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國際共製

相關文章 12 篇
  • 焦點專題 Focus

    場館╱國際共製怎麼「共/kóng」?

    #怎樣的內容可以登上國家劇院? #為什麼要癡迷於國外知名導演? #年輕創作者值不值得登上國家劇院? #改編該不該對原著作者負責? #決策者的背景能否決定不同類型的節目? #場館的製作能力受到考驗? #場館是否在製作前期就得介入? #節目爛是不是亂花納稅人的錢? #資源運用是否集中在固定團隊? #製作規模與劇場空間的配合是否合理? #選擇製作的評審過程是否公正? #顧問制度要不要介入創作? 今年4月,幾部由國家級場館推出的大製作在線上掀起超乎預期的「討論」波瀾,從黑特劇場、表演藝術評論台到各種自媒體,從寥寥數字到千言萬語,都開啟不限於正反兩方的戰場,甚至在文字發表的彼此滲透、歪讀與詮釋後,也同時溢出與作品本身不一定相關的言論。 在戰火蔓延之後,我們試圖清理煙硝瀰漫的戰場,在以上提問中,找尋到其中一個關鍵詞#共製。 何謂「共製」?從這個基本問題,本刊嘗試梳理台灣劇場「共製」的兩種型態,並進一步剖析不同角色如國內外機構、獨立製作人、評審機制等,在涉入「共製」這複雜的過程中,將觸發並延伸哪些問題?另一方面,理想的共製又會是什麼模樣呢?我們試著重新開啟「討論」,深入探問:共製怎麼「共/kng」? 註:「kng」為「講」的台語,與「共」的話語相似,故取其諧音,表示共製怎麼共同進行,以及怎麼講述。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茶花女》
    焦點專題 Focus

    如何「共製」:台灣共製演出的兩種基本型態

    共製,字面語義是共同製作,通過資源(其中包含資金、人力、排練與演出場地等)的投資進行合作,常見於表演藝術、電影等領域。

    文字|吳岳霖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歐蘭朵》
    焦點專題 Focus

    期待「從外而內」的轉向:談國家場館在製作中的角色

    在現今「走出國際」的趨勢或需求下,市場同時意味著買票進場的觀眾,與引進節目的策展人與機構。在非常理想的狀態中,總會希望這兩種市場都能被關照。

    文字|白斐嵐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鄭和 1433》
    焦點專題 Focus

    製作與創作、地方與國際:談國際共製的權力結構及其切面

    種種共製節目,無非希望藉由與知名或獨特創作者、團體之合作,一來學習經驗不同的創作方法,打開不同的藝術視野,二來也藉此機會與世界舞台有所接觸,進入國際交流市場。

    文字|黃馨儀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焦點專題 Focus

    共製再思考 X 6位實踐者的提案

    對台灣表演藝術圈而言,「共製」(co-production)是近年的關鍵字之一,舞台上不乏不同場館、國家,以資源整合、國際交流為前提,所進行的藝術探索,並產生各類型的共製節目。 廣義來說,共製涉及「金錢」與「藝術」兩種模式的合作分類。前者以資金挹注為主,後者涉及不同角色間的藝術理念協商,此兩類型間往往有模糊地帶,不同團隊、製作人、藝術家或機構之間對「共同性」的追求,可說是困難重重,沒有一概而論的SOP,但也因此存在各種新的工作思維與模式的可能性。 隨著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大場館與地方文化場館陸續到位,各館、各地方的藝術節相繼舉辦,增進了場館共製、國際共製等市場需求,也需要進行更深入的對話與交流,方能推展創作能量。本刊嘗試透過6位身處「共製」大群體中的實踐者,以其身體力行得來的反思與再提問,嘗試描繪「理想共製」的可能

    文字|林亭均、藍貝芝、高翊愷、陳佾均、周東彥、蔡博丞、吳岳霖、林立雄、張慧慧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南非導演威廉.肯特里奇的《烏布王》。
    特別企畫 Feature

    資金與創意的匯集 成就的不只是藝術

    目前對「共製」(co-production)這個字的用法,有兩種含意,一是指金錢上的投資,這通常會以一位知名的藝術家為核心來進行,另一種是指兩個不同的藝術團隊,共同創作一個作品。前者類似電影,參與共製的單位可以藉此打響品牌,後者則往往有著文化交流或外交的意涵,背後所涉及的資源更廣,經常有政府機構與非營利組織的參與。

    文字|耿一偉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指揮大師陳秋盛 獲第29屆傳藝金曲獎出版類特別獎

    【台灣】 指揮大師陳秋盛 獲第29屆傳藝金曲獎出版類特別獎 第29屆傳藝金曲獎入圍名單7月初宣布,本屆傳藝金曲獎共吸引102個單位、894件作品參賽,評審團經過近四個月漫長而縝密的審聽、討論後,本次計有69件作品入圍,即將於8月11日頒獎典禮上角逐16項殊榮獎項。 而每年廣受各界矚目的特別獎也同時揭曉,其中出版類特別獎得主為指揮家陳秋盛。甫於今年4月齣辭世的陳秋盛,活躍於台灣及國際樂壇,曾客席英國皇家愛樂、聖彼得堡愛樂等一流交響樂團指揮。在擔任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指揮任內,他探索新曲目、首演多部大型歌劇及管絃作品,成功將北市交推向國際,成為亞洲最受矚目的首都樂團。同時也培育無數表演藝術從業人員、拓展台北市民音樂視野,深根台北市表演藝術文化的基礎。陳秋盛為歌劇及交響樂團曲目留下經典錄音版本,其中包括作曲家江文也、屈文中、賴德和等華人創作。此外,他亦深入社區、戮力教育推廣,如舉辦台灣首度大型歌劇戶外公演,提攜後進更是不遺餘力,包括在國際樂壇大放異彩的指揮家呂紹嘉、簡文彬、鄭立彬,以及鋼琴家劉孟捷、中提琴演奏家黃心芸等,其退休後仍持續教學傳承,對台灣古典音樂之演出、出版、教育及推廣上貢獻良多。 「補助國內表演藝術經典作品大陸巡演計畫」9月1日起受理申請 文化部為輔導傑出團隊推展已有口碑之經典作品至大陸各地巡演,協助開拓大陸暨國際文化市場,自98年起,推動「補助國內表演藝術經典作品大陸巡演計畫」,鑑於本補助已實施數年,文化部已研議完成「文化部補助國內表演藝術經典作品大陸巡演作業要點」修正,並自107年7月19日發布實施,將於107年9月1日起,受理108年赴大陸巡演活動申請補助,收件期間至107年10月1日止。 文化部指出,本次本計畫補助作業要點修正重點,包括:為避免重複補助同一赴大陸地區巡演案,增列獲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補助之團隊,不予補助;同一演藝團隊依本要點申請補助者,每年至多補助兩案;為利優秀演藝團隊妥予規劃全年度巡演計畫,並有充裕時間投入編修經典作品與排練等

    文字|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 楊輝《邊界》
    特別企畫 Feature 全面刺激文化震盪 重新思考自我定位

    現象3:與國際導演合作,啟發台灣演員什麼思考?

    隨著「國際共製」的模式愈趨頻繁,台灣演員也有愈來愈多機會與他國導演合作,今年除了兩廳院、臺北藝術節,嘉義阮劇團、莎士比亞的妹妹的劇團等民間團隊也推出自己的跨國製作。在與國際導演的合作經驗中,工作模式、思考方式的「文化激盪」可以想見,台灣演員從其中所獲得的體悟,除了刺激創作思考外,也促使他們重新思考自身定位:身為「台灣演員」,他們可以帶給世界什麼?

    文字|莫嵐蘭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夢外之境》由陳佾均擔任戲劇顧問。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劇組內打造創作對話 委製共製助長相關需求

    現象4:「戲劇顧問」角色浮現,豐實了創作厚度?

    近年隨著歐陸劇場製作的訪台,國外劇組中常見的「戲劇顧問」概念也導入了台灣,也逐漸在本地製作中實現,不少製作的演職員表上,出現了「戲劇顧問」一職,這個角色是陪同創作者一起思考的另一種聲音;而在日益增多的「委製」或「國際共製」的案例中,戲劇顧問更是協助達到命題目標,或協助連結國際與在地文化脈絡的關鍵人物。

    文字|陳茂康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日本劇場導演鳴海康平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日本劇場導演

    鳴海康平 探索文本多樣性 包容差異的並存

    日本中生代導演鳴海康平,擅於將演員的身體性及表現能力、人工化的舞台設計、文本內在的戲劇性並置,呈現出「隨著時間累積的風景」。這次的《交換手札.杜斯妥也夫斯基計畫》是與台灣莎妹劇團合作,他認為,戲劇更需要具有多樣性與包容,吸納各種想法、文化,讓作品向上昇華,因為跟每個想法不同的觀眾一起進行共享的作業,戲劇才能從希臘時代傳承至今。

    文字|沈亮慧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 對拉克而言,如何能經由舞作的呈現,來影響觀衆對身體的旣定感知,是「人類足跡」長久以來致力的方向。
    環球舞台

    足尖下的哲思

    人們總以爲,身體有其具體的特定形貌,其實,它和抽象的思想一樣不明確,且瞬息即逝。這種「抽象性」一直存在於我們的身體,而我就是因此而醉心於舞蹈。 ──愛度瓦.拉克

    文字|黃琇瑜
    第74期 / 1999年02月號
  • 《梨園幽夢》原本全長兩個小時的演出,在法國巡演中修剪成一小時四十分的版本。
    回想與回響 Echo

    跨越時空的東西交流

    有越來越多的國際藝術節注意到台灣的表演團體,不可諱言地有部分原因與歐洲的「東方熱」有關。這場中、法古典宮廷樂舞的跨文化的的《梨園幽夢》,獲得觀衆的熱烈回響,十場票房皆逾八成以上。可說開啓了另一種國際舞台的契機。

    文字|程于珉
    第91期 / 2000年07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焦點專題 Focus

    李羿璇:「希望每一次都是從零開始。」

  • 舞蹈

    離開殿堂,由你自己發現耀眼

    2023艋舺國際舞蹈節
  • 曼谷

    「曼谷設計週」中,藝術家讓觀眾在老城區《尋找鄧麗君》

  • 焦點專題 Focus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