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演汪其楣亲自带领「中国式」的暖身。(林俊宏 摄)
台前幕后 台前幕后

《记得香港》多少事?

「香港九十九年,台北两小时」──岛屿的觥筹交错,能在舞台上醉梦几时?导演汪其楣取择作家施叔靑的小说为素材,让这些故事在台北的剧场中呈现,不是为了重演香港,只想记得香港人的一些爱恨情怨,一些抽象的记实。

「香港九十九年,台北两小时」──岛屿的觥筹交错,能在舞台上醉梦几时?导演汪其楣取择作家施叔靑的小说为素材,让这些故事在台北的剧场中呈现,不是为了重演香港,只想记得香港人的一些爱恨情怨,一些抽象的记实。

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一九九七年夏季公演《记得香港》

5月16日〜18日

23日〜24日 19:30

5月18日、25日 14:30

国立艺术学院展演艺术中心戏剧厅

镜子映照香港前世今生

「九七」大限即将来临,对于这样一个原本可以天天去旅游,代表著繁荣与自由的地方,突然会变到另一种政治环境下,台湾到香港特区将会比以前不自由,香港人民在特区的洋紫荆旗帜下,是否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各方面,也都有很大的改变?一般人都会有强烈的好奇与关注,也因此会产生与台湾在强邻压力下的景况有所对比及联想。香港内外各类型、各层次的文化艺术工作者,也都借以发声,提出观察、关心、见证或祝福。

今年五月中旬,我要在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带著学生一起来做一出以香港为主题的戏。而我认为香港离台湾虽然很近,两地的人在情感和理解上却觉得陌生和遥远。近代史上的台港二地,就像是自幼分别被抱走、在不同家庭长大的cousins,年长后相遇,口音不同,容貌依稀,骨子里注定是带著血缘的外路佬。

所以除了排演工作外,要有更多的阅读与讨论,希望能加强认识香港这个独特而传奇的文化,如视觉、听觉中的世界,生活中的态度与价値,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及互相对待等等。并尝试以香港的角度来看近代史,及近数百年来西方对东方的殖民关系等。戏中该讲一些香港的故事,刻划几个有血肉的香港人物,呈现一些香港之所以是香港的来龙去脉,在未来五年、十年、或五十年的变化到临之前,为这个与台湾似远又近,其本身命运翻腾的岛屿做个记忆的切片。

香港三部曲

施叔靑的小说,香港三部曲之一、之二:《她名叫蝴蝶》、《遍山洋紫荆》,是我在一年前决心做这出香港戏的最大动力。叔靑与我在《现代文学》杂志时代即相识,多年来我是她每一篇小说的读者,她这两本在一九九三年及一九九五年由洪范出版的小说,更深深吸引我。她的小说成功地以香港的历史变迁为背景,刻划这个殖民社会中面貌多端的角色与人性。只有采用她的小说,我最初为香港动念时的构想才可能落实。而她小说中的资料丰富、语言细致,语言背后充满象征隐喩,语言所散布的氛围、所建立的情境,远超过我自己笔下的功力。

于是我征得小说原创作者的同意,将她的这二部及还在陆续写作发表的第三部《寂寞云园》的篇章,做为《记得香港》一剧的基本素材。

主角黄得云,在鸭片战争之后五十年出场,她被人口贩子从东莞绑卖到香港,由鸨母倚红调教成为会说夷语的红妓。她先与英国军官亚当.史密斯在瘟疫横肆时相恋,被他金屋藏娇;继而与史密斯的华人助理屈亚炳,在英军占领新界时亦有纠缠。这两个问题男人先后都弃她而去。她心中另有牵连的提演神功戏的伏虎武生姜侠魂,这个民间传奇式的人物隐约点染出现,都与她始终无缘。

在她拒绝了老鸨诱邀重操旧业,黄得云自食其力到大户商家「公典押」当舖帮工,学得做人成事的道理,独自抚养混血的私生子黄理查受殖民地的教育,自己也成为炒房地产的富婆。二〇年代孙子黄威廉出世,黄得云与银行家西恩.修洛合建云园,直到日据时期,她内心才接纳这个死在集中营的英国绅士。这时她已六十余岁。

黄得云消失于这个时代后,接著是黄理查、黄威廉、曾孙女黄蝶娘这些香港人的典型,及一九四九年后,更多来到香港的人,刻划他们对这四、五十年来的变化与冲击下的反应与内心。

从旅居过客变成见证史家

叔靑在书序中说「六四」天安门事件,令她认同旅居十年的香港,并为之长时间的反思,回到小说家原来的位置,用笔来做历史的见证。我也认为「六四」曾将「香港意识」做出最淸晰最多角度的旋转与反射。

因此《记得香港》就从「六四」在香港的黑色静坐开始,再回溯象征香港的黄得云的一生。

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晚上,有一个剧团正在演莫里哀的《造妻记》(台湾译《太太学堂》,一年前艺术学院也演过)演员在台前演喜剧,到后台来听天安门的新闻……。他们随后也去参加静坐。

黄蝶娘开始追溯曾祖母的故事,于是黄得云,以及扮演剧中各个角色的演员陆续出现;我决定尽量保留施叔靑小说中的语言,我们在舞台上「演小说」,角色们也采取小说的外视及内省的双重观点,对观众交代情境,也发抒内心,更同时把角色的言谈举止表演出来。

戏剧演出的形式

这种表演形式,在中外剧场都不陌生,古希腊剧场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场(epic theatre)、京剧的唱词、道白更是普遍,角色采用第三人称,敍述自己、表演自己。当然也采用对话、动作,以及更为风格化的姿势来强化敍事剧场中的表演性,如:喝下午茶的英国人采用芭蕾的姿势,以便优雅地讲述对黄种人的歧视;又如:抵御英军进攻的鄕民则采用武术身手,舞动兵器前进等。

而武生姜侠魂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并未正面出现,他周身围绕著种种传说,揉合黑社会、革命党、海盗等香港环境中的民间势力,皆为对侠义英雄的向往。在剧场中侠魂的化身由好几个分布在舞台各角落,「身怀武功」的男女演员分别来描述他的传奇。

由于第三部《寂寞云园》还在创作发表中,(是叔靑写这三部大作,八年抗战的最后关头)。我依据她所建立的家谱,参照时代的变动与背景,界定不同阶段的角色心情与反应,也采取扮演这些角色的演员对身边关系与心理的需求,发展出较近代的片段。

一九七〇年代,我出国念书时,接触大批香港留学生(校园中即有200-300人)。其时台湾退出联合国,中共红得发紫,港生时时发出对台湾无身份无地位的质疑。

我当然不接受,而且视之为对我个人、对我家国同胞的侮辱,必也曾回以偏见的眼光,争执不休。几年后回国,我们也许各自在为自己的家鄕奋斗。如今这些歧见已成过去。一方面我在台湾充满使命感地工作,优秀的人民给我力量,建立我的自信和勇敢,我开始有宽阔的胸膛去看见我的邻屿。另方面近十多年来,频频与香港的文化工作者接触,其中有不少执著于理想的,更有年轻一辈的基层工作者,发出对香港强烈的认同,他们的声音反而令我无法忘却。因为一如我的当年。

因此在《记得香港》一剧中,描述了黄得云一家,由贫至富,由边缘底层到上流高阶的香港人外,也希望把年轻香港人的声音传进。他们是剧「头」参加静坐的靑年,也是做剧团的那批人,仍由黄蝶娘来串连。

在两小时的剧幅中,不想重演香港,只是记得施叔靑笔下的、香港人口述中的一些爱恨情怨,一些抽象的记实。

 

文字|汪其楣  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副教授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