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蓝与夏汉的第一次合作,颇差强人意;而以北艺大学生为班底临时组成的台北节庆管弦乐团,也无法吃下如此重的曲目。(黑中亮 摄)
音乐 评论/音乐

遇上《梁祝》,琴魔也低头

夏汉与水蓝的协奏曲之夜

〈抗婚〉有很多戏曲式的散板哭腔,而夏汉勉强演奏成布鲁赫式的连续和弦,快速上行音阶和碎弓快板音准乱成一塌糊涂。对擅长西方语法的水蓝来说,这段充满戏曲风的嚣板音乐处理得是太俄罗斯了一点。

〈抗婚〉有很多戏曲式的散板哭腔,而夏汉勉强演奏成布鲁赫式的连续和弦,快速上行音阶和碎弓快板音准乱成一塌糊涂。对擅长西方语法的水蓝来说,这段充满戏曲风的嚣板音乐处理得是太俄罗斯了一点。

夏汉与水蓝的协奏曲之夜

6月25日

台北国家音乐厅

《韩非子》里有则故事,说韩国有个卖兵器的,声称他卖的矛无坚不摧,卖的盾无物可坏,于是有人便诘难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何?」期待夏汉的《梁祝》便有这种「矛盾」的心态。夏汉被称为当今新生代小提琴家中的「琴魔」,理论上天下没有曲子难得倒他。而细腻的《梁祝》,又是一部被认为外国人不可能征服的作品。当「琴魔」遇上《梁祝》,究竟是鹿死谁手呢?这可是比世足赛冠军更难卜的趣题。

担任指挥的新加坡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水蓝,曾在记者会中把《梁祝》与莫札特作品并比,认为演奏它有「简单中的困难」。没错,《梁祝》只是一群大学生的集体创作,其小提琴技巧只达维瓦第《四季》的难度,连学音乐的高中生都可以拉得出来。然而要把这部作品从头到尾乐句演奏得恰到好处,则绝非易事,在台湾演出的《梁祝》,十之八、九都是滑铁卢之作,包括林昭亮也在本曲栽跟头。不仅敏感的五声音阶音准不容些微差池,恰当的呼吸起伏亦似「如履薄冰」;轻一分不够味,重一分太沈。全曲九拐十八弯,满布地雷,有赖小提琴家的蜻蜓点水。

原来夏汉的滑铁卢在中国

于是,来自纽约的琴魔终于上阵了。为了一窥究竟,高昂的票价,仍然几乎卖个满座。一开始的〈相会〉,惯常快速出场的水蓝却压低速度,描绘一派江南山水,气氛还不错。夏汉的祝英台主题也处理得相当谨愼,可能曾对这个知名主题花相当工夫琢磨。瞧他如何以中国书法落笔的手法,点强第一个B音,然后高音D跃上G音的些取延长,在在符合中国民族唱腔的惯用语法。第二句下行乐句,含蓄地降低弓压,忠实的换弦和指法,带来正确的音色变化。滑音虽不完全道地,倒也称得上合宜,给有心质疑的听众一个下马威。

直到降八度的主题重复,与大提琴(梁山伯)的对唱,夏汉的表现仍然亮眼。然而好景不常,到了总奏进入前的颤音,夏汉的音准开始从轨道打滑。总奏结束,进入装饰奏(Cadenza),夏汉的琴音突然变得秋风扫落叶,音符掉一地,令人错愕,而这也是走入下坡的先声。第二段快板〈喜悦之舞〉,夏汉变得手足无措,只能忙著处理拗手的仿古筝音型,更别谈轻重诠释,有时竟一整段乐句降半度音准进行,其慌张可见一斑。造就一段充满追赶跑跳碰、却不带戏剧情节的快板。

慢板的〈别离〉(十八相送)处理得尙可,夏汉重新抓回他的控制力,代表举步踌躇的两个顿音从容而有戏感,水蓝的合奏也呼应得宜。可惜和大提琴的二重奏,大跳音程滑音处理得颇不自然。到了第四段〈抗婚〉则每下愈况,显得招架无力。因为这里有很多戏曲式的散板哭腔,而夏汉勉强演奏成布鲁赫式的连续和弦,快速上行音阶和碎弓快板音准乱成一塌糊涂。对擅长西方语法的水蓝来说,这段充满戏曲风的嚣板音乐处理得是太俄罗斯了一点。

第五段慢板〈楼台会〉给人一点喘息余地,不过大提琴首席的生硬破坏了一些美感,也许恰好反映梁山伯闻变后的呆若木鸡吧。第六段〈投坟〉本该是全曲最具戏剧性、最富张力的一段,然而夏汉的演奏已失去张力,跌跌撞撞,有点涣散。实际上本段又称〈希望与绝望〉,演奏者必需表现出对幸福回忆的憧憬、对现况的不平,有柔弱的悲叹,有殉情的刚强,绝非一条旋律线到底。水蓝的问题还是戏曲特性处理不够。例如贯串全段的板鼓,强弱起伏应该要更忠实对照乐谱,盯紧独奏。而铜管处理也嫌粗糙,高潮段的大锣则显得有点漫不经心。

所幸第七段〈化蝶〉主题重现,让独奏和乐团如回神般,重整旗鼓塑造出如梦似幻的场景。夏汉特别以加弱音器的小提琴,描绘化蝶后的梁祝轻盈翻飞,速度和表情都掌握得不错。水蓝在本段也发挥他的抒情工笔,呼应得相当好,向来难跟的钢琴也还算称职。结尾段总奏采取较快的速度,带给乐曲对比和动感。总结而言,以夏汉「琴魔」应有的高标准来看,这次的《梁祝》无法视为及格。夏汉如果有心在DG灌录本曲,恐怕仍有许多地方待虚心揣摩。另一方面,作为洋人演奏中乐,夏汉在某些抒情段落处理已高过笔者的预期,证明他的敬业和用心,个人表示相当肯定。

夏汉卖弄,水蓝压不住

笔者并不对下半场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抱有特别期待,而夏汉也出乎意料之外的表现欠佳,和上次来台演奏布拉姆斯协奏曲的锐气十足有天壤之别。就基本面而言,音准失准太多,速度控制也不够严谨,太多即兴的弹性速度,给人不够庄重之感。而他的诠释手法,令人失望的只有卖弄「对比」一途,标准注重外表的美式风格。突强之后必接突弱、加速之后必接减速,美学逻辑过於单纯。把贝多芬这首堂皇的作品,演奏得像《流浪者之歌》或《中国花鼓》之类的小品,除了花巧、还是花巧。让笔者想起今年三月贝伊芭.史翠妲独奏、布隆斯泰特指挥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协奏的组合,那种自然涣发的高贵气度,远在夏汉之上。水蓝的管弦乐虽有心塑造独特的美感,可惜「节庆乐团」素质实在力有未逮(除几位老师之外,可能全是台北艺大的学生),尤其角色吃重的铜管,完全无法支撑贝多芬作品应有的力度与韧度。

虽然乐团条件薄弱,水蓝在启幕时的罗西尼《塞维里亚理发师》却让人一窥其生花妙手。罗西尼作品倚重华丽甜美的弦乐及粗枝大叶的管乐,倒颇适合「节庆乐团」发挥。水蓝的特点在本曲表露无遗──富生命力而合宜的节奏感、细腻的乐句对比、精准的乐团驱使力。乐曲开头布置了悬疑气氛,吸引观众注意力,接著音乐次第展开,弦乐甜美如绵,铺陈层次分明。快板透过巧妙的对比,让乐曲饶富动感,潇洒俐落不逊任何国际大师。短短的序曲宛如可口开胃小菜,意外成为音乐会最令人惊艳的部分。水蓝上次来台指挥约翰.史特劳斯,同样地亢奋精采,而指挥李焕之《春节序曲》则略欠传统味。看来轻、快、具有现代感的作品是水蓝拿手的,而传统中国作品则反而未必是其所长。至于其他类型的曲目,则待日后更多观察。

 

文字|杨忠衡 资深乐评人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