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大音乐厅中,以演奏会用的大钢琴所弹出的声音与音效,虽然音量与力度都强烈许多,然而,原本亲密「贴近」的感受和气氛,可能失色许多。
台北的爱乐者很幸运,能在国家音乐厅现场聆听陈必先弹奏巴赫精心创作的《哥德堡变奏曲》。其实早在十六年前,陈必先已在国父纪念馆演奏过整组的《哥德堡变奏曲》,然而随著时空与台湾环境的改变使得此音乐会的精神性意义更加难得而强烈。
这首由巴赫浑身解数,经过严密计划与高度「超技」作曲技巧所创作的不朽巨作,全长达八十分钟,不仅演奏者必须拥有精密而专一的思绪与集中力,还有「强壮」的体力,连听众都得屛息专注地聆听。
为失眠的「大爷」而作
此曲之标题「哥德堡」的主人翁哥德堡(Johann Theophilus Golderg),是位天才型的大键琴演奏家,早在十岁时就被带到德勒斯登的俄国大使凯瑟琳伯爵处发掘其天分,尔后送至巴赫门下训练。由于,当夜晚凯瑟琳伯爵不能入眠时,哥德堡得负责在寝室旁的房间里弹奏大键琴音乐给「大爷」听,当伯爵「尽力」进入梦鄕时,哥德堡可得在旁卖力地弹奏,而选择适当的音乐绝非易事,因此哥德堡便请求巴赫为此「用途」写作一些柔和而具有生动性格的乐曲。巴赫因此完成了这首有著三十首段变奏的乐曲,而曲名的来源则出自巴赫传记学家福尔克(Forkel)之撰述。
在当时,巴赫算是德语系国家中,最富盛名也是最优秀的键盘乐器艺术家。然而,从一七三一年开始,他还自己「出资」,出版了 一系列的《键盘乐器练习》Clavier-Ubü ng,为的是能有系统地展现出自己所创作各种具代表性的键盘乐器的曲式,而《哥德堡变奏曲》便是在一七四二年出版的《键盘乐器练习》中的第四部分的作品。
不可思议的低音变奏
这首破天荒庞大、伟大、重要、非凡的变奏曲共有三十段变奏,主题是一首非常柔和的萨拉邦德舞曲的旋律,这首萨拉邦德舞曲曾在《安娜.玛德连娜小曲集》中出版(可能非巴赫的原作),而作曲家依此低音与和声塑造出庞大的「帕萨卡利亚舞曲」的形式。
此变奏曲中最特别的便是运用卡农的曲式,以对位的写作,也就是说每个声部在一定的间隔之后,紧随著前面的声部而不重复前一声部的每个音,或是音程的顺序。巴赫在全部的三十个变奏中,以三首为一组,每一组的第三个都是一个卡农,而这个「卡农变奏」是将两部卡农放置在一直出现的数字低音主题上。这些「卡农变奏」的「应答声部」与「前导声部」原本有著同样的音程,然而每次卡农出现,就会提高一度音,也就是说两个声部从同度音程,一直上升而成为九度音程的卡农。
巴赫以各种灵巧、技艺,巧妙融合了各种宝贵作曲绝技,展现出最不可思议的作曲巧思。不只卡农写作如特技表演,除此之外,许多巴洛克当时的各种典型曲式与「舞步」,也都现身其中,例如第三变奏的〈田园〉"Pastorale"、第七变奏〈一种愉快、爽朗的义大利萨塔雷洛舞曲〉"Saltarello"、第十变奏〈法国序曲〉、十八变奏〈进行曲似的〉"Alla Marcia"、十九变奏〈似船歌的〉"Quasi Barcarolle"与二十四变奏〈吉格舞曲〉"Gigue",而且最后的一个变奏,甚至是玩笑似的儿歌〈大杂烩〉"Quodlibet"。如万花筒般的个性与复杂多声部弹奏技巧,除非拥有深刻音乐内涵与精神意念的演奏家是无法胜任的。陈必先的弹奏让人信服而感动,而主办单位能在虚浮社会的需求中安排如此精神性的曲目,犹如甘泉注入心灵。当然,此曲的催眠效果与作用不得而知。
不过,凯萨琳伯爵对此曲赞赏不绝并赐给巴赫放著一百枚金币的金杯,甚至称是「我的」变奏曲。在这首变奏曲中所展现的作曲价値与艺术境界早在三百年就受到认同而且受到所有音乐家的敬重。
然而,在巴洛克时期原本为「双键盘的大键琴」而写作的《哥德堡变奏曲》,在三百年后的今天,在巨大的音乐厅中,以演奏会用的大钢琴所弹出的声音与音效,虽然音量与力度都强烈许多,然而,原本亲密「贴近」的感受和气氛,也可能失色许多。也因为必须「挤」在钢琴的一个键盘上演奏,因此许多变奏曲因而更难弹了。
无论如何,能在现场听到如此伟大不朽的巨作,重新走进巴赫的心灵深处,演奏家以生命中无数岁月与心血累积而精心铺陈的途径,是功不可没的。
文字|叶绿娜 钢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