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者在去年十月间,特地前往泉州拜师学艺,将梨园戏基本的生科、旦科的身段勉力身载而归。(白水 摄)
台前幕后 台前幕后

戏乐舞于斯 《荔镜奇缘》

「汉唐乐府.梨园舞坊」继《艳歌行》、《俪人行》之后,再一次结合南管音乐与梨园戏身段,进一步取材梨园戏经典《陈三五娘》的故事,编合而成兼蓄传统与创新的复古舞剧──《荔镜奇缘》。

「汉唐乐府.梨园舞坊」继《艳歌行》、《俪人行》之后,再一次结合南管音乐与梨园戏身段,进一步取材梨园戏经典《陈三五娘》的故事,编合而成兼蓄传统与创新的复古舞剧──《荔镜奇缘》。

汉唐乐府梨园舞坊《荔镜奇缘》

1998年12月18日〜1999年1月31日

汉唐乐府艺文中心

「汉唐乐府」创于一九八三年,原本是演出南管音乐的专业民间团体;后来为了扩充表演内容,一九九五年吸收若干舞者,发展出专业的舞蹈团体,称为「汉唐乐府.梨园舞坊」。同年演出《艳歌行》而名声大噪,深受国际人士靑睐;并引发多重关于南管传统与创新定位的思考与讨论。有关「汉唐乐府.梨园舞坊」的定位问题,团长陈美娥一点都不觉得与南管音乐的传统有何扞格之处。「整个演出就是乐舞的形式,我们使用音乐母体──南管音乐,使用戏剧母体──梨园戏科步规范。」(注1)陈美娥接著说,「真正的创新也许只有我们的仿唐式服装,和设计成仿宋元勾栏式的舞台。」

立足与创新所在

然而传统的立足所在也正是「汉唐乐府.梨园舞坊」的创新所在。向来无论是纯粹南管音乐演奏,或是梨园戏搬演,在整个表现的形式上总是严谨地依循著老师傅们一代一代口耳相传下来的规矩,半分不敢逾越。但是,究竟得规矩到什么程度才能趋近、复原「中原正统」的音乐、戏曲?必须涵纳多少创新的质素才能够弥补现代与传统之间的藩篱?这是所有醉心于传统乐艺的人们苦苦思索的难题。

一般南管馆阁正式演出时,有一定的形式规范。以欢快的嗳仔指开始,然后才是唱曲,最后以奏谱作为结束(注2)。居中坐者手执拍板击节而歌,琵琶、三弦位于歌者右侧,洞萧与二弦位于歌者左侧,两两相对,应声相随,保有汉代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之古风。而陈美娥的概念却是直接越过纯粹的南管演奏与戏曲盛行的年代,直奔汉唐乐舞之风。因此尽管她采用原典的南管音乐与梨园戏身段,在整个演出的编组上却令人耳目一新又饶富怀古之意。自此,「汉唐乐府.梨园舞坊」再也不能依靠在传统南管音乐的旗下,当然也不能归属于梨园戏的范畴,因为它根本就不是搬演戏曲。简言之,乐舞就是它的性格。

见识南管幽远沉静之美

问起陈美娥,当初是什么动机促使她从传统的南管音乐走向并合梨园戏身段的「乐舞」形式。她表示,南管也好,梨园戏也好,保存与传承传统的师傅们并不在少数。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前人的努力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回馈。这些传统瑰宝仍然以无法计量的速度与现代人的生活愈行愈远;她一直想著,怎么做才能让更多的人能够见识到南管幽远沉静之美,让更多人知道。

其实不只京剧与昆曲,我们还有庄和细腻的南管音乐与梨园戏。这些考量,随著一九八七年一趟大陆行而有了具体的想法;当时她在湖北看见当地为战国曾侯乙编钟编磬的出土,特别编制了一套仿古乐舞。虽是惊艳古乐器的制作精良,一方面却也感叹所谓的仿古乐舞,乐舞既不古典更不能相和。因此回到台湾之后,立即著手计划将南管音乐与梨园戏的科步萃选,使之乐舞和合。

这一次「汉唐乐府.梨园舞坊」推出的《荔镜奇缘》,在乐舞之中企图铺陈故事情节,不但乐曲大半摘自梨园戏《荔镜记》,演出中还加入说书道白。因此对于整体演出的风格掌握,困难度更高;稍有偏差,就可能落得似戏非戏,似舞非舞,还可能失去南管音乐本有的古雅。对于这一点危机,陈美娥充满信心地表示,如果要再次制作典型的乐舞如《艳歌行》,他们绝对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汉唐乐府.梨园舞坊」还要继续往前走,还要继续在传统中不断尝试与创新。因此《荔镜奇缘》要将陈三五娘的情思以敍事的手法与乐舞结合。

南管乐师曾家阳、萧培玲

「汉唐乐府」一开始似乎就打定主意,要做就必须作出最具特色同时也是最吸引观众的演出。从参与演出的乐师以及舞者,到幕后全体设计群;从表演空间的古意盎然,到排练教室的淸雅舒净;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具备丰富的专业历练,眼目所见无一不是主其事者的慧心巧思。这次《荔镜奇缘》还特地邀请泉州两位优秀的南管乐师曾家阳、萧培玲共同演出,而舞者也在十月间,特地前往泉州拜师学艺,将梨园戏基本的生科、旦科的身段勉力身载而归。

曾家阳出身于南管世家,娴熟南管各项乐器的演奏技巧。萧培玲则师承庄步联、马香缎、苏诗咏等名家,音嗓典雅流畅,并擅长南管拨弦乐器。谈起在泉州南管的发展情形,他们笑说,文革期间,南管也在禁制之列,不过那些南管老艺人们抵不住管弦合乐的诱惑,还是会偷偷聚集在曾家阳的祖父家里,会合弦友,演奏南音;可以说是地下南管组织。幸好曾家位于深巷僻弄内,庭院深深,倒也不容易被外人举发。萧培玲笑说,「保护泉州南音,你们曾家也算是一大功臣。」现在泉州的大小南管团体也超过五百个,除了保留传统,也有创新发展曲艺的潮流。一般说「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就是因为泉州有活生生的古文物──南管音乐、梨园戏、悬丝傀儡等等。

在转折、起行、停顿间……

梨园戏的身段纤巧细致,回首转折处尤为动人;在步履起行与停顿间,更令人对演出者的身形摆动感到不可思议。《荔镜奇缘》的三位主要舞者──萧贺文、王知容、杜佩君,她们一致谦逊地表示,对于梨园戏科步的著力点,她们还没有真正掌握到精髓(然而对于今年五月前还未接触南管与梨园戏的现代舞舞者而言,能有如此曼妙身姿,已是非常不易之事)。难处在于,她们必须将梨园戏基本科步规范的特色强调出来,也就是以人身仿拟悬丝傀儡行进的动力而更加细腻化。因此,练习科步时,总要想像有一条丝线沿脊骨上攀,像是有人操纵一般,而颈、腰、肩、肘、腕等关节活动处又必须能随著步履轻移,各自有不同的摆动方向,活动起来真有「三折身」、「三折手」的隽美形体,像羽蝶一般轻盈,纤细可爱。

正式演出时,舞者、乐师都换上华美典雅的服色,敷粉展现姣好的姿容;观者耳朶里听赏淸歌委婉,眼里看尽曼舞妍丽,所有感官都深深浸淫在美好的形色声响,怎么不让人心中充满喜悦而忘记了故事、型制,忘记了这究竟是戏、舞、还是乐曲?

注:

1.南管亦称南音、南乐、弦管、南曲、五音、郎君乐等。源自泉州,约于十六世纪随先民传入台湾。曲辞唱念法以泉州鄕音为主。演奏型态皆为合奏性质,琵琶、三弦、洞萧、二弦、拍板,缺一不可,器乐皆从古制。目前南管音乐已被世界民族音乐学者视为硏究上溯唐、宋古乐的重要依据。梨园戏则是将南管音乐中合於戏曲演出的部分摘出编组,成为完整的戏曲演出形式。淸朝年间泉州梨园戏传入台湾,在本地发展,影响所及甚广。

2.南管音乐依演奏内容,可分三类;指──俗称「嗳仔指」,用十音演奏。所谓十音即琵琶、三弦、洞箫、二弦(以上四种乐器统称上四管);响盏、叫锣、双钟、四块(以上四种乐器统称下四管);以及玉嗳、拍板。谱──器乐淸奏,无歌无辞,用上四管演奏,以拍板击节。曲──即散曲,歌者击节,上四管合之。

 

特约采访|纳达宽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