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製作
-
焦點專題 Focus
移動、連結、共構──給未來劇場的備忘錄
在COVID-19重塑全球節奏之後,劇場資源緊縮、巡演模式改變、資源與觀眾結構重組,一波又一波的劇烈轉變,使劇場工作者不得不重新思考「連結」的本質:我們為何需要合作?又該如何與他者、社群、世界建立關係? 我們從「移動、連結、共構」出發,記錄表演藝術機構、藝術節與藝術家、製作團隊在跨國的製作生態中的實踐策略。借2025 Taiwan Week舉辦之機,我們邀請比利時列日劇院藝術總監塞吉.宏哥尼(Serge Rangoni)、英國Dance Umbrella藝術總監佛瑞迪.歐波庫-艾岱(Freddie Opoku-Addaie)和國家兩廳院藝術顧問施馨媛進行深度對談,討論當前歐陸與亞洲表演藝術機構與藝術節的合縱連橫策略;並藉由歐亞交流論壇側記聚焦各國單位的實踐與未來發展方向,一窺藝術市場趨勢脈動。3篇跨國移動日誌則呈現藝術家與製作人如何在不同文化場域中協調、協作、定位自我,並帶著作品走到更遠的地方。 當劇場以不單靠輸出與輸入節目維持國際關係,合作的形式與節奏也在改變。這些經驗不只是近年表演藝術製作生態的實踐記錄,更是我們如何共構下一階段劇場的備忘錄。
-
焦點專題 Focus 藝術家的移動日誌
堅守藝術話語權,回應世界變動──專訪聚合舞製作團隊羅芳芸X陳成婷
若以疫情作為分水嶺,全球藝術的發展正隨著疫後各國文化政策的走向開啟新紀元,連帶著牽動了藝術家與團隊的創作思考,以及作品在全球巡演移動、網絡連結的策略佈局。而以德國、台灣兩地為核心,長期與歐陸藝術機構進行交流與合作的「聚合舞製作團隊」(Polymer DMT),正處於全球趨勢變動的體感第一排。
-
焦點專題 Focus 藝術家的移動日誌
温思妮:從沒有經驗所造成的「痛」與「錯」開始
如果說跨國合作對我有什麼意義,那就是讓我更清楚「自己是誰」。 挑戰西方,跨國製作,是件能快速的事情? 我的第一個國際劇場交流經驗,是2007年因歐丁劇場導演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來江之翠劇場開工作坊,我因此參加了團員徵選。當時團長周逸昌說:「若有心參與演出的人,請努力練習南管梨園身段與我們的表演身體訓練課程。」老實說,我最初只是被「國際劇場大師」的名氣吸引,並不理解周老師為何堅持尋找「亞洲的身體」,而劇團邀請印尼舞蹈家Mugiyono Kasido、Siti Sutiyah、Bambang Besur來教授工作坊時,我則驚嘆為什麼亞洲有那麼厲害的劇場我卻不知道?當我看到尤金諾.芭芭恣意拆解梨園的身體和語言時,我有一種非常強烈的直覺「這哪裡不對勁」現在我知道這叫東方主義與文化挪用。但我很快就把這些疑惑先拋在腦後,前往「進步的」德國學劇場。 我在德國的每一次校內校外演出算是跨國合作或文化交流嗎?我想不是。
-
焦點專題 Focus 製作人的移動日誌
陳汗青:信任、長期經營與連結──談疫情之後的台日共製《誠實浴池》
對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而言,《誠實浴池》是疫情後首個能夠實體進行雙向移動與交流的國際共同製作作品。 在與日本第七劇場完成為期3年的交流計畫後,莎妹劇團再度與日本藝術家展開合作,這次鎖定對象是原本就活躍於日本與歐洲的「庭劇團Penino」編導谷野九郎,經由數年時間的醞釀,才終於踏上正式的創作過程。兩位導演皆擅長於書寫原創劇本,並且對於空間上的設定充滿想法,作品風格經常獲得截然不同的評價,而這次兩人採取共同編劇、共同導演的創作方式,自然會讓曾經看過兩人作品的策展人及觀眾更加充滿好奇。 但相較於台灣觀眾對國外表演藝術充滿渴望、積極期待再次迎來國際作品的氛圍,日本的劇場生態在疫情後反而處於一種緩慢而凝滯的狀態,並且出現嚴重的觀眾斷層問題。根據東京都生活文化局於2022年進行的調查顯示,有73.8%的觀眾表示在疫情後劇場觀賞頻率下降,甚至完全未曾進過劇場,其中20至29歲的年輕族群受到的疫情影響最為明顯。此外加上「不完全燃燒世代」對於團體認同的斷裂與消失,也加速了劇場觀眾的缺席。 部分日本媒體以「不完全燃燒世代」一詞,稱呼在新冠疫情期間(2020至2022)正值學生時期或剛踏入社會的新鮮人,這群於1998至2004年前後出生的年輕人,在人生階段裡最常被描繪在日劇或動漫題材的青春時期,失去了「全力燃燒」的機會,包含文化祭、甲子園、校外教學、畢業典禮,甚至是面試活動與社會化的過程,都因為疫情而被取消或轉為線上進行。對他們而言,從小貫徹的興趣失去了展現的舞台、甚至從求職到工作前期都不曾踏入過辦公室因為缺少與他人「共同燃燒」的群體經驗,產生強烈的喪失感與缺乏目標。 在這樣的背景下,難以對由團隊齊心合作的劇場創作形式產生認同感,而在數位劇場及其他媒體盛行的情況下改變了參與藝術與娛樂的方式。但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因為這樣的缺憾與空白,表演藝術反而更有機會成為讓人重新尋回熱情與連結的平台。因此,如何重新找回流失的劇場觀眾,並吸引年輕人進場,便成為劇場營運方的重要課題。
-
焦點專題 Focus 比利時列日劇院X英國Dance UmbrellaX台灣國家兩廳院
當「連結」成為未來劇場的答案與挑戰──塞吉.宏哥尼、佛瑞迪.歐波庫-艾岱、施馨媛談全球劇場網絡的下一步(上)
在全球藝術生態劇烈變動,「連結」成為最重要的關鍵詞。借2025年Taiwan Week舉辦之機,本刊邀請比利時列日劇院總監塞吉.宏哥尼、英國Dance Umbrella藝術總監歐波庫-艾岱,和國家兩廳院藝術顧問施馨媛舉行深度對談,探討國際網絡的重要性與未來趨勢。 在劇場資源縮減、巡演結構改變等多重挑戰下,如何以不同方式回應全球「連結」的趨勢?3位觸及了在地培育與國際交流之間的關係,也提出了對評論角色轉型、永續共製、跨地域合作模式的具體思考。 本次對話回顧了STAGES永續劇場聯盟的誕生歷程,並從台灣、比利時、英國的視角,檢視了劇場如何突破邊界,尋求新的合作機會,展現全球表演藝術網路連結的效益,也針對表演藝術未來的國際趨勢提出看法。
-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6 Pulima藝術節登場
台灣與國際原住民族藝術的對話盛會
今年邁入第三屆的「Pulima藝術節」,有別於前兩屆專注推展台灣節目,今年的新企畫邀來紐西蘭毛利族的當代舞團呈現作品,獨立展示或與本地原民舞團互訪合作,促進原住民劇場跨國製作能量;另也發展「表演藝術新秀徵件」,讓潛伏各處、身懷技藝的創作者,能有機會站上更大的舞台。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8:戲劇跨國製作,跨不過語言的障礙?
製作期短磨合不足 聲音轉譯徒留表演鴻溝
跨國製作風潮不歇,從年初兩廳院的《愛情剖面》,臺北藝術節的《目連拯救母親大地》、《九面芙烈達》,到近期由廖瓊枝主演的《殘酷日誌》,都是國外編導與台灣團隊或演員的合作。但令人期待的合作卻未都令人滿意,過程中處處顯露跨國合作的不協調與表演體系的不同調,舞台上語言、聲音表達轉譯也呈現嚴重斷裂。製作期短讓本地演員難以消化文本建構自然的語言表演,不諳本地語言的外籍導演也無法進入語境與演員工作,都是未來跨國製作須注意改善的方向。
-
新銳藝評 Review
繭伏.摺疊.《有機體》
舞作《有機體》乃是一種褶疊;羊毛從繭化線、舞者破繭成個體,是變態、褶轉後的新生。然,末尾,並列舞者們赤手為緯,穿織羊毛線衣與線幕間,成了一種褶曲動態平面。於是,後繭時代的生命體,乃推皺效應的結成,此時,完整明確的不是生命體,而是不斷變動皺褶的世界。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跨文化三男身體 逼近律動原始單純
繼去年中以結合舞蹈與現場影像的《早餐時刻》令台灣觀眾驚豔後,旅德編舞家孫尚綺回歸身體,將演出作品三部曲的最終章《浮.動》。接續《我不語》、《穿越》,《浮.動》中孫尚綺與另兩位男舞者,以抽象的語彙,逼近律動的原始單純。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五:跨國製作蔚為風潮
生命與文化的激盪 一場關於「編織」的旅程
跨國製作早有前例,今年則在舞蹈與劇場領域都呈現了新面貌,甚至在國際性藝術節之外,民間舞團與校園都出現了跨國製作的演出。儘管不同的製作有著不一樣的行事作風,很難以「跨國製作」一概而論;但所有參與其中的人都提到了「聆聽」、「主動回饋」、「不預設立場」的創作立場,也讓台灣教育下習慣一個指令一個動作的演員/舞者更願意自我挑戰,也更能理解他人的不同。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以聲音形塑表演 演繹社會悲劇經典
去年以《Jumel攣生姊妹》令台灣觀眾驚豔的法國導演法蘭克.迪麥可,今年來台執導中、台、法三地跨國製作的《沃伊采克》,要將德國劇作家畢希納的斷簡殘編搬上舞台。擅用聲音的法蘭克,這次和亞洲演員合作,面對不熟悉的語言,法蘭克說,他必須要用另外一種方式處理語言和聲音,在文本的意義之外,讓聲音元素表現出音樂性的質地。
-
最PAR!
「跨」一步,海闊天空?
目前台灣的幾齣所謂跨國製作,其實都還在起步的階段;成功的跨國性製作不僅需要時間累積認同,還要有具備國際眼光、普獲國際尊重的藝術策展人(或說製作人)的主導,加上政府的後援支持與充分的經費挹注;但是中間執行者能否對這樣的合作建立共識和付諸熱誠,更是攸關成敗的關鍵。這樣的理想不但適用於主流劇場製作,小劇場界更該拓展國際市場,也更有市場潛力。
-
東京
莎劇、能劇、悲劇、警世劇
故事是熟悉的:一個看不透權力本質的老邁君王和三個女兒間的分家悲劇;原始背景是政治的:內戰爆發前的英國,法國正虎視眈眈地伺機而動;演繹的版本是多元化的:前有黑澤明的《亂》,近有女性主義的電影版A Thou-sand Acres;是的,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從來就不是個容易的題材,太多珠玉在前、太多角度可揀。 九九年九月,日本名導蜷川幸雄給自己一個追加難度的挑戰,與莎劇權威團體──RSC合作,並邀來以主演電影《瘋狂喬治王》(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而獲金像獎提名的耐吉歐.豪森(Nigel Hawthorne)飾演「李爾王」,與國人熟知的日本明星眞田廣之巧扮「愚人」(The Fool)。全劇以英語發音,先在日本彩之國藝術劇場演出十六場,十月底再赴倫敦巴比肯中心公演二十四場,接著自十二月初也已在莎翁故鄕史特拉福(Stratford-upon-Avon)作千禧跨年的四十三場演出。這樣的跨國製作除了牽涉大批人力物力,更隱含著背水一戰的必勝決心:想想看,日本人指導RSC演莎劇!筆下從不留情的英國劇評人想必早就躍躍欲「批」,火眼金睛地準備大審一場。 聰明的蜷川集合日本設計好手,給了《李爾王》一個多重國籍的古典包裝,再大刀闊斧地修枝剪葉,以簡潔的動線與輪廓塑出現代感,不時還綴灑些零星的東方情調,果然贏得英日一片好評。在戲劇表現上,蜷川放下以往討好的誇張肢體,謹守「少就是多」(Less Is More)的準則,作出某種東方內斂氣質的示範,怪不得泰晤士報讚道:「終場更是深刻動人,就因爲它是如此的單純、沉靜,而充滿尊嚴。」蜷川能在東西文化間拿揑得如此得宜,眞是高招! 《李爾王》設計群表現傑出 即使在像我這樣對所謂「東西合璧」、「跨國合作」抱持懷疑態度的挑剔觀衆眼裡,堀尾幸男設計的舞台也令人喝采。開場的氣勢懾人:左右幽深的竹紋木牆,從兩邊向遠側中線延伸至未知的黑暗裡;向前傾斜的舞台中央,穩穩地放著獨一無二的權力寶座,在前面攤開來的是張繪有地圖的大毯,暗示著一場至親手足間的領土爭奪即將在其上展開。音樂設計宇崎奄童和音效設計井上正弘與蜷川合作多年,其用日本三弦、邦樂混出的聲音,神秘而富張力。 從斜坡後背光出現的人物,像是彼此命運中無法選擇或抗拒的因子
-
東京
在老英的地盤上征服莎劇
曾於一九九三年率團來台演出的日本劇場導演蜷川幸雄,日前在東京近郊的彩之國藝術劇場推出「莎翁回顧系列」的第四齣大戲《李爾王》(King Lear)。這部與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 合作演出的跨國製作,此刻更已遠征倫敦與莎翁的故鄕,進行跨年度的六十七場公演。
-
紐約
偶戲人生 York
在這個藝術節裡,你看不到偶戲的過去,你看到的是偶戲的現在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