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沉重的林奕华留言 (林铄齐 摄)
戏剧 评论/戏剧

好沉重的林奕华留言

表演工作坊、非常林奕华《张爱玲,请留言》

导演林奕华对于张爱玲的理解(appreciation),将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与他所身处的当代(香港)社会与现代成功女性的形象加以连结并置,确有独到之处。但当他试图将张爱玲的人情世故,转化为现代男女的性别/感情/社会教育素材的意图,就不免让入有所保留了。

导演林奕华对于张爱玲的理解(appreciation),将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与他所身处的当代(香港)社会与现代成功女性的形象加以连结并置,确有独到之处。但当他试图将张爱玲的人情世故,转化为现代男女的性别/感情/社会教育素材的意图,就不免让入有所保留了。

表演工作坊、非常林奕华《张爱玲,请留言》

5月25、26日

国家戏剧院

从正在流行的益智猜奖节目「一笔OUT消」开始,从一连串关于张爱玲生平细节的对答开始,「非常林奕华」的导演林奕华在《张爱玲,请留言》中,以张爱玲的作品与生平片段为主,穿插对照以港台两地的流行文化光影、关于张爱玲的联想,并置组合成一个请张爱玲出场发言、却又不断以林奕华的声音抢占舞台中心的演出。在《张》剧的演出中,隔著将近五十年(自张爱玲于一九五五年离开香港转赴美国之后)的时间,林奕华和张爱玲进行了一段并不那么和谐、甚至更接近各说各话的对谈。在这个对谈里,张爱玲借由丁阿小、顾曼祯、沈世钧、范柳原、白流苏这些小说人物,叨叨叙述她对于世理人情和红尘男女的嘲讽、感伤和悲悯;另一方面,林奕华则将张爱玲与当代成功女性并置,试图从不同世代女性在家庭、爱情、婚姻、社会的处境,归纳出有关传统伦理、性别与感情教育的论述,建构一个有效的教育范例。

编导意图沈重,意象经营成功

对喜爱张爱玲作品的观众而言,林奕华的意图似乎是太过沉重,对于小说中的那些红尘男女,在混乱的世道中求一块清静之地,在恼人的情感关系中求一点平和心思,也似乎比个人在性别关系或社会板块中的位置更为重要。大多数的读者如果在情感或性别认同上有所困扰,他们大概不会像剧中那位向张小姐求助的读者,或者对张爱玲发出一连串有关中国女人的问题的林奕华一样,想要写信给小说作者寻求协助。换言之,导演林奕华对隐居的张爱玲提出「请留言」的要求,会不会是太强人所难了,会不会是对张爱玲的一种误会(诠释)?

导演林奕华将小说中的人物(张爱玲生命中的人物),和电视节目「一笔OUT消」中的参赛者并列对比,并且利用参赛者/婚宴宾客的对话与相互指责/猜忌,刻意强调社会与人性的黝暗面向,和人们对于情感/性别的无知与无奈。导演的用意或许在于刺激观众的情绪,进而引发他们对于相关问题的思考,但就演出本身来看,导演个人的意志/意图,在这一方面的展现其实是近乎粗暴的。相对而言,在对于张爱玲的生平与作品的处理方面,导演却又表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抒情诗意,和对于剧场元素的纯熟掌握:如胡兰成一角在舞台上的剪影,如张爱玲受困家中(传统家庭、独居异鄕)的场景,如小说人物/情境的叙述模拟。导演在这一方面的表现,也有一大部分得助于舞台视觉方面的表现。

除了张爱玲的文字外,舞台空间与意象的经营,或许就是整个演出中最为突出的部分。几块(长/正)方形色板/色块的上下移动拆组,将舞台画面作纵横的切割,呼应著我们(包括《张》剧的创作群与观众)所理解的张爱玲的面貌──时隐时现、零碎片段、暧昧模糊;以电影《齐瓦哥医生》的片段影像(电影结局前一次错失的重逢),在几个层次的萤幕/白纱上和舞台上的演员身影重叠,创造出舞台本身物质空间(physical)的深度,和(电影中的与戏剧里的)角色的心理面向,让虚拟的影像与实质的人体,在相互重叠、疏离、对应的不同关系中,相当准确地表现出真实人生与艺术创作的复杂关系。一块看似大而无当的平台,在流动的转换之间,除了指示角色所处的空间之外,更多了遮掩、延伸、断裂、重叠等等在实质与心理上的功能。创作者也非常有效而有趣地运用了影视媒介,让演出不仅限于实体(舞台与演员身体),呈现出本地剧场中难得一见的、确实可以被称之为「多媒体」的演出形式。

只看见演员的身分与导演的论证

与舞台影像的部分相比较,表演的部分虽有一定水准,但就显得不那么出色。丁乃筝在不同角色与情绪之间的转换相当流畅,并且表现出难得一见的自我克制;另一方面,其他演员的表现虽然大致平稳,但并无特别之处。就表演而言,最主要的问题或许在于所谓「角色」的塑造:除了张爱玲之外,演出中最动人的角色其实是只有形象、没有声音的胡兰成。相对而言,其他所谓的角色(参赛者/宴会宾客),除了最表面的身分之外,就只剩下导演加在他们身上的论证,而演员也无法完全跳脱角色的限制,让观众看到朴素的、裸露的、真实的个体。这种在扮演(acting)与存在(existing)之间的矛盾与不安,虽然也呼应了文学虚拟与构造现实之间的拉扯关系,但演员似乎并非是有意识地在这两者之间自在转换,却比较像是无可奈何的尴尬。

导演林奕华对于张爱玲的理解(appreciation),将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与他所身处的当代(香港)社会与现代成功女性的形象加以连结并置,确有独到之处。但当他试图将张爱玲的人情世故,转化为现代男女的性别/感情/社会教育素材的意图,就不免让人有所保留了。小说读者在张爱玲作品中看到的,可能是自我的劣根性,可能是爱情竞逐与婚姻体制的荒谬可笑,可能是对世间男女的悲悯,也可能是对书中花花世界的想像,但从导演林奕华眼中所看到的张爱玲,似乎少了这许多诠释的模糊与可能,这之所以演出中最为感人的部分,仍旧是张爱玲的文字与无声的影像片段,导演个人的论述辩证,多少还是让我们感到些许的不耐与无奈。因此,林奕华个人希望在这个演出中完成的教育意图,或许正是他无法达到目的的真正原因。

导演林奕华给了我们一个动人的演出,可惜的是,我们在《张爱玲,请留言》中还是无法免于受到教育者林奕华的声音的干扰。

如张爱玲无法摆脱生命中的一些恼人的事物(如蚤子)一样,或许这也是林奕华所无法摆脱的?

 

文字|陈正熙 国立台湾戏专专任讲师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