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明说,《桃花源记》里的桃花源并不存在,它只是一个蓝图,提供世人做为环境建设的参考。就像《小李子不是大骗子》所说的,脚下的这块土地,就是桃花源,不必远赴美国寻求梦土。对黄春明来说,他做儿童剧、写小说、整理宜兰县志,都是环境改造工程的一部分。
黄春明儿童戏剧《小李子不是大骗子》
10月6日〜10日
国家戏剧院
一般人记忆中的作家黄春明,似乎在《苹果的滋味》、《莎哟哪啦,再见》等小说之后,就失去了踪影。之后再听到他,却是以儿童剧作家的身份出现,改行当起导演来了。大多数的人也许会好奇这个转变过程的始末,但是对当事人来说,这一都是自然发生的,不是来自一夜之间顿悟,也没有想像中剧烈的冲突和转捩点。黄春明一向认为「人生中的机会往往比计划重要」,机会来了,他就做;没有新的机会,他就仍然做以往的工作。不过他说,虽然涉足儿童剧,但是小说和其他类型的创作却也不曾丢下,不久后新书就会问世。
因为认为生命中一切都是自然累积来的,黄春明认为,从小听阿公阿妈讲故事、跟著大人看野台戏,就是他的儿童剧启蒙阶段。小时候听大人讲故事,长大后自己有了小孩,为了讲故事给小孩听,自然就会去编儿童故事,刚好那时候电视台在制作一个儿童节目,找黄春明写脚本,于是黄春明开始以戏剧的形式处理儿童故事。写了几出儿童剧之后,和鞋子儿童剧团合作,将它搬上舞台,反应自然是热烈的。几次的演出,让他在关心起儿童之余,也心生许多对儿童剧的理想,热心的友人父亲知道了,立刻帮他把团址都找好了,就等著黄春明成立自己的儿童剧团来实践这些理想。于是黄春明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当起国内年纪最大的儿童剧团团长。
教育要改革环境做起
在黄春明诸多儿童剧创作中,《新桃花源记》堪称代表,因为它说出了作者对儿童教育的整体看法。关于这出剧的剧名,有一个小小的揷曲,它原本叫做《小李子不是大骗子》,但是在民国八十五年演出时,恰好遇到总统选举,李登辉的竞争对手林洋港以「诚信」为号召,如果这个时候演《小李子不是大骗子》,不免让人有政治上的暧昧联想,所以黄春明将剧名改成《新桃花源记》,虽然比较不童言童语,但是却更贴近作者想说的话。但这次再度搬上舞台,黄春明还是用回了原来《小李子不是大骗子》,让它更接近儿童剧的氛围。
黄春明认为,教育的问题在「环境」,当前社会的乱象以及越来越年轻化的犯罪问题,都是从大环境蕴育出来的,如果再不从环境著手改变,不久这些年轻人当家后,只会创造一个更混乱的未来。但是黄春明并不认为移民(换个环境)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另一个环境有新的问题存在,他说,《桃花源记》里的桃花源并不存在,它只是一个蓝图,提供世人做为环境建设的参考。就像《小李子不是大骗子》所说的,脚下的这块土地,就是桃花源,不必远赴美国寻求梦土。对黄春明来说,他做儿童剧、写小说、整理宜兰县志,都是环境改造工程的一部分。虽然不确定自己的影响力有多少,但是认同土地的那份情感却无庸置疑。
提醒大家与自然和平相处
由于从小在鄕下长大,黄春明也不忘在《小李子不是大骗子》中,提醒大家和自然和平相处。剧中的武陵有一条鳗鱼精,不只破坏农家的作物,还把村民的手指咬掉一截。所有的人都把鳗鱼精当成敌人和吓小孩的工具,但是桃花源的无岁长老却吿诉小李子另一个解决的办法;鳗鱼精只是一条大鱼,如果吃饱了就会乖乖的,只要拿死鹅死鸭把它喂饱,就可以把猛兽驯服成宠物。小李子选择了与自然和平相处,也解除了鳗鱼精为害的恐慌。
如何将环境和自然两个严肃的主题用儿童可以理解的语言呈现,是作者最头痛的问题。由于观众除了儿童还有家长,黄春明不愿意顾此失彼,为了赢得儿童的认同,他用一个小孩「小李子」当作主角,小李子是唯一到过桃花源的人,还把人人惧怕的鳗鱼精喂乖,又能体谅爷爷的辛苦,如果要看过戏的儿童票选最喜欢的剧中人物,小李子的得票数必定最高。而剧中对桃花源的存在与否的思考,则是演给大人看的,如果只有一个人想建设桃花源,恐怕永远也无法完成。
祖孙关系让从小听阿公阿妈讲故事长大的黄春明念念不忘,因此也在剧中安排小李子和爷爷相依为命在武陵讨生活。他说,祖孙之间特殊的情感连系,往往是亲子间的两代情谊无法取代的,现在三代同堂的情形已不多见,小孩无法从小就体会年老和传承的意义,十分可惜。
《小李子不是大骗子》同时也是一出关于真相的戏。「只有一个人看过的事物,能不能算是存在?」是原作就已经提出的问题,正因为陶渊明并不正面回答,使这个故事更加显得迷蒙而迷人。在《小》剧里,虽然导演说桃花源就是脚下的这块土地,但是观众却也都看到桃花源的小孩和无岁长老在舞台上出现,那么这个地方确实是存在了?对于看得见的人来说,是因为他运气好,或者是不小心闯入时光隧道?那么对于看不见也找不到的人而言,脚下这块土地会不会只是安慰呢?
关于误解与不被信任
这也是一出关于误解和不被信任的戏。小李子因为县太爷找不到桃花源,被村人当作是骗子。虽然他驯服了鳗鱼精,但是因为证人只有一个疯子,所以尽管他想辩白,也没有人相信。被误解或冤枉对许多人而言都是难以忍受的事,尤其对于辩解能力还不足的儿童而言更是如此。说实话但没有人相信很可能是一个悲剧,像希腊神话中的卡珊德拉(Cassandra),虽被赋予预言能力,却没有人相信她的话。主角小李子虽然也面临同样的磨难,但是导演很仁慈地在他被众人指责的当口,让天空下起桃花雨,接著被放走的鳗鱼精也再度出现,大家顿时了解到桃花源就在武陵,也证明小李子不是大骗子。被误解与不信任这个主题,是人生中的重要经验,足够让看完戏的家长和小朋友谈一整晚。
为了符合故事中古代传说的背景,布景采用京剧式的抽象美学,并配合程式动作(如划船只由演员双脚和撑船的动作)来表现。故事的推演也像京剧一样被切割成许多场,虽然要将这种切片式的场景情节串连起来,需要一定程度的年龄或欣赏能力,但是正由于如此,大人观众的收获会更多一些。
虽然故事情节很简单,戏剧动作也不多,但是《小李子不是大骗子》刻意使用一种缓慢的美学,加上象征式的舞蹈,并要求演员放大肢体动作(因为在大剧场演出的关系),于是整出剧的留白增加了,同样也要求观众的耐心要相对增加。
正因为《小》剧包含了对环境与自然的思考、对情感经验的描绘、抽象而夸张的肢体语言、缓慢的动作,以及以儿童作主角,使用儿童语言等等特点,因此《小李子不是大骗子》成了一出大人看门道、小孩看热闹的戏,可以想得很深,也可以全凭感受,它在儿童剧与成人剧间的空旷地带缥缈存在著。
文字|杨璧菁 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