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舖轨》编剧透过连环说故事的形式,串起一个亚裔家族一百多年来的故事。(台北爱乐文教基金会 提供)
回想与回响 Echo 回想与回响

再多说一个故事,再多走一段路

看第二代剧团的《舖轨》

第二代剧团以百老汇为基础,却走出了一条回异于百老汇夸耀炫弄的动人情愫,这一点,也许是我们发展中文歌舞剧的过程中所应好好学习的。

第二代剧团以百老汇为基础,却走出了一条回异于百老汇夸耀炫弄的动人情愫,这一点,也许是我们发展中文歌舞剧的过程中所应好好学习的。

自从有所谓《猫》、《西贡小姐》、《歌剧魅影》、《悲惨世界》等四大名剧的称呼以来,所谓的百老汇歌舞剧,就几乎已经沦为纽约这个大都会城市用来招徕观光客的一项重要资源。在这种作为观光客旅游过程中用来娱乐的文化消费产品的制作取向之下,百老汇的歌舞剧也越来越朝向「秀」的概念靠拢。所以这些年来,我们看到新创作的歌舞剧如《美女与野兽》、《狮子王》、《阿依达》等作品,除了必备的悦耳歌曲及华丽舞蹈之外,总少不了要穿插制造一些奇观式的舞台效果,以达到满足观众视听之娱的享受。

事实上这种大场面的歌舞剧看多了之后,你能留下的印象也多半只有炫目的感受,难以达到所谓心灵的感动,就像大多数的好莱坞电影一样,娱乐效果也许是达到了,但却不一定深刻。所以这也就是为甚么当我们偶而可以看到像《吉屋出租》Rent、《接触》Contact、《死者》The Dead这样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不刻意取悦观光客观众的歌舞剧作品时,会觉得有一种弥足珍贵的感受了。

来自纽约,由华裔艺术家杨呈伟所创立的第二代剧团在台湾所演出的作品《铺轨》Making Tracks,对我来说,也是诸多观赏音乐剧的经验中,一个相当弥足珍贵的感受。

连环故事的形式

《铺轨》结合了百老汇幕前幕后专业的人才共同合作,在包括音乐、舞蹈及导演技巧和演员表现上的优秀专业成绩,是预期中可以想见的;但是真正令我惊艳的部分是,《铺轨》这个作品完全打破了我们习以为常对歌舞剧在剧情结构上简单以及精神内涵上浅薄的惯性认识,单单就戏剧舖演的内容及结构的复杂来看,就足够支撑作为一出精采舞台作品的条件。

《舖轨》的剧情从一九九四年旧金山一家医院中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开始,透过一个盒子里的照片与书简,串起一个亚裔家族一百多年来的故事,编剧透过如《一千零一夜》的连环说故事形式,将这个家族与时代变迁的故事,一一开展在观众的面前。这样的说故事方式,显然已成为近来戏剧创作者在处理史诗题材时相当惯用的手法;在台湾,我们曾经看过汪其楣先后在《人间孤儿》、《海山传说环》、《记得香港》等作品中,运用这样的说故事技巧凝视台湾、原住民及香港的历史,把一个一个浮沉在时问河中的个人家族史或神话故事,如串珠玉般地连系起整个历史的情感;去年赖声川在国立艺术学院执导的《如梦之梦》,也以类似开启盒中之盒的技巧述说生死轮回的故事;又或者在日剧《百年物语》中,我们也看到了编导透过一个家族中不同时代女性的爱情故事,从个人情感对应出时代的变迁。这种说故事的形式,考验的是一个一个如珠玉般故事本身的光泽是否动人,以及连缀起这些珠玉的那条线的材质是否经得起再三咀嚼的韧度。

《铺轨》这个作品拥有相当闪耀的珠玉故事:一八九五年内华达山区,努力工作想要接妻子到美国团圆,却在争取铺轨工人权益抗争中牺牲的年轻中国移民;一八八五年旧金山天使岛里,被美国移民法律刁难受困拘留所,却爱上了女翻译的年轻移民;一九一八年从日本到美国,凭著一张照片决定了自己终生大事的日本照片新娘;一九四一年旧金山紫禁城夜总会里,一心想登上舞台却不为父亲允许却与夜总会里的日本男舞者相恋的中国女孩;一九四二年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日裔身分被关进集中营里,面临身分认同错乱的一家人;这些看似无关的移民血泪史,都在下半场一九九四年透过徬徨少年追寻先人脚踪的过程中,一一串了起来,最后在新一代亚裔青年创立网路公司的情节中,点出了所谓《铺轨》的真义。

亚裔美人与美国社会文化之间铺轨的辛酸当然是故事重要的讯息之一,但是透过对先人足迹的追寻,并且在先人亡灵的凝视之下找到延续生命的精神,才是这条串起珠玉的故事线索让人可以咀嚼再三的关键。

《舖轨》演出的启示

台湾剧场界长期停留在手工业阶段,在缺乏专业的剧场幕前幕后从业人员及市场太小的双重不利条件下,对发展具有工业化精神的歌舞剧演出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第二代剧团结合纽约百老汇专业的剧场幕前幕后人员所制作《舖轨》的演出,向台湾观众展现一个专业制作应有的水准。也许我们不应该以第二代剧团拥有百老汇为基础的表现,与国内歌舞剧还在学步阶段的基础相提并论,但是撇开台前幕后的技术表现不说,《舖轨》的整体演出又给了我们甚么样的启示呢?

第二代剧团以百老汇为基础,却走出了一条回异于百老汇夸耀炫弄的动人情愫,这一点,也许是我们发展中文歌舞剧的过程中所应好好学习的。中文与歌舞剧之间铺轨的过程也许是漫长而又艰辛的,但是套一句《铺轨》剧中的歌词来说,让我们「再多说一个故事,再多走一段路」,也许,答案就会出现。

 

文字|施立  剧场工作者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