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美国作曲家,我写的是西方音乐。这不是一首波斯音乐,但是我记得七岁时在伊朗的剪影,还有我祖母的歌谣,这些回忆在多年后我自己找到了路,而回到我的脑海中。」丹尼尔普试图解析他作品中东方与西方的交会。
「我从八十六街的住处一路走到费雪厅(Avery Fisher Hall)的纽约爱乐办公室(位于六十五街),我告诉爱乐的艺术行政,我将为马友友的丝路计划(注)写一首大提琴协奏曲,由马友友演奏。我希望纽约爱乐可以委托我创作这首曲子,我相信爱乐也会这么做。」李察.丹尼尔普(Richard Danielpour,1956〜)在演出前的谈话中聊到这首由纽约爱乐、柯隆的新音乐合奏团(Ensemble für neue Musik),以及法国国立里昂管弦乐团(Orchestre National de Lyon)共同委托创作的第二首大提琴协奏曲的源起。这样由作曲家主动接洽一个乐团且自信会如愿的原因,由二〇〇一年三月十四日起在费雪厅的四场世界首演的票券全数售罄,已显现部分的答案。丹尼尔普的管弦音乐所具有的丰富音响,多层次而戏剧性的节奏感,也成为他第二首大提琴协奏曲的主要特质。
与马友友同属新力唱片(Sony Classical)艺术家的丹尼尔普,曾在一九九四年为马友友写作了第一首大提琴协奏曲。这两首乐曲都有由传说引发灵感的内涵,也都以四个乐章的架构组成,乐章之间一气呵成地没有间断,并且都安排了在后台演奏的乐器。在第一首中,被安排在后台演出的是四只大提琴,第二首则是长笛、双簧管、弦乐四重奏、santur(类似扬琴)以及在听众右方包厢中与乐团相望、经过扩音的kamancheh(类似胡琴,由凯罕.卡洛Kayhan Kalhor演奏)。丹尼尔普擅于用打击乐器与乐团其他部分搭配,所构成的急迫逼切,以及由大提琴流畅带出的叙事性,尤其是探索马友友在高音域表现的特长,都在这两首协奏曲中展现。
穿越山谷的波斯传奇
无论丹尼尔普在最初曾考虑是否再写另一首类似的大提琴协奏曲,假如他替同一位大提琴家再写一首,这很难不让人感到会是类似的作品,而丝路计划的存在却是丹尼尔普思考的重要关键。当他听到马友友的丝路计划时,这个以委托创作为要素之一的跨文化领域制作与丹尼尔普本身的祖承渊源立刻有了共鸣。丹尼尔普一向以作品中多样的文化内涵著称;身为一个伊朗家庭第一个于美国出生的孩子,丹尼尔普将他幼时在伊朗近一年的生活经验,以及波斯文化的薰陶,引入他的音乐创作中。他将第二首大提琴协奏曲命名为《穿越古代的山谷》,隐射丝路所经之处,而这整部音乐的灵魂,则是一对父子直到沙场上才得以相认的波斯传奇;曲中的四个乐章一气呵成,呼应的是波斯诗作整体篇幅中绵长不绝的气韵,更明显的例子是他运用的波斯乐器:kamancheh、santur,以及手拍鼓dombak。
「我是一个美国作曲家,我写的是西方音乐。这不是一首波斯音乐,但是我记得七岁时在伊朗的剪影,还有我祖母的歌谣,这些回忆在多年后我自己找到了路,而回到我的脑海中。」丹尼尔普试图解析他作品中东方与西方的交会。乐曲中有四段音乐,形成曲子架构的四个大支柱,据丹尼尔普解释,这四段属于「梦境」,在听众耳里,这四个片段的抒情性以及缅怀往事的恬静,明显地与曲子其他部分形成对比。夹在这四个支柱间的部分是「现实」,让人听到了战争、奔走甚至恐惧。曲子情緖变化的快速却是无法预料的,史诗性的浩大与小品的细致,激动与宁静,强与软,新与旧,对比的片段彼此追逐著,二十八分钟的音乐大致可称为浪漫的作品。虽然对于寻求丹尼尔普另一种声音的听众来说,恐怕无法满载而归,但是当大提琴与在观众包厢的kamancheh呼应时,所激起片段的感动,以及丹尼尔普对管弦乐法精采熟练的运用,让人有丰富的听觉经验。
马友友大提琴演出中的专注与流畅,在音色控制上的精准,维持了他的一贯风格。然而他拉琴时所散发的气质与舞台动作,有时可能文溢于情。例如他一度在起身翻谱时,因为定音鼓突然的急奏,而非常戏剧化地将身子凝在空中,翻过谱子,然后慢慢坐下。可能有人坚持在音乐会中最重要的是音乐而不是演出者或夸张或木讷的肢体动作,然而这里说的是肢体动作或表情多到让听众开始感觉到影响听音乐会的整体经验。Shirley Fleming有一篇乐评甚至说,马友友在这场演出的舞台动作之多,已经让人感到不舒服和使人分心。
在西方寻找古丝路遗迹
三月十六日的这场节目由库特.马索(Kurt Masur)带领纽约爱乐演出这首大提琴协奏曲,以及下半场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天方夜谭》。《天方夜谭》的管弦乐中冗长而类似的片段,在马索的手中显得层次分明,气势辉煌。其中由纽约爱乐首席小提琴家Glenn Dicterow所担任的独奏,音色透明亮丽,给此曲一场出色的呈现机会。
这场音乐会的第一首曲子Blue as the Turquoise Night of Neyshabur,是由作曲家,同时也是kamancheh演奏者的凯罕.卡洛,为kamancheh、大提琴(马友友担任)、三种波斯乐器以及西方弦乐六重奏而作的乐曲,这首乐曲是根据波斯传统音乐中的调式Chahargah,营造出古波斯的意象;这首乐曲试图由东西方的两种音乐风格,交织成一幅东西方文化在古丝路交会并且相互影响的景象。曲中东西方乐器有著明显的不同,必须经过扩音设备才可能达到音量的平衡。渐强是整首曲子简单结构的大走向,仿佛是在一个古波斯城市Neyshabur眼见一队商旅,自远方的丝路迫近,而产生了听觉与视觉的经验。整首曲子的效果应该可以由缩短长度而增进一些紧凑感,不过,当场的听众然十分热烈地给予回应。
这首曲子也是马友友的「丝路计划」所委托创作的曲子之一。
注:
丝路计划由一九九八年六月由马友友发起以来,已经成为一个不仅有全球等地音乐节的艺术表演,在不同国家的委托创作,更包含研习、电影、舞蹈、出版及唱片等项目。丝路计划重头戏将于二〇〇一年秋天在中亚的The Aga Khan Music Initiative in Central Asia展开,和二〇〇二年夏天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思索尼恩民俗艺术节Smithsonian Folklife Festival。
关于这个跨界计划的细节可于http://press.si1kroadproject.org/news_rel.html获得。
文字|魏兆美 音乐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