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专栏 Columns

令人感触的二三事

PQ的奖项,虽然无法如美国的东尼奖或电影界的金棕榈引人注目,但它在国际剧场界中的权威地位,却绝对不亚于这些奖项。因此,台湾在PQ的获奖,相较于台湾许多电影导演在各大影展中的光荣纪录,理应获得相同的重视。只是,当这样的消息传回台湾之后,受到的却是传播媒体不成比例的冷淡反应。

PQ的奖项,虽然无法如美国的东尼奖或电影界的金棕榈引人注目,但它在国际剧场界中的权威地位,却绝对不亚于这些奖项。因此,台湾在PQ的获奖,相较于台湾许多电影导演在各大影展中的光荣纪录,理应获得相同的重视。只是,当这样的消息传回台湾之后,受到的却是传播媒体不成比例的冷淡反应。

最近有几件事情,让我颇有感触。

政府高层指示,有鉴于张艺谋《英雄》一片在全世界掀起的风潮,计划集资数亿,以郑成功为主题,并且邀请国际名导李安执导拍摄的电影计划,已有各方人士从各个角度批评检讨,我也不再赘述,这只是再一次说明一个可悲的现象:本地许多政治人物在面对文化议题时,总是显得无知与可笑。而如果我们把这个提议,与台湾电影目前面临的困境对照来看,就不免要对施政者的「奇想」感到惊愕与愤怒。

至于说这样的提议是否可行,或者之后会有什么发展,老实说,我一点兴趣也没有。

另一件事,则发生在遥远的布拉格。

台湾在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能将本地剧场设计者和相关科系加以整合,参加在捷克布拉格举行的PQ2003(Prague Quadrennial布拉格四年展,全世界最具权威的剧场设计╱建筑大展)。如果对PQ的发展历史与重要性,和本地剧场设计的发展历程有所认知,就会了解台湾在PQ的现身,确实是一个相当难得的成就。更难能可贵的是,以「游园观景」为主题的台湾馆,在五十二个国家激烈竞争的情况下,获得国家馆部分银牌奖的荣誉(注)。PQ的奖项,虽然无法如美国的东尼奖或电影界的金棕榈引人注目,但它在国际剧场界中的权威地位,却绝对不亚于这些奖项。因此,台湾在PQ的获奖,相较于台湾许多电影导演在各大影展中的光荣纪录,理应获得相同的重视。

只是,当这样的消息传回台湾之后,受到的却是传播媒体不成比例的冷淡反应。文建会主委的接见,可能促成了未来参展计划常态组织的建立,和其他相关国际会议交流活动的举办,但见诸报章的却只有两三则的报导,一般民众,或甚至多数的剧场工作者对此事件能够有多少了解,就不免让人存疑。负责整个PQ参展计划的中华技术剧场协会,预定在九月底举行成果发表会。我个人非常希望,这次的成果发表会,不仅只是接受相关单位补助的例行作业,而能借由传播媒体更多的报导,剧场工作者与一般大众更多的关切和参与,形成一个可以对许多相关议题加以讨论的机会。

还有关于创作社新作《地下铁》的一点想法。

观赏《地下铁》演出的时候,我的旁边是一位本地艺文界的重要人士,他对于创作社剧团以范植伟等几位明星为票房号召的做法,颇不以为然,他认为这样的制作模式对于剧团本身的成长,和整体表演艺术环境的健全发展都没有好处。

我并非不能同意这位重要人士的看法,对于其他剧团汲汲与媒体名人合作,却不顾制作品质与专业原则的做法,也深不以为然。但在看《地下铁》时,我却有另一个想法,或疑问。

我们的剧场界有哪些明星?

果陀剧场的ART演出时间是今年十二月,开始预售的票房却已经热闹滚滚,金士杰、李立群、顾宝明三个剧场明星的再次合作,绝对是最主要的因素。相对来看,因为范植伟而走进《地下铁》的fan应该会发现:在演出中最为亮眼的,其实是他们不知道名字的剧场演员徐堰玲、马照琪、Fa,换言之,这些在小剧场的观众群里已经有不少fan的演员,应该也有潜力成为剧场里的明星。

因此,重点可能不是要不要依靠明星来拉抬声势、票房、和整体的景气,而是剧场界的明星从哪里来?

注:今年的PQ总共颁出一个金牌奖,两个银牌奖,和两个铜牌奖。

文字|陈正熙 国立台湾戏曲专科学校专任讲师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