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即兴模仿牛、羊、海鸟叫声甚至风声作曲,
连葛利果圣歌都能拿来即兴变化,
好像没什么事情是他的萨克斯风做不到的!
自七〇年代起,就被公认是当今欧洲爵士乐领导人之一的挪威籍乐手杨.葛巴瑞克(Jan Garbarek),一踏入乐坛,就尝试顚覆传统萨克斯风音色个性,寻求另外的发声音调与运用方式。
「不正常」的吹奏制造出的「冰调」
葛巴瑞克多次表示:「萨克斯风是种很神妙的乐器!」,以爵士乐器而言,它的地位宛如中国武侠小说中百兵之首的「剑」,如同古典领域的小提琴作为「百器之首」。但在六〇年代选择萨克斯风作为主攻,反而加重了乐手的心理负担,因为易懂者难精,擅长者众却难出类拔萃,在爵士乐器中,萨克斯风是演奏高人、鬼才、大师最多的一种乐器,说葛巴瑞克聪明也好,避重就轻也好,从一九六九年第一张在美国发行的录音作品The Esoteric Circle起,吹奏高音萨克斯风(Soprano)的方法就「不正常」。他全力避开萨克斯风那种铜管乐器会产生「摩擦热度」的部分,只贴近尖细的高音,再舍弃传统美国爵士「急骤」的即兴桥段,尽可能刻意延长尾音,这种拉长音符间距的吹奏方式,有点类似迈尔斯.戴维士的「酷」派缓慢吹法,却因为旋律基调冷得多,而被著名美国乐评朗.文恩(Ron Wynn)称为「冰调」(Icy Tone)。
单是吹奏风格还不足以令爵士界对葛巴瑞克刮目相看,他进一步采集了祖国挪威与邻近北欧国家如瑞典等地区的民谣与民俗音乐,加以改编、分解,融入他的演奏中,从他作品的风格变化能够明显地看出葛巴瑞克的持续尝试;一开始葛巴瑞克还会在录音作品中,选择若干前人演绎过的标准曲目,渗入个人风格吹奏。到了一九七二年的作品Tripty-kon,连一向激赏他的乐评朗.文恩都开始怀疑:「葛巴瑞克的兴趣明显地从与各种爵士音乐元素的结合转向,在他作品中再也听不到任何『爵士』味,取而代之的是地方民俗音乐甚至电子实验音乐。」,这个说法在形式上并没有说错,葛巴瑞克的确开始大力抛开美国爵士传统,但并不意味葛巴瑞克创作或演奏的音乐就不是爵士乐,如果依「如何即兴」来定义是否该归类到爵士乐,那么他其实没有完全脱离依和弦即兴基本路径的美国爵士主流传统,只是所用的素材令美国乐界更陌生罢了。
挪威的音乐民族英雄
葛巴瑞克大胆的方向与陌生的素材组合都令本位的美国乐评界感到畏惧,因为他们知道:当爵士革命导师迈尔斯.戴维士领导的七〇年代融合乐革命向摇滚乐靠拢,并造成潮流与跟风时,同时也意味著美国本土的爵士乐发展与创造力的衰退。葛巴瑞克所代表的正是欧陆更自由、更刺激、更具包容性的即兴音乐新潮流,当这十年的分水岭过后,爵士霸权的转移将无可避免。
这位曾被欧洲音乐杂志喩为「北欧峡谷之风」的高音萨克斯风手,在七〇到八〇年代二十年间,几乎成为挪威的「音乐民族英雄」,他漠视美国主流爵士乐媒体如《纽奥良邮报》嘲笑他即兴吹奏北欧民族牧歌像「羊叫」、「没有文化的牧童」等谩骂,用萨克斯风作出更多极地动物或气候的异声。他录制的作品包罗万象:与民谣歌手合作人声与萨克斯风的互动即兴、与也在音乐文化上争取独立的波罗的海三小国现代作曲家合作、替喧嚣的电吉他实验音乐伴奏与切分音等等,在在令聆听者大开「耳」界。
游走在古老圣歌间的高音萨克斯风
当葛巴瑞克在美国乐评心目中似乎再创新也不足为奇时,一九九二年与「希拉德吟唱班」(Hilliard Ensem-ble)推出Officium;这张作品的曲目全都是古老的葛利果圣歌,「希拉德吟唱班」以处理古乐的严谨态度依谱忠实呈现,但葛巴瑞克的表现大出人意表,他仿佛天籁的高音萨克斯风穿揷在葛利果圣歌吟唱的段落间隙,肆无忌惮地以他认为合宜的音符即兴表达对神明的崇敬。这张录音从欧洲引起热潮燃烧到美洲大陆,成为少见雄踞美国《吿示牌》古典榜单前茅的「非传统古乐」。
自此葛巴瑞克在美洲的名声才算确立。一九九六年,再度回到他熟悉的苦寒国度,与以《拉普人之歌》成名的挪威萨米(Sami)原住民艺人玛莉.波依娜录下新作《可见的世界》Visible World,高亢的萨克斯风模仿水鸟与波依娜野性而淸越的噪音共同徜徉在北欧带著碎冰的蜿蜒小河间,这位年过半百的牧童似乎隐隐暗示:唯有北欧淸冷的峡谷,才是他那海鸟般自在的高亢萨克斯风最佳栖身之所。
文字|朱中恺 音乐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