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赖淑雅所翻译的《被压迫者剧场》,为民众戏剧在华文世界奠下一块珍贵的磐石。(本刊资料室 提供)
表演书房 表演书房

变革或治疗?

《被压迫者剧场》与波瓦的剧场游戏

《被压迫者剧场》讨论的不仅是剧场理论或实际的革命性变革而已,而更是如何复苏观众(也是民众)在剧场或现实人生中的主动性。在系列性的民众戏剧工作坊中,让参与者经由彼此的「对话」,以身体来进行论述,波瓦的理论因而得以延伸到实际的层面上来。

《被压迫者剧场》讨论的不仅是剧场理论或实际的革命性变革而已,而更是如何复苏观众(也是民众)在剧场或现实人生中的主动性。在系列性的民众戏剧工作坊中,让参与者经由彼此的「对话」,以身体来进行论述,波瓦的理论因而得以延伸到实际的层面上来。

从亚里斯多德到布莱希特

时间上而言,从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到布莱希特(Brecht)历经了千年的岁月;然而,从意识的启蒙而言,却仅仅只是翻越一面墙而已。重要的是:这面墙的翻越,改写了戏剧的历史。巴西裔民众剧场工作者奥格斯特.波瓦(Augusto Boal)的《被压迫者剧场》Theatre of the Oppressed一书,以一种很有针对性的观点,探索隔开「移情作用」与「疏离效果」的墙如何被翻越(或说推倒)的历程。但,必须正确对待的情境是:这本书的作者不仅仅想讨论剧场理论或实际的革命性变革而已。他经由解析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进而呈现雅典菁英民主制度的阶级倾向:一个视正义与平等无关的社会体制,而极力与政治撇清关系的哲人亚里斯多德,其实扮演著服膺体制的关键角色。

「怎么会呢?怎么可能呢?悲剧如何做为雅典政治的护身符呢?」

这样的问题恰恰好掀开了本书意欲讨论的本质。理由在于:既然正义无关乎平等,那么,必然存在对平等的欲求。当这欲求扩散时,镇压之外的最佳途径便是压抑……。这便也产生了让观众在「清洗」(catharsis)之际,全然被悲剧情境所震慑的状态。而震慑的目的,明白地说,便是让观众心存警惕地坐在观众席上,对现实保持中庸之道,服从律法的规范。这本书不是为宣传政治剧场而写的,却解析了剧场的意识形态取向。这倾向发生在剧场如何对待观众这码子事上。作者认为:在亚里斯多德经由悲剧的移情作用所衍生的压制体系中,观众全然处于静态的被动位置,丝毫没有发生主动积极性的可能。

「然而,剧场源于祭仪(ritual)。祭仪是人人皆可参与其中,没有观众与演员区别的啊!」作者在书里开宗明义点了题。

于是,剧场如何溯寻回返祭仪的旅程,成为作者论述的重点。

从spectator到spect-actor

为了复苏观众在剧场里的主体位置,布莱希特在「史诗剧场」(epic theatre)中创发的疏离美学,当然是批判「移情作用」的利器。

然而,美学不仅仅只是美学而已;美学与现实世界的对应,才是作者进一步要阐述的。从中世纪的神启剧场(注1)到文艺复兴的布尔乔亚剧场(注2),再往前进展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剧场美学,对作者而言,历史当然是相对进步而行,重点却在于:以不一样的观点描述「命运」如何在剧中人物的身上产生影响力。而布莱希特的辩证美学剧场,却将人的真实性放置在历史的、社会的脉络中来看待。

「是甘迺迪入侵古巴猪猡湾呢?还是政治经济因素造成甘迺迪入侵呢?」作者问。

一个乍看之下是马克斯主义简明唯物观点的问题,揭开了作者的戏剧世界观。

人是流动的。观众是人,也是流动的,是可能在剧场中采取行动的。作者在这本书中最终想表达的:便是经由剧场的机制,观众(spectator)得以在演员(actor)的行动中,转化为「观演者」(spect-actor)。

如何能做到呢?在系列性的民众戏剧工作坊中,让参与者经由彼此的「对话」,以身体来进行论述,波瓦的理论因而得以延伸到实际的层面上来。

从理论到实际

在工作坊中,参与的民众经由雕像的练习表达了日常生活的观照。然而,雕像先是一具具个别的自然身体,却在共同的模塑中形成了意识形态身体。这是观众站上舞台的第一步:塑造形象。

形象先是个别主观的自己,例如以「学习」为主题,个别的人有个别的「学习形象」;进一步,个别的学习相互发生有机的关联时,便形成了共同的「学习形象」。从主观到客观,印证了人在社会中的状态。

再者,如果「学习的形象」演变成「学习中受挫折」的形象时呢?挫折如何转化为理想的形象,便成为论坛的要素。此时,提出挫折经验的主角,模塑了理想情境的学习形象,但,参与形象的角色却又以主观的意愿来模塑自身。这时,理想如何得以被实现,成为主角面对的事实。

在称作「论坛剧场」的技巧中,参与者从个人被压抑的经验出发,将脑袋中的「警察」(即压抑)延伸到社会制度的制约中,即兴表演一场値得争议的情节。观众在「丑客」(Joker)的导引中,上台表达对剧中角色不同的意见,进而在台上取代原本的角色,将自己心中的欲望以行动表达出来。此时,被取代的角色经由观众的介入,发现了「再现」(representation)的可能性。

《被压迫者剧场》讨论的是复苏观众(也是民众)在剧场或现实人生中的主动性,因而,它不仅仅是一本论述的书。因为,论述的重点都在作者日后出版的《二百种戏剧游戏》Games for Actors and Nonactors、《欲望的彩虹》Rainbow of Desire等著作中被转化为实际操作的剧场游戏。

在台湾,当笔者与「差事剧团」的团员在社区中进行波瓦的剧场游戏时,经常从个人的压抑出发,和参与者共同以身体来讨论社会的压抑。剧场因而得以和教育、社区组织工作相遇……。这时,笔者总算比较明白为什么「不是甘迺迪入侵猪猡湾,而是政治、经济因素造成甘迺迪入侵……。」

台湾民众剧场工作者赖淑雅以她求真、顺畅的文笔翻译的这本书,为民众戏剧在华文世界奠下了珍贵的一块磐石。

注:

1.从西方艺术社会发展史的观点出发,中世纪是一个充斥著基督教信仰的世代。在剧场中的演出,主要以表现基督受难的图像,以及神的彼岸世界为主,称之为「神启剧场」。

2.布尔乔亚剧场:随著城市商贸的兴起,人们对宗教的态度有了显著的转变,对上帝的信仰也转而以是否拥有现世的的财富作为衡量的准则。新兴布尔乔亚阶级的兴起,以他们对现世功名的追求形塑著剧场中追求现世价値的文化。

 

文字|钟乔  差事剧团艺术总监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