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旺伯和他的杰作稻草人。(曾道雄 提供)
台前幕后 台前幕后

从昏暗到光明 曾道雄创作靑少年歌剧

《稻草人与小偷》主要的场景取材自外国故事,但是因为和台湾当下的环境问题相结合,所以故事的呈现没有文化移植不完全的痕迹,反而充满土地的气息。

《稻草人与小偷》主要的场景取材自外国故事,但是因为和台湾当下的环境问题相结合,所以故事的呈现没有文化移植不完全的痕迹,反而充满土地的气息。

《稻草人与小偷》

8月28、29日

国家戏剧院

《稻草人与小偷》是曾道雄最新的创作。以往他都是以正统的西洋歌剧为创作范畴,不论是担任翻译、导演或乐团指挥,都是以成人观众或歌剧爱好者为主。这一出《稻草人与小偷》一反往常,改以轻松的态度,和年轻的观众谈环保、宽恕和爱。

以大自然为背景

故事发生在浊水溪畔。各式各样的动物(包括地鼠、野猪、松鼠、伯劳鸟、鹦鹉、麻雀等)出场述说他们的愿望或是遭遇。借由动物们的描述,勾勒出台湾现在的生态环境。这些动物虽是拟人化,却不是如童话般抽离现实,活在幻想世界里,他们关心的是与生活相关的切身问题,像是求偶、觅食,以及威胁生命的灾难等等。同时,这些动物在剧中也像一本活的自然教科书,主动帮观众复习动物们的习性。同时,为了忠实呈现动物的习性,舞台上的场景也以大树林、茂密的植物、山洞和瓜田堆叠出一个有层次的空间,地鼠可以从地洞钻出,松鼠则住在高处的树洞里。舞台的最前缘则是阿旺伯的冬瓜田。

稻草人与小偷

阿旺伯和阿旺母代表的是人类善良的力量,他们以种植冬瓜维生,为了赶走偷吃瓜的小鸟,阿旺伯制作了一个稻草人,稻草人虽然不会动,但由于它与其他角色互动频繁,使它也成为剧中的要角。尤其当阿旺伯假扮成稻草人捉弄小偷时,更使稻草人从道具升格成为「偶」。除了稻草人之外,剧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自然是小偷,他从一个捕伯劳鸟、偷冬瓜的小混混,到痛改前非一心向善的年轻人的过程,可以说是剧中最大的成就。由于小偷的改过,阿旺伯夫妇也伸出宽恕的手,收留他在家中,对于原本无子嗣的老夫妇来说,小偷阿华完成了他们多年的心愿。「好心有好报」的定律,使本剧有了圆满且令人安心的结果。

好心有好报

这出歌剧的时间从傍晚(为了方便小偷出现)动物们的抱怨开始,一直到日出才结束,这个由昏暗到光明的过程,和剧中的情节发展相互牵连;黑夜降临,不安和骚动才刚开始,松鼠和田鼠斗嘴、伯劳鸟受伤、小偷偷瓜、主人捉拿窃贼、小偷改过,都在这个时间发生。随著时间的推移,冲突获得化解,黑暗随著宽恕和爱的力量逐渐褪去,太阳升起,每个人的愿望都得到回报:老夫妇得子、田鼠找到伴侣、伯劳鸟也不用再担心陷阱,故事也在此时圆满结束。

中西合璧的本土故事

这个看起来很有鄕土味道的故事,其实是取自外国素材(日本短剧以及捷克歌剧),加上创作者童年经历的结果。〈瓜盗人〉是日本能剧中的一段幕间剧,描写农夫如何藏在稻草人里,捉弄来田里偷东西的小偷。而捷克歌剧《狡慧的小母狐》则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一只母狐的生命历程,虽然是以动物们做主角,却发挥了人类所崇尙的爱和生命力。曾道雄在观赏过这两出剧以后,将之与小时候祖父收养流浪儿的记忆相结合,发展出《稻草人与小偷》的故事架构。虽然主要的场景取材自外国故事,但是因为和台湾当下的环境问题相结合,所以故事的呈现没有文化移植不完全的痕迹,反而充满土地的气息

完整的歌剧形式

曾道雄说,《稻草人和小偷》的故事也许不是最特别的,但是它却是一出货真价实的「歌剧」:现场有管弦乐团伴奏,演唱者在序曲演奏完毕后纷纷登场,用浑厚嬝绕的声音唱出朗诵调、抒情调或齐声合唱。角色出场的顺序依次是动物、阿旺伯(和阿旺母)、动物、小偷,最后是所有角色齐聚一堂,采用的是轮回曲的结构。不同的角色依照需要安排音域,例如野猪的声音低沉,就由男中音来饰演、麻雀吱吱喳喳,声音很高,就由女高音来演唱。除了唱歌之外,演员们还要有丰富的表情和灵活的肢体动作,同时他们还得跳上一段森巴舞。这对稍有年纪的演员是一大考验,但是为求演出的完美,演员们仍十分努力地达成导演的要求。除了歌唱之外,也安排舞蹈表演,由剧中的小鸟们担任。

国语演唱,请你静心听

很多人常常觉得歌剧因为用了美声唱法,容易和京剧一样让人听不懂。不过《稻草人》的歌词在创作时,除了句脚合韵之外,也运用口白和歌曲相互搭配的方式,以辅助歌词不够淸楚的部分。然而,由于这是一出「歌剧」,音乐仍然要比戏剧的成份重要一些,创作者也希望来看戏的观众不要太依赖文字,听音乐和看表演也许比文字还更重要。

靑少年歌剧入门教材

《稻草人与小偷》的题材虽然轻松,但是却保有完整的歌剧形式,对于歌剧不了解的靑少年,也许需要一点耐心和开放度来接纳这一种新的形式,但是相对的,由于它具备了歌剧的要素,因此也是初次接触歌剧者最佳的入门教材。

 

文字|杨璧菁 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硕士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