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专栏 Columns 专栏

从网路文化析炼文化网路

网际网路被称为是继印刷术发明之后的「第二次文艺复兴的契机」,因为只要拥有网路进出的帐号,人人都可以有一个自己的「电子肥皀箱」,让你像从前伦敦海德公园的演讲者一样,垫高身体,畅所欲言。网路的人本精神加上成本诱因,实在可以让具有艺术训练与见解的专才跳进来发展评论事业。

网际网路被称为是继印刷术发明之后的「第二次文艺复兴的契机」,因为只要拥有网路进出的帐号,人人都可以有一个自己的「电子肥皀箱」,让你像从前伦敦海德公园的演讲者一样,垫高身体,畅所欲言。网路的人本精神加上成本诱因,实在可以让具有艺术训练与见解的专才跳进来发展评论事业。

一家专作调查的公司AC Nielsen发表了一项报吿,指出台湾上网人口已经达到两百五十万;而稍早之前资策会的统计也不相上下,让他们觉得在本世纪之前「三年三百万」的目标不难达成。连月以来,美国网路相关企业的股票如「雅虎」(Yahoo!)、「亚马逊」(Amazon.com)网路书店都急速窜升,「迪士尼/ABC」花了三亿美金买下网路制作公司「星波」(Star-wave),NBC则看中c/net和旗下的Snap!Online。这些状况都连带使得网路话题的热度渐升,大家在问:网路的时代到底开始了没?

网路上的艺术传播

如果说要让网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那么生活当中至少有一部分就该是网路的。有吗?有,只是还不多。看看报纸、买买股票,这些活动的确都已经可以在网路上进行。而逛美术馆、听音乐会这种风雅之事,网路的虚拟接触还真的无法取代亲身经验。

由于网际网路的快速扩张,逐渐有人将它用来传播艺术,不论是表演艺术团体的网站或是大学校园的电子布吿栏(BBS)和讨论群(News Group),都愈来愈成为报纸之外的讯息管道。

表演艺术团体拿网路来作为演出的宣传途径,或是事后当成观众调查的工具,以及电子邮件的信箱。在网路上,他们制作网页,图文并茂地将演员、舞者、指挥好好介绍了一番,本来在报纸的有限篇幅之下不会出现的资讯,在这里却毫不删减。而网路上的匿名特性,也让观众可以用文字的间接方式,对表演艺术团体表达他们的赞赏与失望,不必担心直接提出的尴尬。在电子邮件信箱里,表演艺术团体也得到了网友对他们的作品或是演出诠释的好恶反应。

至于讨论的内容,在台湾的网路上还看不到对表演艺术的深刻见解,大部分的情况都止于说好或不好、喜欢或不喜欢,大家把网路当成呼朋引伴的讯号台,多在强化自己的立场。有时网路讨论群内也充满偏颇的论点、尖锐的言辞,以及族群的对立,谈不上什么评论,完全是网路文化的具体缩影。而且,这些讨论群所述及的对象,通常也是那些带有大众票房魅力和知名度的演出,尤其是剧场,因为网友容易上手,不像音乐舞蹈,需要一些解读音符与肢体语言的功力。

网路在台湾当然尙未成为一个成熟的评论空间,然而它却是最具潜力的意见舞台。因为网路的使用者明显集中在学历高、年纪轻(或者年轻化)的阶层当中,他们成长在解严之后的时代,对事物比较乐于表达看法,而且使用媒体的习惯已经不同于以往依赖三家电视台和几家报纸的形态。更重要的趋势是,对他们来说,政治和社会新闻只是资讯的一小部分,他们有兴趣的其实还在那些娱乐、时尙、休闲的话题,而如果把自己设定在都会知识份子的角色,他们通常还会试图对艺术做点了解或参与,以便有别于人、甚至有益于己。

艺术评论应该是成熟社会的需求项目,因为这是大众美学教育的补充,代表人们休闲生活品味的提升,而就评论的社会功能来说,它也是艺术产业公关的制衡,会对创作展演工作进行探讨,成为艺术文化传衍的累积。

文化网路意见交流开发艺评空间

台湾基本上向来不是评论的重镇,过去的评论多在学报、论文、杂志上出现,报纸近年迭有佳作,但还不成为常态。就大众最容易接触到的媒体来说,报纸其实应该可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不过以目前的运作情形来看,报纸经营者似乎觉得拨出版面做些报导就已经很尽到社会责任了,评论这档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还是少碰。

于是读者经常看到的是「记者〇〇〇报导」的新闻,或是「记者〇〇〇特稿」、「记者〇〇〇新闻分析」的评论,甚至是软性版面上「文/记者〇〇〇」的专题。而在国外(英文媒体)的情况是,报纸聘用艺术文化版面工作人员的时候,给的身分或头衔是「评论人」(Critic),他们的主要工作在撰写“Review”(短评),但也必须跨过来新闻的领域来作报导。出于专家之笔,即使新闻也变得更有分析性、或更有解释性。另一方面,这些原来只坐在观众席的艺评人也因为新闻工作的任务,跟艺术圈产生直接的互动,比较不至于像是关在象牙塔里,拿望远镜隔空远眺舞台上的演出。

由于台湾的艺术评论机制仍未成熟,许多执行出来的例子就容易引起争议,但这并不是说毫无希望。事实上,不少藏身民间的专才,就是评论的高手,只不过他们的教育背景不被认可,并非相关科系的教授讲师或是博士硕士,影响了他们文章的出路。期刊不收、报纸不用,久而久之,他们也懒得动笔分享了。

网际网路被称为是继印刷术发明之后的「第二次文艺复兴的契机」,因为只要拥有网路进出的帐号,人人都可以有一个自已的「电子肥皀箱」,让你像从前伦敦海德公园的演讲者一样,垫高身体,畅所欲言──管它有没人听。网路的人本精神加上成本诱因,实在可以让这些具有艺术训练与见解的专才跳进来发展评论事业。他们可以在这种互动的基础上建立跟读者的往来,如果在网路媒体和企业的支持下,写评论的人可以得到合理的报酬、读者可以不必花钱买报纸,艺评人、读者/观众,以及创作/展演者之间的联系更可以紧密相连。台湾的网路文化目前既然缺乏艺术的关照,政府部门如果要关照艺术,就应该鼓励文化网路的孕育和成长。文建会今年编列了一笔预算,投资在艺术文化的网页制作。其中有些基本事项委托一所大学的资讯系所师生执行,可惜初步的成果令多位表演艺术界的资深人士感到不知所措,一方面感谢文建会的好意,一方面又觉得文建会为德不卒,为了节省一点点的经费,将重要的文化艺术工作交给一群很懂技术但还在培养艺术兴趣的电脑高手身上,反而失去了专业水准的掌控。

相对的,委托「学术交流基金会」所作的「网路剧院」就能透出艺术的质感,借由多媒体的呈现方式与互动性、时效性的强化,建立艺术讨论的基础,成为生动的网路舞台。毕竟他们长年观察、参与台湾表演艺术的发展,最近两年也从建置教育部留学网站的经验当中,累积了相当的技术,抓到网站经营的策略。

网路的出现教人突破以往有限的讯息传播管道,对于艺术创作者、欣赏者和评论者而言,都是値得积极尝试的数位媒体。要不要放弃发言权,就看自己怎么预测未来的状况、怎么处理来自网路的压力(与助力)了。

 

文字|黄志全 资深媒体工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