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鸟笼》内容撷取台湾生活面貌与社会现象。(首督芭蕾舞团 提供)
舞蹈

不脱硬鞋,走出芭蕾新路

谈台湾本土芭蕾的发展趋势

在欠缺长期专业培养与大型古典舞剧经验的环境下,要移植西方芭蕾体系困难重重,因此,融合台湾文化特质与自己身体经验的创作芭蕾,显然才是国内芭蕾舞团积极发展的方向,创作者大都希望芭蕾不只是停留在技术阶段,也不仅止于古典芭蕾舞步的堆叠与排列组合,而是在不脱芭蕾舞鞋的坚持下,运用西方古典芭蕾的身体经验,发展属于台湾芭蕾的美学观。

在欠缺长期专业培养与大型古典舞剧经验的环境下,要移植西方芭蕾体系困难重重,因此,融合台湾文化特质与自己身体经验的创作芭蕾,显然才是国内芭蕾舞团积极发展的方向,创作者大都希望芭蕾不只是停留在技术阶段,也不仅止于古典芭蕾舞步的堆叠与排列组合,而是在不脱芭蕾舞鞋的坚持下,运用西方古典芭蕾的身体经验,发展属于台湾芭蕾的美学观。

今年下半年国内的舞台很芭蕾,各芭蕾舞团纷纷推出大型舞剧作品(注),这在长期以现代舞为主流,且芭蕾市场受外来团体抢占影响而失衡的情况来看,是罕见的现象。

近十年来,在经纪公司大量引进国外古典芭蕾节目的市场攻势下,台湾观众习惯于经典舞剧,本土创作芭蕾市场开发困难;再加上本地现代舞蓬勃发展,沦为弱势的芭蕾舞团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今年七月以后,包括台北芭蕾舞团、首督芭蕾舞团、高雄城市芭蕾舞团及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国立台湾艺术大学,都制作大型创作舞剧。尤其是向来给外界著重现代舞蹈教育发展印象的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今年十月将搬演以古典舞剧《胡桃钳》为灵感的创作舞剧,这样投入创作芭蕾的做法,也反映出台湾芭蕾试图挣脱西方古典芭蕾的箝制,寻求一条「新」路。

芭蕾是基本功与创作技法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二十年间,台湾舞蹈社团公演的节目以芭蕾为大宗,而现代舞在台湾还未成气候的三十年前,芭蕾也是早期台湾舞蹈家表演与创作的主要技法。一九四六年,前辈舞蹈家蔡瑞月返台后第一次公演,在屏东礼拜堂展跳《白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台湾舞者所跳的芭蕾舞码。在日本随石井漠与石井绿师徒二人习舞的蔡瑞月,虽然学习了芭蕾的身体技法,但是她个人公演的作品却创作味十足,即便是古典芭蕾舞码,跳来也有现代感。

一九五○年代初,国民党政府来台,深富中华文化特质的民族舞蹈大行其道,还借由民族舞蹈竞赛,鼓吹舞蹈界发展民族舞。尽管如此,芭蕾仍然是当时民间舞蹈社训练舞者基本功的主要方法。一九五六年左右,第一批旅日的芭蕾舞蹈家如许清诰、康嘉福等人陆续回国。许清诰以芭蕾专门术语为学生上课;而康嘉福则带回完整的芭蕾舞剧结构,是国内第一位引介芭蕾舞剧里慢板、快板和男女主角展技和出场序的舞蹈家。他在一九六一年四月于中山堂公演的《柯碧莉亚》,参演的男女舞者多达百人,还分A、B卡司,当时的女主角是由他的学生蔡雪慧和柯秀美分别担任。同年也掀起一阵《柯碧莉亚》风潮,包括李淑芬和刘玉芝也公演同一舞码。

到了一九七○年代,民族舞蹈成为官方推波助澜下的舞蹈主流,芭蕾被冠以「外来文化」的标记,当时的政府虽然不明文禁止,但也不鼓励,专攻芭蕾的舞蹈社在学生大量流失的窘态下,被迫收业。在欧美国家,从专业舞蹈学校到职业舞团,由于舞者身体养成从小开始,经过长期培训及舞台专业培养,芭蕾有健全的发展系统。这样的芭蕾生态到了台湾,受限于升学制度及政治意识形态箝制,发展过程就备感艰辛。

芭蕾发展云开见日

虽然芭蕾舞发展困难,但台湾的芭蕾舞人口一直不少,一九八○年前后,姚明丽组织舞团,陆续制作了古典舞剧《吉赛儿》、《天鹅湖》,当时担任女主角的学生吴素芬在日后创办台北芭蕾舞团,并鼓舞了转入芭蕾教育的苏淑慧重登舞台,促使华冈舞团、台北艺苑芭蕾舞团成立,《火鸟》、《仙女》、《海盗》、《睡美人》等古典舞码陆续在舞台呈现,台湾再度掀起芭蕾热潮。这样的现象,也刺激了文化大学舞蹈系、台湾艺术大学舞蹈系(当时的国立艺专舞蹈科)等大专院校舞蹈科系加强芭蕾教育,邀请外国芭蕾教师来台授课。舞蹈家刘凤学在担任两厅院主任时期的一九九○年代,成立「明日之星」舞蹈工作室,甄选了优秀舞者与国外著名舞团舞者一起上课,对提升芭蕾舞者的身体能力大有助益。

九○年以后,台湾的芭蕾舞团异军突起,首督芭蕾舞团、台北芭蕾舞团、台北室内芭蕾舞团陆续成立,芭蕾舞码公演不再局限于舞蹈社/班或各级学校舞蹈专班的公演,而且开始跳脱古典舞码,尤其是首督芭蕾舞团及台北室内芭蕾舞团每年至少一季演出,坚持创作型的发展路线。最近三年来,虽然台北室内芭蕾因舞团停止营运黯然落幕,却有高雄城市芭蕾舞团及台北芭蕾舞团加入创作芭蕾行列,显现国内芭蕾舞团亟欲走出一条属于台湾芭蕾新路的积极态度。尽管台湾观众欣赏芭蕾的眼界越来越高,多数观众对国人展跳的芭蕾舞兴趣缺缺,但事实上,台湾芭蕾舞者素质日益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大有人在,像余能盛、王泽馨、范光麟、陈艳丽和吴青岑等人。

在欠缺长期专业培养与大型古典舞剧经验的环境下,要移植西方芭蕾体系困难重重,因此,融合台湾文化特质与自己身体经验的创作芭蕾,显然才是国内芭蕾舞团积极发展的方向,创作者大都希望芭蕾不只是停留在技术阶段,也不仅止于古典芭蕾舞步的堆叠与排列组合,而是在不脱芭蕾舞鞋的坚持下,运用西方古典芭蕾的身体经验,发展属于台湾芭蕾的美学观。

跳出自己的芭蕾

创团之初就以创作芭蕾为经营目标的首督芭蕾舞团,十三年来坚持每一季有创新作品的演出。从早期与其他舞团共同分担一晚节目,创作小品舞码公演,到近五年能够制作一整场大型舞剧,首督芭蕾借由创作,累积属于台湾芭蕾舞者的舞码。

编舞徐进丰说,芭蕾舞者的创新并不是要跳脱穿芭蕾舞鞋,古典芭蕾技巧对舞者身体的训练仍然是创作芭蕾的基础;也因此,首督芭蕾十多年以来始终坚持一周五天对舞者基本功的培训。他表示,创作芭蕾是以台湾文化模式来思考,舞蹈内容撷取台湾生活面貌与社会现象,这样的思维基本上已经和西方古典芭蕾从童话或传说故事里取材大不相同。

在身体语汇的表现上,芭蕾舞鞋是舞者在台上的基本配备,编舞者以古典芭蕾技法为基础,融入爵士、现代舞形式,甚至于尝试台湾原住民的歌舞元素,发展出属于舞团创作芭蕾的独特美学概念。从一九九八年推广环保概念的大型舞作《悲泣的地球》、二○○○年取材原住民意象的芭蕾《春之祭典》到今年发表的《鸟笼》,首督芭蕾延续早期小品舞码融合各形式舞蹈身体律动的方式,寻找创新芭蕾的特质。

徐进丰说,芭蕾舞台生命很有限,像是大跳、高跃等大量耗费精力和体能的作品,四十岁以后的舞者跳来即备感艰辛。首督芭蕾在一九九九年制作《等待下一个故事》时,就以舞蹈剧场风格完全脱离硬鞋;但舞团并没有从此离开芭蕾舞鞋,反而更脱不掉硬鞋,「这不表示作品不好,而是舞团坚持走出一条台湾思维模式的芭蕾道路。」徐进丰认为,台湾舞者的芭蕾技巧并不逊于欧美舞者,缺乏芭蕾舞创作人才是最大问题。他说,首督芭蕾在一九八九年创团演出时,就确立以创作芭蕾为舞团主要目标,借由创新芭蕾作品的发表,刺激长期走古典路线的国内芭蕾舞界能够培养编舞后进。

从传统中逐步创新

这种刺激影响后起舞团的经营方向,比首督芭蕾晚几年成立的台北室内芭蕾及台北芭蕾舞团,也在古典舞码之外,陆续制作大型创作舞剧。其中,台北室内芭蕾虽然成军才四年就宣告落幕;但也邀请旅德编舞家余能盛运用现代舞蹈剧场的表现形式发表创作芭蕾。

以推广芭蕾为创团宗旨的台北芭蕾舞团,则运用不同的概念来「创作」芭蕾。舞团早几年虽然标榜推广古典芭蕾,但舞台表现已富创作特质,吴素芬提出对芭蕾的新思索,从芭蕾传统中再创芭蕾作品。她运用十八世纪末第一出剧情芭蕾《难管的女儿》为灵感,一九九四年发表创作《母鸡带小鸡》,舞蹈动作虽然仍采用脚向内或弯曲的芭蕾语汇,但表现形式是从游戏中发展即兴动作,这点和古典芭蕾以既有的动作模式来模拟表现物不同。而一九九五年的《四只小小天鹅》,台北芭蕾跳脱「脚」的形式,改用「手」来表现,概念上就已经突破了古典芭蕾的限制。

吴素芬从十九世纪浪漫芭蕾代表作《仙女》获得灵感,在一九九八年发表《星空Party》。这部三十分钟的独幕芭蕾虽然延续古典浪漫芭蕾的风格,但表现内容不是非现实世界的仙女,而是各星球在天体间的活动。在古典芭蕾风格中特别偏好浪漫芭蕾的吴素芬,从中国传统舞蹈的含蓄与内敛当中,找到和浪漫芭蕾的轻柔契合之处。她说,浪漫芭蕾中女舞者常用来表现轻柔移步的碎步和传统中国乐舞里的云步相似。因此虽然灵感来自于西方古典芭蕾,在创作时仍然朝著东方肢体和特质去思考。

今年舞团创团十年,吴素芬邀请旅德编舞家余能盛排演《茶花女》,舞蹈形式仍不脱古典芭蕾技法,但舞台表现却富现代剧场味。对舞团而言,这是一次舞蹈风格的转变,从过去运用古典芭蕾舞剧概念,融入东方肢体律动思维的创作,到以现代舞蹈剧场为表现美学,也算是另一个方向的创作尝试。

在古典基础上求突破

从民间舞蹈班形式转型为艺术舞台表演团体的高雄城市芭蕾舞团,在经过几年纯粹展跳西方经典舞码后,也陆续发表创作芭蕾。从中国芭蕾《哪吒闹海》、《梁祝》,去年《四季》和今年取材自台湾民间庙会祭典的《祭》The Rite,向来标榜英国皇家芭蕾学校教学技法的城市芭蕾舞团,过去以西方经典舞码为主,如今也思索寻找台湾芭蕾生存的空间。

《哪吒闹海》和《梁祝》虽然运用中国故事为题材,舞蹈结构及动作语汇都还是局限在古典芭蕾里。《四季》与《祭》The Rite除了仍维持芭蕾舞鞋的配备,舞台表现已经融合各类舞蹈的动作,古典芭蕾程式不复见。艺术总监张秀如说,古典芭蕾的身体质感仍得保持,在舞团日常训练中仍是主要课程,这是舞团最大的坚持。她也了解,台湾现代舞兴盛,再加上国外芭蕾舞团纷纷来台竞争,国内芭蕾团如果走西方古典老路,生存空间有限,她希望在古典技法的基础上寻求美学突破。

张秀如认为,台湾芭蕾创作仍须以古典芭蕾为身体训练基础,再纳入像戏剧张力、现代舞技巧、中国武功等新元素。她说,创作的同时不能忽略芭蕾的精致度,城市芭蕾并不想走现代舞的路,舞码还要有六到八成维持芭蕾精神,「既然是芭蕾舞团,就要穿硬鞋。」。

为舞团编作《四季》和《祭》The Rite的林向秀认为,创新芭蕾要先跳脱古典芭蕾的概念,舞者的芭蕾技巧在,但动作设计上强调表现特质。以《四季》为例,这部作品的音乐性强,也带点戏剧张力。她说,这支作品基本上还是维持古典芭蕾的身体线条,但是在动作方面就融入现代舞的流畅感。创作并没去想形式,而是把身上的经验投入。而《祭》The Rite取材自台湾民间的祭典如中元普渡,舞者仍然穿硬鞋,舞台上强调情感表达。她表示,舞者穿硬鞋是舞团基本要求,在其他动作语汇里找出能够与硬鞋相互协调的平衡点,编创新的作品和舞台表现形式,成为城市芭蕾独特的风格。

张秀如也认为芭蕾编舞人才极度缺乏,城市芭蕾舞团除了结合各领域艺术工作者共同塑造舞台风貌外,也将成立「点子鞋」(Dance Shoe)小剧场,培养新人新编芭蕾作品,第一阶段计划培训五位编舞者,将于二○○四年二月发表新作。

融合各家动作语汇

学院制作大型芭蕾舞剧多半表现古典舞码,这次台北艺术大学从《胡桃钳》舞剧撷取灵感编创《梦幻蝴蝶谷》,舞台上还是有些舞者穿硬鞋的片段,但整场舞剧已经不是以芭蕾为主体的节目。编舞者张晓雄说,自己并不刻意将舞剧界定在「芭蕾」,严格说来,它是一出融合多种动作语汇及身体经验的「舞蹈」。

学习中国传统动作出身,在现代舞蹈领域发展的张晓雄认为,台湾芭蕾不应局限于传统西方技法。他说,创作者在编作的过程自然会融入自己身体的律动经验,如此一来,古典技法和程式势必会瓦解,如果强求古典芭蕾的模式,创作反而设限,编舞者也备感困难。他不认为《梦幻蝴蝶谷》是创新芭蕾,但它是一部「创作舞蹈」。

尽管编舞家同意古典芭蕾技法仍是训练舞者身体的重点课程,但是在艺术环境、社会背景等因素影响下,国内芭蕾舞团不得不寻求各自独特风格的创作新路,毕竟芭蕾舞者的舞台生命有限,而艺术创作永无终点。

文字|王凌莉 新闻文字工作者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注:

包括首督芭蕾舞团的《鸟笼》、台北芭蕾舞团的《茶花女》、高雄城市芭蕾舞团的《祭》The Rite及台北艺术大学制作的《梦幻蝴蝶谷》。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