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专栏 Columns

市场原则当道,表演艺术内伤

在面临通货紧缩压力的年代,市场法则会失灵,失当的补贴政策会更加扭曲市场。首先所有文化人该发出怒吼的是,始终文化艺术预算不足的事实,怎可因为政府编不出来预算,而成为牺牲品呢?当初所有承诺的支票呢?文化白皮书画出来的大饼呢?

在面临通货紧缩压力的年代,市场法则会失灵,失当的补贴政策会更加扭曲市场。首先所有文化人该发出怒吼的是,始终文化艺术预算不足的事实,怎可因为政府编不出来预算,而成为牺牲品呢?当初所有承诺的支票呢?文化白皮书画出来的大饼呢?

从某个角度来看,在现今讲究「管理营运」,强调速率与成效的时代,将表演艺术团队人事薪资转成业务经费的话,台湾突然会多出来很多表演艺术的活动经费,一时间只不过是一些少数人失业而已,反正将这资源重新分配后,可以造福更多的大众。

表面上来看,如此一来能够办更多的活动,而每个活动也可创造更多新闻话题,展现出经营管理成果与为民服务的绩效。的确,一场本地表演团队的演出,又能够赢得多少的媒体与现场生存空间?反正其演出水准或艺术的传承正统性,又怎比得上维也纳爱乐之类团体,在阵容上不够辉煌耀眼,无法吸引人们掏出荷包里的钱,来完成艺术生产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循环。而无法刺激消费的事物,在这讲究消费者导向的年代,就应该停产,接受倒闭或重整改型的命运,如此才符合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

在市场不景气的状况下,政府与民间还可继续加码在国外团队的演出补助上,因为人民有看到好节目的权利,也可以增加台湾的国际曝光度,台湾的国际性大企业也应该跟进国际大企业的脚步,赞助「世界级」的节目。至于国内艺术家,根本不曾出现在这政策性的思辩中,谁叫他们的节目不卖座,没有国际知名度呢!

面对国际竞争压力与通货紧缩的市场走向,若政府与民间仍用这种思维来处理表演艺术的话,一连串骨牌效应将产生:先是团队将一个接一个陷入营运困境,只好将人员尽量变成临时人员,以节省费用;而教学市场也不可能无限吸收这批过剩人力与新增生力军;表演艺术学系也会因就业机会减少而逐步萎缩。不过反正一般人认为经营绩效好的团队,应该会遵循著优胜劣败的法则,脱颖而出渡过危机,但是实际上生态环境萎缩后,幸存者也将元气大伤。

在面临通货紧缩压力的年代,市场法则会失灵,失当的补贴政策会更加扭曲市场。首先所有文化人该发出怒吼的是,始终文化艺术预算不足的事实,怎可因为政府编不出来预算,而成为牺牲品呢?当初所有承诺的支票呢?文化白皮书画出来的大饼呢?

此外,艺术界马上就会需要救济失业的方案了!文建会有没有相关的构想,协助艺术家们找到立足发展的职场空间呢?台湾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政府应该大幅减少补助,让豪华国外节目反映出其真正成本,而不是平抑补贴后的价格。若维也纳爱乐的一张票要上万,而市场上卖不出去,也没有赞助商愿意赞助,那么在现在这阶段就应该不要办这节目。为什么要在逼迫台湾表演团体走向市场经济同时,文建会与中正文化中心却一直在做违背市场订定价格的人为干扰举动?我并不是不要维也纳爱乐之类的高水准团体来台,但是文化政策又怎能只思考到喜好,而不思及更深层的大环境变迁呢?

前述省下来的经费可以用于启动就业工程,例如,以赞助人事经费协助艺术工作者往台湾各地区发展,结合社区、文化中心与学校的资场地资源,提供一年为期的表演艺术基本研习。意即政府要提供将饼画大、让艺术家生根于地方的机制,先画大表演艺术的学习人口,才有机会增加表演艺术的欣赏人口,才能提供本地表演团体的生存与经营空间。而这施政措施应与减少对表演团队补助相配套,否则造成艺术人才的流失,将伤及国家文化水平与艺术作为反映社会的一种批判性良心,变得庸俗的国家民族是绝对没有前途的!

 

文字|陈树熙 指挥、作曲家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