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评论者张小虹认为魏瑛娟的作品「顚覆」了现代女性的形象。(布尔乔亚 摄)
回想与回响 Echo 回想与回响/中国旅程II九八/导演说法

翻桌倒椅,百无禁忌

这次整个「中国旅程」的交流活动,引起各方不同的评论与争议。针对作品本身的诠释或引发思考的「一桌二椅」的定义,或所谓「中国旅程」的政治意义,占据讨论内容的大幅版图。剧场编导魏瑛娟是这次参与的十二位导演中唯一的女性;在人马厮杀的「翻桌倒椅」中,看到这趟旅行背后的「风景」。

这次整个「中国旅程」的交流活动,引起各方不同的评论与争议。针对作品本身的诠释或引发思考的「一桌二椅」的定义,或所谓「中国旅程」的政治意义,占据讨论内容的大幅版图。剧场编导魏瑛娟是这次参与的十二位导演中唯一的女性;在人马厮杀的「翻桌倒椅」中,看到这趟旅行背后的「风景」。

参观「中国旅程II九八」,沿途十二档戏集结电影、剧场、装置工作者,山水纵横风光明媚,游乐览胜心情大于严肃交流。对所谓「中国旅程」的意义或期许想得多,却也无一特别憧憬,只当是如大会所言赴一场团圆年夜饭。对自己或他人携往的「中国菜」,好奇彼此料理的方法胜于厨艺的竞技。

娓娓道来的提醒

纯粹品尝,享受各式菜肴,直至一巡看完导游主人荣念曾的压轴戏《石头记备忘录》,终于恍然大悟,再也忍俊不住,会心大笑。笑的是荣念曾顽童式的老谋深算、精心擘划;笑的是自己贪看舞台上各行的表面风光,竟忽略了如此跨领域汇演背后的精采风景。

荣念曾的作品像个「中国旅程」主办人的心情吿白,用的是文革红卫兵激情呐喊的纪录片,衬的是莫札特《魔笛》的音乐。吹笛的荣念曾娓娓道出盲从革命的愚昧,香港回归的处境,最后拉回此地(香港)此时(九八年)举办如此跨城市(香港、台北、北京、上海、新加坡、温哥华、纽约)及跨媒体联演的企图和语重心长;斗大的文字幻灯片「台上台下」提醒你莫忘了演出背后交流的真正风光,剧末结语「百无禁忌」暗示你这趟旅行自助者的方向指南。是啊,舞台只是旅程的起点,演出只是行李的打包。好风好景在舞台外,在作品背后意念的交通。竞技的身段要放下,根深柢固的戏剧观念要抛开,吹毛求疵、故步自封只会削去寻幽的乐趣,错失宝藏。

幕后的泛政治恐惧

旅行确实处处有意外的景致,尽管先阅读了舞台上各家的「旅行指南」。演后离港前有机会与香港王纯杰、温哥华黄柏武、上海张献、表演工作者们及许多香港美术、装置艺术家十余人对飮畅谈。深夜酒后微醺,众人兴致高昻,话题辗转,愈无忌惮。一边听人敍说王纯杰在中国旅行社(处理台胞证事宜等)工作,担任要职,台湾官方当他是「中共高干」,身份特殊,拒绝其来台签证已经四次,泛政治的恐惧全然断绝他来台「活动」的希望。王纯杰的作品《拆墙》运用护照、签证、石墙等幻灯片及引用老子话语「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反映自身政治身份的无辜灾难。另一边上海张献亦是遭逢签证灾难,中国、香港轮番刁难,演出前两天才取得签证,多番波折后侥幸到港。谈及筹备此次演出的选角风波,备觉无奈感慨,原本期许可依循「国家规定」申请专业体操演员,赴外演出,不料剧本审查的严苛及官方高干要求陪同随行指导监督其演出活动是否合乎国家意识型态,此种打压创作自由的荒谬要求让他打消了主意,理想中的制作计划全盘崩解。最后,一再退而求其次,他低调以观光之名取得签证,对演员的要求也只剩下能顺利取得签证者,三人仓皇各自安全到港,额手称庆,直呼幸运。

酒过三巡,张献直言身为中国知识份子的悲哀,意识型态及行动的控制仍然严密、不人道,快速的经济发展又扭曲生活的价値观,大陆景象一片向「钱」看;文化艺术无人关心,创作者社会地位卑微,生活拮据下,各自设法保命。有时,却连基本的尊严与自由亦难保,举了他的好友一个盛名诗人刚被逮捕入狱为例,只因诗人和大他十余岁的日籍翻译人恋爱,公安便以发展不良关系,安以流氓罪名强加拘禁。张献无奈底笑了笑说流氓罪名只是个借口,他的诗人朋友早已被监视了十年,最近终于因为恋爱事件,罪名罗织成立,入狱劫数是早晚难逃。谈到此番回去,偷偷在港演出一事若被有心人举发,恐怕也是难免牢狱之灾。言谈之间忧喜参半,忧的是未来未卜,喜的是参加此次活动眼界大开,看了许多形式、美学、诠释、及风格迥异的作品,比起许多身陷封闭孤陋的上海著力创作的朋友们幸运多多了,此番签证折腾及冒险演出终于有了代价。

跨界交流.打破语言

温哥华黄柏武专擅录影及装置艺术,对「一桌二椅」的回应迥异于剧场导演的思考;大量运用电子影像的技术,提供了另一种舞台呈现的可能面向,影像与表演结合,也是赏心悦目博得观众的喜爱。谈及近日计划回趟大陆探看许久未见的母亲,言表溢著喜悦与兴奋,忍不住问不会普通话的他如何与不懂英文的妈咪沟通,他挑高眉毛,用著一贯丰富的手势和表情回答:用「爱」啊!并再三强调语言不是表达爱意的障碍。觉得自己问了蠢问题,也重新思考「语言」在这次交流所引发的争议。

舞台上争议的是表演是否该舍弃「语言」此项元素,舞台下是普通话、广东话和英文混杂交流。有时觉得荒谬有趣,每遇见新朋友,总迟疑些许该使用那一种语言开始话题,当多人在一起时自然是至少三种语言和手势齐飞,倒也融洽不碍事。新加坡邱金海、温哥华黄柏武和纽约张平的作品几乎是以英文呈现,张平的两个演员更是白种美国人。看著两个外籍演员缓缓述说著种族征伐的暴虐和屠杀,想著许多移民异国成长的作者和演员们,所谓的「中国」挣脱了狭隘的政治定义。众人跨「国籍」应考中国「折子戏」而来,检视其「折子戏」是否纯粹中国似已不重要,难掩抑的反倒是某种广义的炎黄子孙的血脉离散悲凉。

「岁末年餐」谁是主角

整个交流活动,舞台上的演出吸引太多镁光灯闪烁,演后评论与争议也多聚焦在作品的呈现。对作品本身的诠释或引发的「一桌二椅」的定义或所谓「中国旅程」的政治意义占据大面讨论的版图,各方争战人马厮杀出剧场、政治、身份认同、性别、同志、语言、文化、权力、历史……等诸多精采议题,各议题间或纠葛牵扯或轻掠带过,说话者下笔用力,上扬风发,议议论论,血流成河。忍不住想犬儒底别过脸去,忍不住想翻桌倒椅,看看舞台灯光照不见的幽暗地方。

翻桌倒椅,百无禁忌。有什么是剧场演出的正确性而绝不可撼摇的?有什么是料理中国菜的规项而绝不可违反的?有什么是旅行中国的最佳路线而绝不可另辟蹊径的?啊呀,只不过是一场旅行前的「岁末年餐」,一桌二椅是料理的材料,端出的菜式绝不是主角,各人烹调方法也仅供参考,重点是,用餐的是人哪,是人哪。

 

文字|魏瑛娟  剧场编导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