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越来越多的国际艺术节注意到台湾的表演团体,不可讳言地有部分原因与欧洲的「东方热」有关。这场中、法古典宫廷乐舞的跨文化的的《梨园幽梦》,获得观众的热烈回响,十场票房皆逾八成以上。可说开启了另一种国际舞台的契机。
今年三月份于巴黎巡演十场的《梨园幽梦》,虽然演出时正値台湾总统大选的敏感时刻,在外交压力下一切只能以张贴海报的方式低调宣传,但这出由文建会与法国外交部艺术协会(AFAA)联合制作,汉唐乐府与巴黎小艇歌剧院(La Peniche Opéra)跨国合演的《梨园幽梦》,仍获得观众的热烈回响,十场票房皆逾八成以上。原本全长两个小时的演出,在此次巡演中修剪成一小时四十分的版本;尤其在喜歌剧院(Opéra Comique)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如梦乍醒般地表示这是他们遥想的中国,也有观众好奇源自唐代的梨园乐舞究竟是如何传承下来的?而舞评则大方地给了四颗星的赞赏!
这场跨国合作的缘起于小艇歌剧院艺术总监密海尔.拉法丝(Mireille Larroche),曾于一九九六年时在台北观赏《艳歌行》首演后,惊艳于梨园细腻的手势、身段、科步,隔年在文建会驻巴黎台北新闻文化中心主任邱大环的安排之下,趁汉唐乐府巡演欧洲四国时,与团长陈美娥一席长谈,于是便向法国外交部艺术协会提出跨国合作中、法歌剧之构想,获得了法国外交部艺术协会委员一致赞同,并由法国外交部主动与我国文建会联系,促成了首次中、法跨国合作的演出。
赋与传统新面貌
曾于文艺复兴时期经由宫廷发扬盛极一时的巴洛克音乐,经由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呼吁「要振兴法国,必先振兴法国传统音乐」,再度成为学术与表演艺术界的宠儿,巴黎小艇歌剧院便是以演出巴洛克乐舞著称。而成立已十二年的汉唐乐府所另立的子团梨园舞坊,将南管古乐与唐代有宫廷乐舞之称的梨园乐舞重新结合,改变了一般人对中国地方戏曲的民俗印象。
这场《梨园幽梦》采戏中戏的手法,以十七世纪为背景,借由旅行东方的法国贵族吉爷返回法国后,在月华星灿、风薰莺呖的夜空下,与家人共享《荔镜记》(注)中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而故事中的主人翁陈三、五娘,亦在此时出现于他们的东方幻境中。
《梨园幽梦》的合作,可谓将中、法两国古代的宫廷乐舞并置于同一舞台上,华丽生动的巴洛克乐舞与婉约细腻的梨园乐舞形成相当鲜明有趣的对比。此次合作,汉唐乐府共有五位乐师与五位舞者参与演出,包括团长陈美娥及首席舞者萧贺文;小艇歌剧院则有三位乐师、两位舞者与四位歌者,担任总编导的密海尔.拉法丝表示,巴洛克乐舞与梨园乐舞同为载歌、载乐、载舞的演出;在乐器的使用上,南管古乐的琵琶、三弦、洞萧等与巴洛克音乐中的古键琴、鲁特琴、笛等乐器有异曲同工之妙,她更大胆臆测古代东西方曾有表演艺术上的交流。
超过两年的策画成果
从一九九七年有了合作的构想之后,历时两年的行政沟通、剧本讨论等筹备工作,且两个团体各自编排训练,在完成剧本大纲、音乐、舞蹈的基本架构后,九九年八月汉唐乐府赴法与小艇歌剧院的二十位艺术工作者进行整排,于八月二十五日在法国中部的巴洛克音乐发源地的莎布雷艺术节(Festival de Sable)首演,原本可容纳九百人的莎布雷剧场涌进了一千两百多位观众。紧接著九月初,在以欧洲古老音乐艺术为主题的荷兰乌垂克艺术节(Festival of Utrecht)演出,谢幕时全体观众起立鼓掌长达十五分钟,九月六日的乌垂克日报Utrechts Nieuwsblad舞评「褒中贬法」地指出,与梨园乐舞相较之下,欧洲人引以为傲的巴洛克乐舞显得鄕野平凡。面对舞评的赞美,汉唐乐府团长陈美娥表示,一方面她自信于梨园乐舞的艺术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要感谢法方在合作过程中开放了很大的空间让他们发挥,才能有如此的结果呈现。
从九八年亚维侬艺术节「台湾艺术专题」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国际艺术节注意到台湾的表演团体,不可讳言地有部分原因与欧洲的「东方热」有关。这场中、法古典宫廷乐舞的跨文化的合作,制作费用高达六百多万,且不仅只是两个表演团体的合作,还包括双方政府单位的支持认可,可说开启了另一种站上国际舞台的契机。如邱大环主任所期望的「台湾被发现了」,对于台湾的表演团体、创作者而言,要面对的是「被看见之后」,能否有持续旺盛的创作力与经费继续走下去,而不是仅存于现有的「东方热」中。
注:
中法跨国版《梨园幽梦》,是以当代英国汉学权威牛津大学龙彼得教授(Piet ven der Loon)所发现明朝嘉靖年间出版的《荔镜记》戏文刊本为故事主轴。
特约采访|程于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