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来是一只鱼的微笑〉是由戏剧系学生演的一段默剧。编舞者何晓玫以此段代替中场休息,让大家轻松一下。(林俊宏 摄)
舞蹈 演出评论/舞蹈

悲伤而凝重的「风动」 对何晓玫舞蹈作品的观察

何晓玫作品深沈、凝重,没有真正的快乐。以前的作品如此,这次的「风动之舞Ⅱ」亦然。

何晓玫作品深沈、凝重,没有真正的快乐。以前的作品如此,这次的「风动之舞Ⅱ」亦然。

第一次看到何晓玫的舞,是在云门舞集公演时的《纸天空》和《水.镜》。前者把舞者与气球结合在一起,利用气球的弹跳做出各种动作,深具巧思,活泼、好看又有趣;后者则是完全不同的风格,悲伤而深邃,令人动容。后来又看到她的《梦的眼睛》,一开始一道灯光由上而下,照出了主舞者的脸及其身上的许多只手,这个震撼的画面令我不由激赏她的构图能力。这三支舞,使「何晓玫」三个字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开始期望看到她更多更精采的作品,去年便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去看了「风动舞团」的创团首演,不意却是失望而归,除了《盛开之前》那支舞之外。而《伊疑以忆》更让我觉得舞不像舞、戏不像戏,如果真要做这种结合语音与肢体动作作品,闽南语有八音,做起来不是更精采?那次演出掺了许多戏剧元素,却结合得不好,与舞蹈彼此拖累了对方,这也让我再次体会了「术业有专攻」的道理,不同范畴的东西要结合并不是那么容易。有了上次的前车之鉴,这次看「风动舞团」的第二回作品,便没有那么高的期望,结果却好多了,连带产生了不少感想和疑问。

独立中见联贯性

按照何晓玫的说法,五段舞码除了可视为完整的一部作品外,也可以看成五支独立的舞,但我觉得前者的意味还是比较重,除了内在的一致质感外(第四段除外),大玻璃盘出现在第一、二、四段舞中,小火焰出现在第二、三、五段舞中,以及第三段装扮的舞者出现在第五段舞中都让我作如是想。这样的手法,不禁让我联想起奇士劳斯基的《双面维若妮卡》及蓝、白、红三色系列电影。而每段舞的不同性格,又让我联想到古典乐曲中,不同乐章有不同主题的情形。

〈沉没于落花流水间〉中的独舞者从身上各处抽出一朶朶的花,像变魔术一般,再次展现了何晓玫的创意,但抽离这点以及屋顶撒花的手法之后,单单舞蹈动作本身是相当平凡无奇的,而舞者的表现也不尽理想,我个人觉得花是轻盈的,舞者的动作应该流露出这样的质感。

〈累聚的光影中〉是我最喜欢的一段,除了手持小火焰的白衣人外,还有八朶鬼火伴舞,但见满场火焰飞舞,配合特别挑选的音乐,塑造出既新奇又恐怖的画面及气氛。可惜在实验剧场与观众距离太近,有时可看出八朶鬼火是四个黑衣人各执两支黑棍在挥舞,算是无可避免的穿帮吧;但其难度是相当高的,在没有灯光照射下,四个人移来移去还要做各种动作,却没有撞成一团。

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吗?

这段舞也使我想起某些人老爱强调「身体」,好像身体才是最重要的。事实上,舞蹈一定要借由身体来实现吗?一定要表现身体吗?舞蹈等于身体吗?能不能借由身体以外的东西来呈现舞蹈?「台北芭蕾舞团」在《芭蕾解构》中有一支舞以双手模倣芭蕾舞中的天鹅动作,做得维妙维肖,也是一种突破。四月份摩斯.康宁汉舞团来台演出期间,我曾在座谈会中问及该团的史料负责人大卫.佛汉,康宁汉是否曾在电脑上编作一支不是给人跳、只在萤幕上表现的舞,所得答复是否定的;期望不久的将来,康宁汉真的发表一支这样的舞。回到「身体」这个话题,我个人很服膺老子的一句话「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就是因为这个身体,才造成了我们很大的负担和束缚,要养活、照顾它,怕它生病,怕它出丑。如果平时只有心灵,身体视需要才显现,岂非自由很多?「心灵之舞」应该远胜过「身体之舞」吧!

何晓玫今年发表了一支新作〈午后的一九七三〉,是关于她童年的种种回忆,没有故事,却处处流露出极度的郁闷,音乐、动作都是。从这支舞我们可淸楚地看出她有个极不愉快的一九七三,其中舞者的装扮在白汗衫、深蓝色及膝裙,和白汗衫、深红色及地裙间交错,让我很自然而淸楚地联想到靑天白日满地红(向她本人求证亦如是)。事实上,那郁闷不仅是她个人的,也是我们全体的,是整个体制造就的,我觉得这支舞真正做到了「微言大义」。这样贴切而易懂的题目,在这里却改成〈白色游戏〉,感觉是一头雾水。

接著〈原来是一只鱼的微笑〉,换场时的捡场人员要离开舞台,却发现门锁住了,然后灯光打亮,而且愈亮愈多,捡场人员无所遁形,只好临时对著观众表演起来,后来又找来另一位,两人对著观众耍宝,全场笑声不断。当时觉得前三段所营造的一种内歛、阴沈的气氛,在这里被破坏无遗,而且这一段等于是出默剧(两位演出者都是艺术学院戏剧系学生),在三段舞蹈后挿入一段毫不相干的戏剧,整体感荡然无存,令人气结!但现在想想,这其实是何晓玫的一个小小幽默,她用此段代替中场休息,让大家轻松一下,我当时太认真、太严肃了。

年轻的伤痛?

底墙黑幕拉开,露出一堆铁架,三个舞者攀在架上,形成一种观众由上方向他们俯视的感觉,扩音器传出一阵阵的海浪声,这是〈浮现于一堵墙下〉的开场白。这段采用比较传统的现代舞跳法,除本身的元素之外,还把前三段的道具或人物收录进来,做为整部作品的总结,感觉是既不郁闷,也不快乐。

从《纸天空》到《风动之舞II──只鱼的微笑》,何晓玫有著源源不绝的创意,想必她心中常有种种奇怪的影像吧,藉著舞蹈表达出来。除了《纸天空》及《伊疑以忆》之外,我所看过的何晓玫作品都非常深沈、凝重,没有真正的快乐,这和刘凤学的作品正好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到目前为止,我看过刘凤学的《沉默的杵音》、《布兰诗歌》以及《靑春之歌》,这三支舞里没有真正的悲伤。年轻的编舞者尽是伤痛,年老的编舞者却是靑春、活力,是「见山见水」阶段的不同吗?

 

文字|黄雍智  观众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