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专栏 Columns 专栏

对台湾当前「西式音乐」现象的省思

英国对韩德尔及其他欧洲大陆作曲家及演奏家的百般优宠,却祇是为英国增加了许许多多以能欣赏德、奥音乐为荣的英国听众。而英国的音乐创作历史,却因此陷入了衰弱的时期。……充其量,英国祗不过是「租用」了一些外国的「明星艺术家」而已,虽然风光一时,就长远看来,却无助于英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英国对韩德尔及其他欧洲大陆作曲家及演奏家的百般优宠,却祇是为英国增加了许许多多以能欣赏德、奥音乐为荣的英国听众。而英国的音乐创作历史,却因此陷入了衰弱的时期。……充其量,英国祗不过是「租用」了一些外国的「明星艺术家」而已,虽然风光一时,就长远看来,却无助于英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台湾虽然早在西元一六二四年即接触到西方文化,但与目前衔接,而又直接影响目前台湾音乐发展的,还是在「日据时代」(1895-1945)。台湾西洋式的音乐,是从日本政府的教育以及民间的基督教影响而来的。回顾一九四九年以前台湾西洋音乐的发展,基督教的影响与民间的接受,可以说是自发性的。而日本的影响则是从国民学校中的音乐教育而来,是属于官方的、强制性的。

本土音乐创作的局限

从台湾西化了的音乐创作方面来看,一九四九年以前的台湾乐坛,虽然有许多从日本受过专业训练的音乐家,然而大多以主修器乐为主,其中又以钢琴及声乐为多数。主修作曲的似乎祇能数出郭芝苑一个人,副修作曲的也屈指可数。专攻音乐教育的,比较起来人数虽然较多,然而影响台湾西式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人物,大概要数张福兴。

国民政府迁台以后,大批的大陆音乐家跟随来台。人材的汇集,或许是使台湾能在一九五七到一九七二年的十五年间,得以成立了十二所音乐科系的原因之一。然而,在音乐的创作与欣赏方面却也因此局限在黄自与萧友梅所奠定的传统之上。

萧友梅与黄自对中国西式音乐传统建立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他们所建立的创作传统,却是西方十八、十九世纪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的大小调性以及三和弦理论,加上汉民族常用的五声音阶来运作的作曲法。这种作曲法虽然有其优点,但无形中却排斥了「非十二平均律」以及「非三和弦」所组成的音乐;而这种类型,却是中国传统音乐及民间音乐的特点。在专业音乐教育方面,除了少许的「对位法」、「和声学」、「曲式学」以外,对十九世纪中后期及二十世纪「新音乐」的潮流与风格漠然无视。而二十世纪的「新音乐」潮流中,不仅对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的大小调性以及三和弦理论重新检讨,也发展出一套以「非十二平均律」为创作基础的音乐组织方法。这种组织法显然是「可能」用来处理中国传统或民间音乐的。但是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的三和弦理论混合五声音阶的作曲法,却成为中国的「传统」以及势力最大的西式作曲法。而演奏乐器的教材,也局限于少数十八、十九世纪德、奥作曲家的作品之中。因此我们的演奏家、听众和作曲家,祇能演奏、祇能欣赏,甚至祇能「创作」类似十八、十九世纪德、奥作曲家的作品。虽然一九五九年许常惠带回了一些二十世纪的「新乐风」,史惟亮随后也极力试图激起中国音乐的民族觉醒,然而时隔三十五年,台湾西式音乐创作中的「民族性」,仍然是一个无法明确界定、而有待努力的课题。

为西方音乐开拓市场

在演奏方面,由于一九七〇年代台湾经济的「奇迹」,使得许多学习西乐的靑年学子们能到欧美深造,乃至在西方音乐世界中峥嵘头角,他们的回国也确实提升了台湾境内演奏及欣赏的水准。另一方面,经济的繁荣,也使国际间许多知名的演奏家及演奏团体竞相来台,使得台湾的西乐活动一时之间蓬勃发展,热闹非凡。然而,这些看似蓬勃昌盛的演奏活动,却好像祇是为德、奥的「古代音乐」开拓了另一个「市场」。

然而,一个音乐文化的成长,必须由那个地区内生长的人来创造。音乐文化的茁壮,需要在本土之中成长,不能由国外购买而来,更不能由别人过去的传统之中获得。

一个値得令人警惕的例子发生在十八世纪的英国。那时的英国,对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奥的音乐家十分崇拜,许多欧洲大陆的音乐家如约翰.巴哈(Johann Chris-tian Bach, 1735-1782)、海顿(Joseph Haydn, 1732-1809)等等,都曾在英国名利双收。当时在英国最出名的德国作曲家大概要数韩德尔(George Friderick Han-del, 1685-1759)。他在备受英国的礼遇下,在伦敦生活了将近半个世纪。他虽然在英国写出许多歌剧、神曲,包括他那首名震遐迩的《弥赛亚》,他仍然是「德国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并不能代表英国。长久生活在英国,并没有使他成为「英国的」作曲家。英国对韩德尔及其他欧洲大陆作曲家及演奏家的百般优宠,却祇是为英国增加了许许多多以能欣赏德、奥音乐为荣的英国听众。而英国的音乐创作历史,却因此陷入了衰弱的时期,这个时期竟然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充其量,英国祇不过是「租用」了一些外国的「明星艺术家」而已,虽然风光一时,就长远看来,却无助于英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的确,近几年来,国内的音乐活动蓬勃兴盛,然而台湾西式音乐创作的生命力却是疲弱的。在演出活动的「市场」中,我们难得看到台湾的演奏家演奏本地作曲家的音乐,即使偶尔演出,也仅仅祇是昙花一现而已!而我们以「重金」聘请来演出的外国演奏家或演奏团体,很少被要求演出本国作曲家的作品。这种情势的形成,平心而论,我们的作曲家当然也得背负部分责任;然而,以西方音乐为主,特别祇是不断重复十八、十九世纪德、奥作曲家的作品,成为台湾「西式音乐」的演奏主流,那绝对不是台湾音乐文化之福!

目前台湾的西乐发展至此,恐怕是当时大力提倡西乐教育却又曾努力研究「水社化番的杵音与歌谣」的张福兴所始料未及的。

 

文字|张己任  东吴大学音乐系主任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