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专栏 Columns

南台湾要建音乐厅,还有呢?

高雄正在转型成工商综合城市,一切文化与艺术施政都该设定为这转型过程中的一环。对高市的艺术文化而言,除获得新硬体外,首要的是获得更多文化艺术的常设性活动经费,大幅增加对人的投资,以带动文艺欣赏人口的成长,吸引更多艺术家定居在南台湾工作,长年地带动并改变风气,使之能够逐步顺利地转型。

高雄正在转型成工商综合城市,一切文化与艺术施政都该设定为这转型过程中的一环。对高市的艺术文化而言,除获得新硬体外,首要的是获得更多文化艺术的常设性活动经费,大幅增加对人的投资,以带动文艺欣赏人口的成长,吸引更多艺术家定居在南台湾工作,长年地带动并改变风气,使之能够逐步顺利地转型。

最近为了刺激台湾的经济成长,政府又开始祭出增加大型公共建设的方案以便提振景气,预备大手笔地投资个几十亿,在南台湾兴建新的国家级大型剧场与音乐厅,这让笔者一则以喜,一则以忧,不知该做何想法。

喜的是,在看到大陆各地设计新颖的音乐厅,将在未来几年内竞相落成的同时,台湾终于也有了兴建一些新的表演艺术场所的念头,在这场剧场建筑竞赛中「输人不输阵」,有机会不被大陆比下去。再者,在高雄县市兴建国家级的表演艺术场所,身为高雄地区的音乐工作者自然欣喜万分,因为对地方有了大型的公共投资总是一项利多,可以给高雄地区的人民带来不少进帐,提振高雄的景气,而且有了新的建筑,不但可以趁此良机带动新的参与热潮,同时可以是个表演艺术新希望之芽,况且,从台北、台中到高雄一路工作下来,我常会扪心自问,为何有些东西只有台北有,而台湾其他的地方不能有!

忧的是,在南台湾长年营养不足,中央与地方政府花在南台湾的艺术文化经费实在少得可怜,在中央政府加上台北市政府这两个最大的预算实体都集中在台北一个城市的地理政治大前提下,整体的政策与市场布局皆倾向将表演艺术的人力、财力、教学、硬体资源集中在台北市,而将中南部当作台北的下游市场进行全国性的巡演。当台北的团队坐台北观天下、抱怨中南部的票房不好的同时,却没有人认知到不是中南部的人没有文化,而是根本没有什么经费推展文化艺术活动,也更没有经费进行开发观众的计划,中南部培养出来的艺术家也大都选择在台北工作定居,而没有回流到中南部,大量的人才失血加上补充的营养不足,怎么还有可能谈到茁壮长大呢?假如决定花大把大把的钱在硬体大架构上,又会不会有相对的经费来投资在人与活动上呢?

当国家交响乐团与国立台湾交响乐团的年度经费,分别是一亿多左右与一亿六、七千万,而高雄市交响乐团只有三千万的时候,我只想问说,为什么中央政府可以放一支乐团在台北,另一支在台中,为什么不能够设一支乐团在高雄,这不是分明对高雄不公平吗!就均衡区域性整体发展来看,国家乐团才应该设在高雄而不是台北!况且放大格局就全台湾的地理位置宏观地来看,台北、台中、高雄绝对是各区域的区域中心,能够做都会型的市政规画,也的确值得做各方面更大幅的投资,逐步发展成台湾的三个都心,容纳台湾未来的成长。

因此对于台中与高雄而言,面临的其实是城市转型的大格局问题,例如高雄就正在从工业城市转型成为工商综合城市,一切的文化与艺术施政也都该设定为这转型过程中的一环,以便能够找到适当的立足点与正确的发展方向,长远下来将会使得全台湾皆蒙受其利。对于高雄市的艺术文化而言,除了获得新的硬体之外,当今首要的是获得更多文化艺术的常设性活动经费,大幅增加对人的投资,以便带动文化艺术欣赏人口的成长,吸引更多艺术家定居在南台湾工作,长年累月地带动并改变社会风气,使之能够逐步顺利地转型。这种城市的转型以及其连带性的配套措施,牵涉到国家整体的经济与地理发展,需要中央政府有统筹性的国土规画,而不是把一切当作选举人头考量,均分性地稀释了资源,完全违背集中战力的基本原则,赢了选举,而输了台湾更长远的未来。

文字|陈树熙 指挥、作曲家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