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目劇
-
焦點專題 Focus
時機成熟了,「臺北戲劇獎」先衝再說!(上)
臺北戲劇獎於2024年展開首屆評選,總共設立11個獎項,在作品獎部分設有最佳戲劇獎、最佳音樂劇獎、最佳獨立精神獎,個人獎則有最佳導演獎、最佳戲劇類男╱女演員獎、最佳音樂劇類男╱女演員獎、最佳編劇獎、最佳劇場設計獎,並設置特別貢獻獎。其中,特別貢獻獎除由看戲觀察團提名,也開放社會大眾推薦,突顯臺北戲劇獎反映社會價值的意圖。因此,本刊在看戲觀察團們走入劇場、觀賞報名作品的同時,訪問臺北戲劇獎的催生者、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長蔡詩萍,談談這個戲劇界睽違已久的戲劇獎是如何誕生的。
-
焦點專題 Focus
時機成熟了,「臺北戲劇獎」先衝再說!(下)
A:(續前)當然我們是第一次舉辦,所以在獎項上還是有必須解釋的是,我們還不確定這個模式可以運作到怎樣的程度,否則按理講,不管是音樂劇還是一般戲劇都應該有主角、配角的差別。可是第一次若太過複雜,我擔心我們的能量會承受不住,所以決定先把獎項壓縮。其實光目前11個獎項,頒獎典禮若再加上表演,就已經需要兩小時以上。 現在要是不做,其實就會一直拖著,愈盤算愈複雜,光是在討論階段,名稱就可以爭論很久,要不要灌個「當代」,要用「劇場」好、還是「戲劇」好。其實就先走了吧!走了之後,我們才可以繼續調整裡面可能碰到的問題。 我在當金鐘獎評審時,學到一個經驗,遇到沒辦法界定的作品,就會把資格放寬,讓作品可以先報名進來討論,讓作品進來挑戰我們的邊界,所以臺北戲劇獎也是如此,資格不要一開始就過分嚴格界定,比如說,我們有明確規定傳統戲劇、兒童劇不放進來,但若有跨界作品是穿梭古今的,兼具傳統戲劇與現代戲劇形式的,我們也是OK。我認為,評審團的數量若是夠大,就不容易被兩、三個人的聲音主導,可以有更多討論、妥協與溝通。 其他像是設計類的獎項,也是我們一開始就想要頒發獎項給劇場的幕後工作者。不過,以目前的獎項規劃顯然是不夠的,可是我們有考慮過,如果分得太細,很可能會出現某個獎項報名的人數較少,造成評審的困難,所以第一屆就先用比較廣義的「設計」來報名,再看裡面個別項目的報名狀況,明年能夠有所調整,也可能會把設計獎再分出幾個類型。 我們也跟很多劇團溝通,如果一直要等到「最」完善的獎項出來,可能還要討論很久。獎項必然會接受到爭議,所以我們就先用這個方式嘗試,辦完第一屆之後做檢討報告,第二年再重新調整。 Q:在臺北戲劇獎設立之後,臺北市文化局是否有其他策略來推動相關藝文政策?或是希望臺北戲劇獎帶動怎樣的藝文動能? A:我們當然希望臺北戲劇獎能夠帶動產業化,還有明星化。 再往下推的話,我們一開始就說服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來承接頒獎典禮。因此我還特地找了曾經舉辦過金曲
-
VR沉浸互動展演《巴黎舞會》推出長演型定目劇
榮獲威尼斯影展最佳 VR 體驗的沉浸式作品《巴黎舞會》(Le Bal de Paris de Blanca Li),今(2023)年初登上2023台灣國際藝術節成為一票難求的熱門節目,年底即隆重推出升級版本,獲得文化內容策進院的支持,首次推出長演型VR沉浸定目劇。此展演作融合實境互動、多人共舞,以及5G和VR尖端科技,打造新型態VR實境互動體驗。
-
特別企畫 Feature N│NPAC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扎根深化,讓藝術可以永續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下簡稱衛武營),2018年成立於高雄市鳳山區,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最晚落成的場館。主體建築由荷蘭建築師法蘭馨.侯班(Francine Houben)設計,擁有4座室內表演廳院,加上戶外劇場、公共空間等腹地,是目前台灣規模最大的文化設施。其廣闊的場館設施與占地、交通規劃與地理位置、營建過程延伸出來的考量等,都讓衛武營在面臨永續指標檢視時,必須在解決問題、面對藝文生態與地方環境、場館經營理念的權衡下,創造出新的想像屬於衛武營的方法。 從過去到未來的硬、軟體強化 衛武營由於是大型單一屋頂綜合劇院,再加上營建過程的規畫,首先必須面對的是空調與燈光系統的盤點。特別是空調的節能,可以說是衛武營目前最積極進行的。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表示,衛武營是國表藝三館中唯一設有「空調顧問」的場館,透過定期開會討論來調整系統。 整體來說,硬體設備的永續作為可分兩個面向,一是「汰換舊有設備」,另一則是「減低資源消耗」。汰換者包含舊有的投影設備、廳院與公共空間的燈具,陸續採用省電雷射投影機、LED燈具等節能設備。同時,也降低衛武營對內與對外的資源消耗,像是文宣使用環保用紙,並逐年朝無紙化目標前進;後續規劃會員卡全面無卡化;場館食堂停用免洗餐具、塑膠杯與塑膠袋;資訊展示架採用可重複使用設備材質等。這部分其實不只屬硬體的角度,也逐漸內化到營運思維,建置到軟體的運行模式與系統。並且,也評估於戶外燈箱裝設太陽能板、電梯儲能系統等,往能源再生與回收邁進。 進一步地,衛武營現階段致力於溫室氣體盤查,依ISO14064規範進行場館相關排放盤查,後續希望能取得ISO50001認證,以及美國綠建築(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認證。近期,臺灣證卷交易所甫成立的「臺灣碳權交易所」在高雄揭牌,也與之簽訂「綠色永續文化夥伴」的合作備忘錄,替衛武營的永續規劃更添未來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做大市場,找尋商業未來
攤開今年上半年的劇場演出,光是「音樂劇」就足以讓劇迷趕場趕不完。看似一片歌舞昇平、欣欣向榮的台灣音樂劇,是不是終於迎來商業市場?不管是加演、重製或新作,另一個同樣於商業表現會被拿出來討論的「定目劇」,在過去10年的雷聲大雨點小後,是不是終於有成功範例,可以在音樂劇這個類型裡找到「定」下來的交會點呢?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劇在台灣的矛盾與可能
我們往往對音樂劇投以一種強烈的「商業」想像與訴求。 這種想像與訴求是對比於學院體系出身的藝術創作,讓音樂劇與「賺錢」達成絕佳連結,所以幾個關鍵詞也會慢慢被套入,包含大型與大卡司製作、巡演場次多、售票與行銷能力強等,但也可能因目標觀眾為普羅大眾,題材內容會相對流行、淺顯,加上歌舞的非寫實表現手法,也會被界定為缺乏深度、無法乘載議題,甚至是曲解。這或許遙望自歐美音樂劇,特別是當《貓》、《鐘樓怪人》、《獅子王》等百老匯音樂劇來台演出,就算總被「黑特」場地不佳、票價過高,還是能吸引到觀眾,讓這些製作一來再來。同時,我們也可以注意到,被界定為「商業劇團」者除製作一般舞台劇,也多半有音樂劇創作,如綠光劇團、果陀劇場、全民大劇團等,可見音樂劇與商業劇場間的密切連結。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篇
定目好戲剽悍繼續 新年新製接力奔騰
德國人對莎翁的愛比起英法「莎粉」可說是不遑多讓,決不是衝著什麼莎翁幾百年生辰忌辰,其實平常就時時在「練」!幾齣去年推出的佳作,如歐斯特麥耶與拉斯.艾丁格合作的《理查三世》、提曼.寇勒的《一報還一報》、《馬克白》、史泰曼的《威尼斯商人》等今年續燒,還有克里根堡將以《暴風雨》向莎翁致意二○一六的德國劇壇,莎翁只有更火紅!
-
即將上場 Preview 當代傳奇劇場再排觀光定目劇
「傳奇風雅2」 老戲新齣熱鬧串場
繼去年在中正紀念堂演藝廳推出定目京劇系列,當代傳奇劇場今年再度展演「傳奇風雅 2」挑戰連演六十六場,除了老戲如《武聖關公》、《包青天》、《王寶釧與薛平貴》等,還有親子京劇《新.鬧龍宮》與融入現代流行元素的《兄妹串戲2》。
-
異聲藝談 Tribune
「投資」文化的新思維
由於公部門經費有限,所以政府施政應擇要為之,而非全面包山包海,應從高槓桿效應的項目著手,並且從「建設觀點」轉為「投資觀點」,減少「你有我也有,輸人不輸陣」的自我膨脹優越感,去除典範引用錯誤浪費有限資源的弊病。
-
焦點專題 Focus 讓國際觀光客來台灣「藝術朝聖」
打造「文化觀光定目劇」 是美意還是扼殺?
去年文建會依據「補助民間推動文化觀光定目劇作業要點」挹注總額兩千萬給全民大劇團、拾藝整合行銷、十鼓擊樂團和舞鈴劇場,以打造文化觀光為導向的定目劇碼,但一季演出下來,僅有十鼓立於不敗,其他三團均票房慘澹。這讓人思索,台灣的定目劇發展,到底需要怎樣的方向?政府扶植的美意,在配套不足的狀況下,是否反而成了扼殺團隊生機的利刃?
-
焦點專題 Focus 他山之石觀察—歐美篇
歷史傳統歧異 國家支持、商業走向各自風華
依循著各國政經歷史文化的發展,歐美各國的「定目劇」也有不同的定義與經營路線。在歐陸德法兩國,公立劇院歷史悠久,各省藝術中心更有獨特發展特色,其定目劇多為該劇院精采劇碼重演,甚至重製新詮。美國則是商業劇場掛帥,只要票房長紅,定目劇可以一演多年。英國則介於上述兩者之間。
-
焦點專題 Focus 他山之石觀察—中韓篇
國力推助韓流強力催送 中國崛起市場引人垂涎
這幾年來,新崛起的東亞國家積極整合各方文化勢力、串聯藝文活動與娛樂產業,也為這些現代化亞洲國家帶來全新的劇場面貌。其中早早打起文創大旗的韓國,與經濟蓬勃興起的中國,在定目劇演出方面都有引人注目的發展。
-
北京
北京城南吹東風 天橋天壇打造傳統新藝象
由於城區的重劃,北京南城財力人力資源都獲得了大幅的提升,再迎上年底國家文化大發展的宣誓,北京市全力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全力打造文化創意之都的時機。近百年一遇的城南發展啟動,不約而同東城與西城在去年底同時宣布「天壇」與「天橋」兩個演藝區的計畫。
-
藝號人物 People 舞鈴劇場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劉樂群 「扯」上舞台 勇敢追夢
原本是個國小的數學老師,卻因為校長交付的一箱扯鈴,讓他走上了一條意外的藝術之路這就是劉樂群,舞鈴劇場創辦人暨藝術總監。一步步走來,無心插柳柳成蔭,自稱沒有藝術專業背景的他,說自己「是從觀眾席留學回來的」,總是土法煉鋼地解決一切難題。帶著舞鈴劇場走遍世界,讓傳統技藝展現新風貌,勇於做夢的劉樂群,現在還想登上更大的舞台,打造更奇妙的舞台幻境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當文化藝術成為公共議題
回顧二○一一年的表演藝術圈,最令人關注的莫過於文建會耗資兩億一千五百萬元製作的國慶音樂劇《夢想家》,引發各界強烈批評馬政府浪費公帑,、文化藝術淪為政治宣傳工具的爭議。此一事件不僅讓表演藝術和視覺藝術兩個領域,聯手組織「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發起「終結百年煙火,開啟文化元年:藝文界對台灣文化政策的九大要求」連署活動,面對即將到來的選舉,三黨總統候選人也親上火線,史上頭一遭接受文化界提問。以往被視為邊緣的文化議題,如今登上政治舞台,成為公共議題,然而這只是開端,當《夢想家》話題退燒,新任總統如何落實文化政策,讓「文化立國」不只是口號,文化政策的監督仍須持續。 台北小劇場演出重要據點,經營長達二十七年的皇冠小劇場,因違反建築安檢法而結束營運,也是引人關切的新聞焦點。小劇場空間、Live house和替代性展演空間的使用安全性與合法性問題,浮上檯面。公部門如何在公共安全與藝文空間使用之間找到平衡點,提供表演團隊不同樣貌的展演空間,攸關表演藝術的創造力,和城市多元文化的展現。放眼未來,台灣由北到南將陸續完成至少十個劇院,總經費超過四百億,當公部門認定現行的劇場空間不合法時,如何蓋出劇場人合用的劇場,更是所有表演團體所殷殷期盼的。 歷時五年,行經三十萬公里的旅程,累積八十萬名觀眾,「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從宜蘭員山為起,到新北市萬里為迄,完成了全台灣三百一十九個偏遠鄉鎮的藝術圓夢計畫。這個不靠政府補助,完全透過民間募款與企業贊助等庶民力量造就的新文化運動,除了讓藝術深入窮鄉僻壤,帶給孩子更多精彩回憶,亦為去年的表演藝術界帶來正面的能量。 政府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定目劇」、「文創劇場」等名詞頻頻出現,只是真正要落實,場地不足、市場過小等現實因素,團隊還是得自己突破難關。另一方面,在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想像落差下,劇場是否已經從創作導向轉而為市場導向?看著娛樂性強或主打溫情的劇場製作,在今年的票房均開出長紅,一再加演,這是否表示,劇場的嚴肅文化不再了嗎?這是我們在本期的年度回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觀察之二:台式「定目劇」出現了嗎?
定義紛擾難清 「官」的想像與「民」的掙扎
「定目劇」、「文創劇場」一個個看似打造劇場榮景的名詞,去年在台灣頻頻出現,但這些名詞,卻是官方有官方的想像,團隊有團隊的思考,但無非與劇場的產業式發展發展有關。真正要落實,面對的不只是演出場地的缺乏、目標觀眾的設定不清,更有演員能否負荷長程演出、票房能否持續推動的問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皇家光環加持 戲劇傳統堡壘
由「太陽王」路易十四親頒詔書、創立於一六八○年的法蘭西戲劇院,在成為「國王的劇團」之前,其實是由法國「喜劇之王」莫里哀帶領的劇團。經過三百多年的歲月,劇院的名稱更迭、角色變換,也見證了戲劇潮流的起落變化。迄今,擁有超過三千齣經典定目劇的法蘭西戲劇院仍是堅守法國戲劇傳統的堡壘,在傳統中也不忘探尋經典與當代的關係。
-
專欄 Columns
美麗的遠景
有了定目劇院,不但樂團、合唱團有去處,年輕的歌唱家也有了表現的舞台,這將成為我們培養舞台表演和管理人才的搖籃,很多國人的新作品也可以有計畫地在此發表。
-
現象視察
舊瓶.新酒.量產化
從國內近年來「舊戲重演」的現象中所透露出的訊息,其實是一種逐步制度化、商業化的跡象。換言之,目前國內具有「定目型態」的「重製公演」,是在爲其具有「商業性質」的「長期演出」作前導,目的在先行吸收、培養穩定支持的觀衆群,也方便劇團對於長遠經營的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