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田河的七条支流》景一。(Yves Dube 摄 Ex machina 提供)
欧陆剧场 欧陆剧场

实验丰富的剧场技术

魁北克导演侯贝.勒巴居Robert Lepage

勒巴居硏读义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史时发现,当时的艺术与技术是同一件事,而他对两者都有兴趣,只要两者能增进彼此的效果,并不需要严格限制。

勒巴居硏读义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史时发现,当时的艺术与技术是同一件事,而他对两者都有兴趣,只要两者能增进彼此的效果,并不需要严格限制。

一九九五年秋天在巴黎街头看到一张电影海报:一个赤裸的男人弓著身子,用手紧抱自己,坐在血腥的暗红天地里,片名Le Confessional,意思是「吿解室」──人们在教堂向神父倾吐罪过的地方。基于对人类心灵底层的好奇,我进了戏院。电影讲一个年轻人在父亲死后,回到魁北克帮助哥哥寻找亲生父亲的故事。时空交错进行,观众与主角一起追逐事件的真相,那些颜色鲜丽的画面,尽情刻划人性的愚𫘤、残忍与无可救药,人们纷纷利用「吿解室」倾诉内心的不安,但是吿罪不等于忏悔,更不等于改过,他们把罪过丢给上帝后,继续我行我素,神父看见教徒不可自拔,深深感到烦躁、厌倦却无力可施。末了在「计程车司机」(就是年轻人的父亲)与「希区考克」的交谈中,谜底逐渐揭晓,「凶手」徐徐诉说「犯案」的心路程,却没有一丝懊悔。

虽没去强记导演是谁,但沈重的心情加深了我对这部魁北克电影的印象。九六年岁暮,到「克地野」艺术馆(Maison des Arts de Créteil)看了一出八小时的《太田河的七条支流》Les Sept Branches de la Rivière Ota,才赫然发现两部作品的导演都是侯贝.勒巴居(Robert Lepage)。

挖掘集体创作的灵感

勒巴居一九五七年出生在魁北克,他说他的父母都擅长讲故事,爸爸是计程当司机,常载他到处逛,并转述许多美国乘客的故事给他听,妈妈的口才比爸爸更好,经常滔滔不绝,一发不可收拾。他认为这是日后影响他从事创作工作的最大原因。

一九七八年他从魁北克戏剧艺术学院毕业后负筵巴黎,师从阿兰.克那普(Alain Knapp)。克那普是法国著名的戏剧教育家,他从实际功能中发展出一种新的剧场教学法,其中包含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对写实主义的批评,与史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的演员训练法(注1)。勒巴居在他的教导下得到了以集体创作戏剧的灵感,并展开对戏剧语言的探索。

回到魁北克后,勒巴居先参加电视表演,电视的传播力使他很快就名闻遐迩。一九八二年他加入「定位点剧团」(Théâtre Repère),两年后他初试身手执导《流转》Circulation,便立即在国际魁北克戏剧双周得到「加拿大最佳作品奖」。

系列作品渐受瞩目

而后勒巴居在国际间声誉渐隆,俨然成为加拿大的文化代表。他的独脚戏系列是了解他导、演能力的最佳方式,第一出自导自演的独脚戏《芬奇》Vinci在一九八七年参加法国亚维侬艺术节,第二出《针叶与鸦片》Les Aiquilles et l' Opium在一九九一年完成,第三出独脚戏《爱尔森那》Elseneur是由《哈姆雷特》改编,他运用录影等技术:一人演出全部的角色。

为了创作《芬奇》,勒巴居进一步硏读义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史,他发现在那时技术与艺术是同件事。他说他对艺术与技术都感兴趣,只要两者能够增进彼此的效果,并不需要严格限制,有些人曾对他大量使用新技术所疑虑,可是随著时光流逝,他们也渐渐习惯了,就像大家起先认为《多产作家》Le Poly-graphe这出戏里充斥著一堆新奇玩意,可是那些新技术现在已被视若平常(注2)。

勒巴居的作品曾获得许多国际戏剧节的奖项,像《多产作家》一九八九年在伦敦得到「时休奖」Time Out Award最佳导演,并已拍成电影;《龙族三部曲》La Trilogie des Dragons周游列国演出,并得到美国戏剧节大奖(Grand Prix du Festival des Amériques),一九八九年推出的《板块》Les Plaques Tectoniques得到劳伦斯.奥立佛戏剧奖「特别奖」的提名;一九九二年他将莎士比亚的悲剧《马克白》、《科瑞隆》 Coriolan、《暴风雨》改编为三部曲,获得法国评论奖(le Prix de la Critique Française)。

创立技艺结合的中心

勒巴居一九九〇〜九三年担任渥太华国立艺术中心法语戏剧部门艺术总监,并导演了都伦马特(Friedrich Duren-matt)的《老妇还鄕》La Visite de la Vieille Dame等作品。一九九二年他为加拿大歌剧团导演巴托克(Bartok)的《蓝胡子的城堡》Le Château de Barbe-Bleue,荀白克(Schönberg)的 《期待》Erwartung,这两出戏之后分别在爱丁堡艺术节、香港艺术节等地演出。同年,他领衔伦敦国立皇家剧团以大胆、创新的风格演出莎翁的《仲夏夜之梦》。一九九四年,他执导史特林堡的《梦幻剧》,由斯德哥尔摩皇家剧团演出,就在这一年,他在魁北克创立「机械外」剧团(Ex Machina),建立起一个艺术与技术硏究、创作的中心,《太田河的七条支流》就是他两年多来与团员合作的成果(注3)。

《太田河》的故事从一九四五年原爆后的广岛引发,人物贯穿欧、亚、美洲,时间直到一九九七年。尽管因为其中拼凑太多当代话题:爱滋病、安乐死、法国核试爆……,难免有人訾议深度太浅;此外为了表达对日本文化的恋慕,耍弄几下剑道、演出一段文乐,不免有点画虎类犬的反效果。不过近年来勒巴居在舞台技术上的实验获得国际上广泛的注目与讨论,《太田河》技术运用的繁复多采,也是这出戏吸引人的重要原因。

例如,将戏中和式房屋的纸门作为银幕,投影出不同的景色,当作背景介绍,并投射出人物的动态剪影。或是出现一个人拿著刷子开始「画」的剪影,随著他的动作,银幕开始显现色彩,接著出现一架飞机翩然升空的影片,在现场强烈的打击乐伴奏下,观众的视觉与听觉得到充分的满足。还有舞台上的衣柜在灯亮后变成透明玻璃,开展出另一个空间,在那里,又有另一组镜子装置,藉著交互反射,空间不断延展,镜面有时波纹浮动,飘送不安的感觉,有时又只是一堵平凡的镜墙,阻挡了镜后的景物。他也运用影片、立即转播等技术,让观众看到电子媒体的虚假,凸显了戏剧是由观众、剧院与表演三者互动的结果,每一场演出的情况各异,而且永远难再的特殊性。

丰富的舞台技术与表演根柢

英国导演彼得.布鲁克称赞勒巴居和他的伙伴正怀著雄壮的豪情从事一件灿烂的事业,他们藉著现代剧场技术的支持,实验新的剧场语言,展现具生命力的表演(注4)。《太田河》的演员多是戏 剧学院科班出身,女高音的角色是由一位真正的女高音担纲,他们都是勒巴居的长期合作伙伴。全剧角色约有四十个,因此十二名演员必须身兼数职,虽然从希腊剧场就有一人扮演多重角色的情形,但是在现代精密的剧场技术的帮助下,演员的表演必须更加细腻,否则容易显出破绽。而丰富的舞台技术不会喧宾夺主,这部该归功于演员的根柢深厚,让观众感应了角色的真实性。

勒巴居的创作动机可能就如演员在「开场白」所说的:「假如广岛是死亡与毁灭的象征,它同时也是复兴与生存的所在。」他在一九九四年足履广岛后,就决定替这个曾遭受原爆的城市作一出戏。同年八月,《太田河》的第一版(三小时)在爱丁堡艺术节首演,次年中,第二版(五小时)在维也纳上演,一九九六年五月,八小时的完整版本在魁北克的「国际戏剧交流」(Carrefour Inter national de Théâtre a Québec)演出(注5)。这个故事流露对核爆的隐忧,也讨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对西方观众来讲,前车之鉴「广岛」似乎很远,但核武的威胁可能就在咫尺,一旦爆发,就像剧场的空间能在转瞬跨越千里,因此「生命共同体」的感觉赵发深刻而强烈,也许这是《太》剧在不同地方都能得到观众共鸣的原因吧?

注:

1.Michel Corvin, Dictionnaire Encyclopédi-que du Thèâtre, Paris:Bordas, 1995, p.509.

2.Christine Borello访问Robert Lepage, Théâtre/Public 117,1994年5-6月,pp.82-86.

3.MAC, Les sept Branches de la Rivière Ota节目单,1996.

4.Peter Brook, Préface, The Seven  Streams of  The River Ota, Great Britain:Methuen Drama, 1996.

5.Robert Lepage, Ex Machina, Produc-tion Histioy,同注4。

 

文字|简秀珍 文大戏研所硕士

 

延伸阅读:

请参阅本刊第50期鸿鸿所著《太田河的七条支流》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