邀请专家学者带领我们一起进入台湾音乐的殿堂,同时介绍各种音乐的社会文化背景,让我们对整个历史的脉络有概括的认识,做为展望未来的一个根基。五场大型演奏会及两场南北管的演出则尝试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台湾音乐风貌。除了室内乐、管弦乐、台湾歌谣之外,南北管的演奏更为难得;南北管可说是台湾最早的流行音乐,与前人的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此次特别安排在大稻埕的慈圣宫庙口前演出,除了以音乐来唤醒思古幽情,表演场地更是旧时情景,让我们有机会亲身去体会前人陶醉在南北管中的种种感受,重温旧梦。此外,「影像中读台湾音乐史」摄影展也将在全省各地巡回展出。整个摄影展的筹划及准备工作可说相当不容易,我们走访了老一辈的艺术家、画家、文学家,找出已泛黄却极具历史意义的老照片,而将它们集合起来,就像是将一个个的音符串连成曲,为我们谱出台湾音乐史的旋律与轮廓。
管弦乐之夜介绍第一、二代作曲家
在这些节目中,「管弦乐之夜」可说是极具代表性的重头戏之一。早期西方透过教会人士的引进而在台湾撒下了种子,后来又有师范教育系统的灌溉培育,产生了不少致力于西乐研究与创作的人士。像台湾第一代的新音乐作曲家江文也、陈泗治、吕泉生、郭芝苑,第二代的史惟亮、许常惠、刘德义、卢炎,以及后来年轻一辈的陈茂萱、马水龙、潘皇龙、游昌发、侯俊庆……他们都是在台湾出生或生活,而且大部分受过西洋正统音乐的训练,对台湾西乐的发展及创作有著相当大的影响。「管弦乐之夜」的上半场节目就特别挑选第一、二代音乐家的作品呈现给大家,不过由于选取不易,而且又有时间的限制,我们只能先为大家介绍其中几首:分别是江文也的〈台湾舞曲〉、史惟亮的管弦乐作品〈百衲〉、郭芝苑的三首交响练习曲及许常惠的〈白沙湾〉交响诗。
江文也是三芝人,这位台湾最早留日的声乐家也是一位创作丰富的作曲家,作品曾在国际乐坛的大赛中获奖,江文也在日本学成后转赴北京,担任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这位杰出的音乐家在经历了坎坷的岁月生涯,于一九八三年病逝大陆。这次将演奏的〈台湾舞曲〉完成于一九三四年,可说是江文也的成名之作,创作此曲时年仅廿四岁。他在这首曲子中采用了台湾高山族民歌为素材,充满了强烈的台湾风土色彩。这首管弦乐作品基本上是以二管编制,全曲分为快板、中板、快板三段体裁,调性明朗,构筑于五声音阶上的主题则以不同的木管乐器来作对答式的呈现,弦乐部分时而拉长音,时而以拨弹伴奏,大体而言,很少用来演奏明显的旋律,创作手法在当时十分独特出众,可说是属于前卫派的作曲家。第二首是史惟亮的作品〈百衲〉。史惟亮是辽宁营口人,曾先后前往西班牙及奥地利学习音乐,后来又担任省立交响乐团第四任团长及国立艺专音乐科主任,对国内的音乐教育有其贡献,一九七七年病逝。〈百衲〉是一首单乐章的曲子,以室内乐的型式来表现,演奏的乐器只有二支长笛、一支低音管、一支法国号再加上弦乐五部,等于是一个小乐团的编制。而郭芝苑是苗栗苑里人,曾赴日攻读理论作曲,抗战胜利后辍学归国,一九六七年他又再度前往东京继续作曲方面的深造。郭芝苑是位一生执著于音乐创作的作曲家,曾经获得金鼎奖作曲奖、吴三连奖、二十世纪华人经典作品奖、国家文艺奖……等十余项奖,在音乐创作上的成就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他的作品采用了很多的台湾民谣做为素材,而这次的三首交响练习曲即是以四首湖北民谣为主题,可说是他利用民谣做成交响练习曲的一首杰作。最后一首是许常惠的〈白沙湾〉交响诗。许常惠是彰化人,自师大音乐系毕业后便至巴黎留学,在巴黎大学音乐学研究所学习音乐史及作曲,回国后他也致力于音乐人材的培养及传统音乐的探索及研究,许多乐坛上的中坚大都出自他的门下,在传统音乐的提倡方面,亦是国内的领导人物。〈白沙湾〉交响诗的创作缘起于一九七三年的冬天,当时许常惠应邀到白沙湾的友人别墅中闭门作曲,冬天的海边海啸狂烈,风浪凶猛,许常惠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出表现冬天愤怒海洋的曲子。
串连鄕土情感的组曲
「管弦乐之夜」的下半场节目在总制作人的筹划下,将演出比利时作曲家贝迈克的作品《春之颂组曲》及《白鹭鸶组曲》。贝迈克是台湾女婿,与台湾的渊源深厚。这两首组曲便是以他对台湾的特殊情感为创作动力,而以西洋作曲方法而作的管弦乐曲。第一首《春之颂组曲》是由大家所熟悉的〈六月茉莉〉、〈一剪梅〉、〈四季红〉、〈白鹭鸶〉、〈补破网〉、〈白鹭鸶之歌〉及〈丢丢铜〉这六首歌曲之旋律为主题重新编为管弦乐曲的创作组曲。我们在欣赏民谣的同时,也能体会欣赏到管弦乐曲壮大的情怀。第二首的《白鹭鸶组曲》则是由〈桃花泣血记〉、〈桃花过渡〉、〈春宵吟〉、〈一只鸟仔哮啾啾〉、〈心茫茫〉、〈安平追想曲〉、〈满山春色〉及〈天乌乌〉这八首民谣所串连而成。其中的〈桃花泣血记〉初创于一九三二年,是台湾第一首创作民谣,具有时代性意义,台湾创作歌谣在它的带领下,开始了往后八年的兴盛时期,我们现在所吟唱许多动听的歌谣,几乎都是这个时代的作品。这个特殊的曲目更是大家所不能错过聆听的。
「台湾管弦乐之夜」的内容多样化,兼具了严肃及轻松的乐曲,作这个特别的安排设计,目的乃在于希望邀请各阶层的人士共同来参与欣赏,不仅让专业的音乐人士能够肯定它的价値,也要使初次接触音乐的朋友能感受到聆听乐曲的喜悦,因为音乐是我们共同的语言,希望大家能够以愉快的心情,一齐陶醉于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并进而唤起我们对音乐文化的爱护,支持及重视,刺激更多的人投入创作的工作,为未来的台湾音乐史谱出更优美、灿烂而足以傲于世人的乐章!
文字|陈郁秀 国立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