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笛之歌」认为对各民族文化的包容与接受度是跨界音乐创作关键。(许斌 摄)
台前幕后 台前幕后

琴笛合鸣,乐陶陶

在音乐口味上调整以接近大众,并不意味著音乐品质的放弃,「陶笛之歌」融合的乐风获得市场成功,证明跨界音乐仍大有可为。

在音乐口味上调整以接近大众,并不意味著音乐品质的放弃,「陶笛之歌」融合的乐风获得市场成功,证明跨界音乐仍大有可为。

跨界音乐(Crossover)虽然一直不被视为具有严肃艺术价値的音乐类型,然其不拘形式、无传统包袱、充满新意的创作空间,却吸引许多传统乐器演奏者朝此发展。音乐的趋向大众化,常引发严肃音乐卫道者,对转向从事此种音乐演奏的艺人的批评,也因此演奏者多经历取舍的挣扎。然而对法国跨界音乐团体「陶笛之歌」的两位成员来说,却仿佛不成问题。

情感与想像力上的挑战

大提琴手艾瑞克对与陶笛合奏跨界轻音乐(Crossover Easy Listening),甚至改编台湾国语流行音乐的尝试感到兴奋愉悦,他表示仍然热爱巴赫、贝多芬、莫札特等作曲家优美作品,但脱离了传统诠释古典的沉重压力,面对狄亚哥极尽巧变的陶笛音色,他可以将全付精神投注于大提琴的音质变化里,对他而言,技巧繁复性远较古典乐曲作品为低的通俗流畅旋律正是绝佳的「音质试验场」,而融会陶笛音色的合奏对他而言更是情感与想像力上的挑战。

「陶笛之歌」的灵魂人物陶笛家狄亚哥马上开玩笑地抗议起来,他表示「大提琴是古典乐器」的说法不尽然正确,陶笛是一种在印加古文明,甚至更古老的文明遗迹当中都可发现的古老乐器,若是要追溯陶笛的文化渊源,其深度与广度绝不在任何一种乐器之下。狄亚哥说:「在许多文明当中,陶笛的形状甚至被制作成雄性生殖象征的形状,成为一种代表男性社会地位的乐器呢!」。

谈到陶笛与大提琴歧异音色的配合时,幽默风趣的狄亚哥笑了起来,原本沉默温文的艾瑞克却抢先回答:「这正是打破以往刻板印象,认为大提琴只能演奏低沉而富哲学性乐曲的好机会,由于狄亚哥的笛声淸越而『轻』,再配合上轻松惬意的旋律,大提琴的音域被引入一般大提琴手较少接近的境域。」。飞扬而满脸自信的狄亚哥接著表示:「虽然前任搭档单飞,但艾瑞克灵活的头脑引领他的大提琴与笛音配合得当,尤其在中、高音与速度上的表现更为惊人。」。

跨界音乐的平衡难题

谈到跨界音乐,就不禁联想起国内也有许多古典乐手转向跨界音乐发展的情况,虽然在唱片销售成绩上比纯粹古典曲目专辑有起色,但始终不能在本身音乐创作的方向、品质、市场性之间取得平衡。古典音乐平面媒体的评论普遍冷淡不说,除了外貌出众的俊男美女型乐手能够顺利拓展新的乐迷外,大部分国内跨界艺人都得面对音乐类型在媒体行销上地位不明的问题:古典音乐媒体不以严肃观点报导,流行音乐媒体则看脸蛋、包装认定其「吸引性」与报导价値。市场的行销与定位便随之成为困难课题。另外投入跨界音乐后的市场获利,是否能够弥补脱离严肃古典音乐后所损失的「艺术成就感」,则成为艺人本身在转型后的心理调适问题。

狄亚哥认为这次融合台湾与法国文化的新作「来自普罗旺斯的情书」获得市场成功,「对各民族文化的包容与接受度是关键,坚持这个要素,再思考如何在音乐的创作品质与市场间取得平衡。」,艾瑞克说:「音乐就是音乐。」,无论以什么型态呈现,音乐演奏或创作的原始目的永远不变:传情达意、感动人心。

在古典唱片市场萎缩加上严肃音乐表演票房不佳的景况下,口味介于通俗与古典间的跨界音乐,无疑在媒体上较古典音乐或传统国乐更有能力与流行音乐一较短长,如何调整心态,将从事跨界音乐看待成开发新的音乐领域,搭起沟通古典与流行间的巧妙桥梁,如同世纪男高音帕华洛帝演唱All For Love等流行歌曲、卡列拉斯录制跨界专辑“Passion”拓展了古典声乐的新乐迷,进而引发新乐迷对其演唱传统歌剧的兴趣;辛辛那提管弦乐团在指挥康泽尔的带领下,一方面演奏大众流行曲目、一方面也同时演奏古典曲目,创造市场的双赢;「陶笛之歌」尝试把坊间KTV传唱的《如果云知道》改编成陶笛与大提琴合奏的版本,在台湾得到市场上良好回应,这些例子都提供有意朝跨界音乐发展的古典乐手新的思考方向。

(本刊编辑 朱中恺)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