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定目剧院,不但乐团、合唱团有去处,年轻的歌唱家也有了表现的舞台,这将成为我们培养舞台表演和管理人才的摇篮,很多国人的新作品也可以有计划地在此发表。
我们的文化政策似乎终于要动起来了。从报章上看到新上任的文建会主委陈郁秀女士已和教育部、内政部等相关部会达成共识,即将收编国家音乐厅交响乐团、实验国乐团、实验合唱团三个国家级的音乐团队,使其归属于文建会,进而达到文化事权统一的目标。陈主委还进一步谈到歌剧团的成立,甚至还提到「定目剧院」(Repertory Theatre)是最理想的模式。这真是令人振奋的讯息,是音乐界多年愿望的逐步实现。对声乐界来讲,歌剧团或是歌剧院的成立更是一种迫切的需要,具有多重的意义。
给歌唱家一个慢慢成长的机会
长久以来,我们的年轻歌唱家缺乏慢慢成长的机会与管道,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国立的歌剧院,也没有一个经常演出的歌剧团,甚至连一个领全薪、团员可以靠薪水维持基本生活的国家合唱团也没有。在这种情形下,有志歌唱者必须单打独斗,各凭本事争取演出机会。没有人有计划地培养他们。偶尔出现一、两位极具天赋的人才,各方争相征用给予重任,歌者也因为机会难得不肯放弃,不管角色是否合适,全部接受下来。大家都没有考虑对年轻歌者体力和精神上所可能造成的负担,更不要提对正在成长,还不算稳定的声音所造成的伤害。因此有时,本来看似很有前景的声音还没有充分发挥就消失了,这实在是很大的损失。但是如果我们有一所定目剧院,这些年轻的声音就可以在指挥、声乐指导和教练(Coach)等专业人员的监督下,在舞台上慢慢成长,从小角色唱起直到能够担纲重任。同时,由于是「定目剧院」,经常演出的戏码很多,他们将因此获得丰富的舞台经验。这其实是想要有一个长久而稳定的舞台生涯的人所必经,也是最理想的过程。
定目剧院避免资源浪费
定目剧院的成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在过去,很多公立或私人团体在演出一部歌剧之后,常不知如何处理戏服、道具和布景,因为我们没有为此特设的仓库,花钱租场地存放又不知何时才能再用得上这同样的东西。因此,一些精心设计的布景落得销毁的下场,而耗资千万百万的一出戏,最多演出五、六场,除了大家热闹了一阵子,什么都没留下来,包括导演、服装设计、舞台设计等人士的心血。下次要演,一切从头来起。歌剧的制作成本很高,而这些演出大多接受过政府相当数目的补助,如果演出场次不够多,布景、服装、道具不能重复使用,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常想如果将多年补助歌剧演出的经费加起来,应该是够成立一个小型的歌剧团了,如果再把未来十年可能用在补助歌剧的预算加进去,一个定目歌剧院也可能不远了。
有了定目剧院,不但乐团、合唱团有去处,年轻的歌唱家也有了表现的舞台,我们可以有计划地每年排出几场新戏,再重复演出一些旧的戏码。服装、布景不但可以重复使用,还可以加以修改后用在其他的戏里。当然这样一来,理想的定目剧院除了歌者和音乐人员以外,还必须要有其他配套措施,例如自设的仓库、木匠、裁缝、舞台工作人员……等等。这些配套措施和其管理人员可能才是困难所在。如果能够克服这些困难,一所定目剧院。将成为我们培养舞台表演和管理人才的摇篮,很多国人的新作品也可以有计划地在此发表。
一圆声乐界的美梦
最近几年来,声乐界人才辈出,以「中华民国声乐家协会」为例,在两百多位会员中,唱得好又极具企图心的人大有人在。虽然「声协」尽力为他们争取演出机会,但总是非常有限,也无从支持任何长期的培训计划。如果想要这些人才不断成长,期待也许有一天,其中还能出现一两位国际级的明星,政府必须有计划地大力栽培,而成立歌剧团或是定目剧院,确实是最好的办法。这可能还是一个需要多年努力才能实现的美丽远景,但是我们仍期盼陈主委和其他相关部会能排除万难,早日一圆声乐界多年来的美梦。
文字|席慕德 声乐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