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宰相刘罗锅》的舞台设计典雅华丽。(红剧场 提供)
焦点 焦点

新花部农谭

京剧《宰相刘罗锅》

《宰相刘罗锅》对当代戏曲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它把虚拟的历史文化场景:宫庭秘辛、才子佳人、风月公案等等,与新文学传统中作家对人性的深切关注和道德精神的准确把握,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升华出一种现代都市型态的民间文化精神。

《宰相刘罗锅》对当代戏曲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它把虚拟的历史文化场景:宫庭秘辛、才子佳人、风月公案等等,与新文学传统中作家对人性的深切关注和道德精神的准确把握,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升华出一种现代都市型态的民间文化精神。

北京京剧院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第一、二本

8月23〜27日

国家戏剧院

昔谓花部者:皮黄、京戏也。农者:布衣耕樵是也,平头百姓也。在世纪之交的临界点上,中国大陆剧坛最为引人注目的不是台前幕后的编导演,而是这位虚拟想像中的「平头百姓」的身影。

回到民间

西元二〇〇〇年初春,当北京京剧院首度以贺岁剧的名义,隆重推出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时,它没有想到,这部耗资三百余万人民币的大制作异乎寻常地受到了京都观众的礼遇和喝采,几乎所有的新闻媒体都对《宰相刘罗锅》盛赞有加,以致众多编辑、记者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吝使用「新世纪第一部原创京剧」、「建国以来第一部原创京剧连台本戏」、「中国第一台贺岁京剧」这样的字眼,来描述、解读《宰》剧的价値和地位。

不管新闻媒体怎样连篇累牍地对《宰》剧在舞台上的盛况予以鼓吹,但真正値得引起我们关注的,则是《宰》剧的策画者在媒体反复强调和标举的「好听、好看、又好玩」的创作策略,这一策略暗示了传统戏曲在当下的美学诉求,已不再以挖掘、展示深刻的人性冲突和哲理智慧来供少数知识分子和精神贵族们思辩或参悟,而是以视听感官的赏心悦目来供广大平民百姓休闲娱乐。换言之,《宰》剧在北京舞台上所获取的鲜花和掌声,实际意义在于传达了如下的消息:即中国传统戏曲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已渐渐开始和《曹操与杨修》、《西施归越》、《司马相如》等作品所建立起来的以拷问人性与历史之间悲剧冲突的创作路线分道扬镳了!尽管《宰》剧的主要编剧和《曹》剧的作者是同一人。

事实上,这一消息并非突如其来。我们依稀记得,在一九九八年末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在一大批良莠参差不齐的获奖剧目中,我们注意到,真正能引起观众莫大兴致的,却是一部根据老舍小说改编的现代戏《骆驼祥子》和另一部充满野史演义色彩的轻喜剧《大脚皇后》。前者所演的是皇城根下一个平头百姓的悲情遭遇;后者讲述的则是朱元璋之妻马皇后当殿审脚、考辩是非的公案。这两部戏虽然一古一今,风马牛不相及,但饶有意味的是,他们的艺术视角却共同呈现出了一种新的美学趋向──民间立场,也就是说,它们和首届京剧艺术节的金奖剧目《曹操与杨修》、《徐九经升官记》等作品所持有的一种追问生命意义的知识分子立场不同。它们所体现的乃是一种对日常生活嘘寒问暖的情感关怀,即以一种世俗情感的观点和民间文化的价値取向,来叙述、诠释人生种种悲欢离合的命运遭际。

根据同名电视连续剧改编而来

如果说《骆驼祥子》和《大脚皇后》的民间意识还只是一种萌芽的话,那么,《宰》剧对民间立场和艺术视角的择取,则是自觉而有意为之了。刘罗锅的故事本来就以演义小说《刘公案》、相声《君臣斗智》的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此基础上创作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更是名闻遐迩,京剧《宰相刘罗锅》便是根据这部同名电视连续剧改编而来。头本初试〉讲述的是刘墉进京赴考,恰逢六王府格格「下棋招婿」,于是一时兴起,打出了「天下第一高手」的旗号,不料无意中夺了乾隆所爱。科考之时,和坤作梗,刘墉名落孙山。待真相大白后,刘墉得遂「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之愿时,却又接到了赴任江宁的圣旨及和坤送来的贺礼──一双小鞋。二本〈夜审〉叙述了江苏巡抚贪污官银,修河堤三十里却谎称八百里。乾隆南下巡视河防,时任江宁知府的刘墉却误抓正在「琴心楼」微服私访的乾隆。刘墉进退两难,情急之中以烛光「夜审乾隆」,并将计就计迫乾隆亲自走上河防大堤,明了真相……。

也许,从文字叙述的层面而言,《宰》剧并不能让我们感到有什么可以啧啧称奇之处,但实际上,这部戏在艺术结构和技巧上却严格地保持了民间文学所特有的那种戏剧张力和传奇色彩。它讲究的是情节的丝丝入扣,笑料的层出不穷,譬如:其貌不扬的刘罗锅如何赢得妙龄格格的芳心?又如何抗旨违命而死里逃生?皇上怎么会下大狱?刘罗锅怎么能审天子而又逃脱干系?……一系列悬念、关目扑朔迷离,却又合乎起、承、转、合的叙事结构,既明白易懂,滴水不漏,而又波澜起伏,出人意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整个故事充满了对人情世俗和日常生活的津津玩味。《宰》剧之所以选择海派的连台本戏作为自己的演剧形式,其秘密也就在这里。

尽管京剧连台本戏的样式和民间立场的视角,并不始于《宰》剧,但是《宰》剧对当代戏曲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它把虚拟的历史文化场景:宫庭秘辛、才子佳人、风月公案等等,与新文学传统中作家对人性的深切关注和道德精神的准确把握,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升华出一种现代都市型态的民间文化精神。因此,《宰》剧在精神内涵和审美情趣上,也就使充满声色诱惑的海派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之流,和以民间家族故事来「教化载道」的平庸之作《风雨同仁堂》等剧目,难以望其项背。

这样,以「好听、好看、又好玩」为创作理念和审美趣味的《宰相刘罗锅》,就从内容(故事)和形式(连台本戏)两个方面,指向了民间。

长亭、短亭和四平调

当《宰》剧打开大幕的时候,最为引人注目的无疑是舞台上的三组可以自由拆解、组合的画廊。作为中国剧坛最为成功的舞美设计师,黄海威曾经为上昆的五十五折《牡丹亭》、江苏京剧院的《骆驼祥子》以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舞台剧《商鞅》提供过杰出的舞美创意和设计。这一次,他在《宰》剧中以故宫三大殿为基调,设计了三个雕梁画栋的长、短亭子,散落在舞台的边角。通过这三个长短亭子的不同组合来自由变换成不同的景致,或是宫庭,或是棋院,或是京城,或是江南……此刻,在戏曲舞台上消失多年的「捡场」,则又重新出现在舞台上,他们不时地把皇上的椅子搬上搬下,一会儿又为刘墉拿来御赐的结婚礼物,同时,又把三组长亭短亭推来拉去,以便营造出相应的戏剧场景,整个舞台设计典雅华丽,而不失空灵自由,对古典戏曲艺术的假定性和写意原则运用,显示出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一种尊重和深切理解。

和舞美设计相映成趣的,是京剧音乐名家朱绍玉的唱腔和音乐设计,《宰》剧的主题曲采用的是传统的「四平调」旋律,并融入了细微的「北京叫卖」、「北京曲剧」、「山东吕剧」及地方小调等旋律。而以京胡、三弦等乐器为主的乐队伴奏,没有夹杂丝毫的电子乐声,使观众听到了较为纯粹的京腔京韵。

可疑的导演阐述

尽管《宰》剧在北京舞台获得不俗的票房业绩,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予以其过高的评价。所谓「好听、好看、又好玩」的说法,既是一种美丽的艺术诉求,同时,也将它作为一种商业化的行销策略暴露无遗,我们在新闻媒体连篇连牍的宣传报导中,也依然可以发现那种商业炒作的蛛丝马迹,诸如:「刘罗锅拜会刘罗锅」、「三巨头会诊《宰相刘罗锅》」、「刘罗锅全线上网」……等等,无不体现出成熟而高超的广告行销技巧。事实上也无庸讳言,《宰》剧的定位、诉求、策画、制作和行销,本身就表明了它是一部包装得极为精致的商业剧。但是,令我们更为疑惑的,倒是身为《宰相刘罗锅》导演之一的著名话剧导演林兆华对《宰相刘罗锅》所作的一些阐述,譬如:为何请上海的麒派演员陈少云饰演刘罗锅,林导演以为麒派的唱腔和道白比较细腻;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问题,林导演则以为「中国戏曲是国宝,什么布莱希特,什么荒诞派,什么观众直接交流,什么主观客观、写实写意,我们中国戏曲里面什么都有」,至于《宰》剧中的刘罗锅的造型,为什么没有作罗锅状,林导演解释说:「躬著身子演员唱不出来,面目太难看。」如果媒体没有报导错的话,那么上述的说法表明林兆华在《宰》剧中的作为是可疑的。首先,他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的特征的认知是含混不清的,将中西戏剧观念和元素彻底熬成了一锅无所不包的稀粥;其次,对于麒派演唱艺术的理解有违常识;最终,对形体亮相的看法是错误的。形体造型(肢体语言)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塑造人物的基本原则和手段,不存在难看不难看的问题,而只有一个如何造型的问题。譬如京剧《打瓜园》中的陶洪,其罗锅造型非但没有使人物逊色,反而更显出肢体造型语言的丰富和戏曲身段技艺的优美。这一状况表明,《宰相刘罗锅》在以后几本的创排中,还需有一番新的整合。

不过,以目前的状况来评说《宰相刘罗锅》的成败得失,恐怕为时尙早,虽然导演之一的田沁鑫曾经成功执导过红极一时的舞台剧《生死场》,虽然石玉昆曾经执导过京剧艺术节金奖剧目《骆驼祥子》,虽然编剧陈健秋、陈亚先俱为中国大陆剧坛的顶尖高手,但是,只有当完整的六本《宰相刘罗锅》在三年内推出后,我们才有可能对其有一个比较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为此,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特约撰述|孙瑞青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