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口白和唱词的翻译以供对照,曲目、剧情等也有考证与介绍,这些熟悉的声音,绝对是温习回忆及情感的一大享受。
前年在上海购得京剧宗师谭鑫培传世的七张半真版唱片重新翻刻的录音带,回台之后,反复聆听著这卷一九〇七年及一九一二年灌录的九出戏唱段,在谭鑫培悠扬宛转、刚柔并济、注重情韵的演唱艺术中,领略了他〈西皮〉、〈二黄〉、〈反二黄〉唱腔的风格特色,也终于知道他的《秦琼卖马》:「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两泪如麻。……」唱段,为什么当年能够风靡京津泸汉,也了解为什么一时会有「无腔不学谭」之说了。
现代科技让这段当时的「金石之声」能够再现,对于像笔者这样一个百年之后已无缘听闻的京剧爱好者而言,是多么大的幸福与享受。人声,乐声,伴随著当时录音技术所留下的沙沙杂音,极易使人产生相应的画面而坠入历史情境中并与其展开对话,这是一种历史纵深的立体浮现,一种透过声音与特定时空所产生的情感连系。
终究再现金石之声
台湾当时的戏曲声音呢?随即想到的是,台湾当时有灌录戏曲唱片吗?如果有的话又灌录了哪些?是哪些名伶演唱?经过了几十年是不是有保存下来?它们现在流落何方?我们是否还有机会听到?
心中存在的这一堆疑问,最近随著一批由日治时期台湾戏曲老唱片所翻录的CD有声书──《听到台湾历史的声音》出版而获得了初步的解答,这与聆听「谭鑫培老板」的录音带有著相同的惊讶与兴奋,但更多的是那份与历史连结交流的感动。它虽然姗姗来迟,但终究是来了。
这套有声书是在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的经费支持下所完成的,内容相当丰富,涵盖了日治时期台湾所有的「流行乐」──戏曲音乐,包括歌仔戏、京戏、小曲、北管、南管、客家戏曲、文化剧等,及劝世歌、笑科剧和皇民化剧,总计十张CD,并有附册一本,内含剧种、乐种的历史背景介绍九篇专文和曲目内容解说、唱词翻译等文。
出土原音四大特色
站在文化资产保存的角度来看,这些戏曲老唱片能够「出土」原音重现,继续流传,让现代人还有机会听到七、八十年前先人的演唱艺术精华,本身就已经极具意义了。另外,笔者还认为这套有声书具备了学术性、欣赏性、稀有性和全面性等四个特性。
对治台湾戏曲史者而言,这批第一手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补足了过去史料的局限和缺漏,并有助于我们验证过去论点的正确与否、厘清过去历史的发展脉络和体会过去艺术的美学风格等,提供了丰富、重要的学术研究素材。而且,不单在戏曲方面,此对研究台语、客语、文学、历史、音乐、社会、文化等面向亦将有所助益与补充。另,附册的九篇专文,写作体例虽欠统一,但诸位作者在前辈时贤的学术基础上征引新近资料并得出创见,可以当作是日治时期台湾剧种发展史的合集,对于日治时期台湾戏曲史有兴趣者,是不错的入门导读选择。
跨越时代聆听历史
其次,虽然这套有声书的学术性色彩较浓,还好这并未因此过于减损它的欣赏性。大部分的演唱内容,不论是台语、客语,或正音、南音,附册皆附有口白和唱词的翻译供听者对照。另外,曲目、剧情、演唱者(团体)的考证介绍,亦对听者理解历史背景及感受文化氛围提供便利的路径。当然,对于走过那段历史的戏曲爱好者而言,这些熟悉的声音,绝对是温习回忆及情感的一大享受。
第三,相较于目前台湾的戏曲有声出版品以现代录音及单一剧种、乐种为主,这套有声书是首次以日治时期的戏曲老唱片为发行对象,有其稀有性与特殊性。许多过去仅出现在相关论著中及艺人回忆里大名鼎鼎的戏界前辈,如歌仔戏的温红涂、汪思明、永吉、乱弹戏的蜘蛛旦、京戏的早梅粉、清华桂、采茶戏的梁阿才、阿玉旦等,如今我们都已经可以聆听、感受他们的嗓音特色与演唱风格了。另外,就记忆所及,文化剧、小曲、笑科剧和皇民化剧还是首次收录,实属难得。
最后,这套有声书的内容涵盖了日治时期台湾戏曲发展中,除了四平戏、七子戏、高甲戏之外所有流行的剧种和乐种,可以说是相当地全面,兼具宏观与微观的完整,我们借此窥探日治时期这个断代台湾戏曲发展进程的立体全貌已非难事。欣见《听到台湾历史的声音》有声书的问世,期待这只是一个好的开始;毕竟,持续为之,才能成就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