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戏专经营的「碧湖剧场」,虽然创立源起的确是以观光戏为重点,剧目安排上也选择适合国外观光客的内容,但近年来却也成为国内中小学「艺术与人文」课程最受欢迎的校外教学地点,使这个剧场不但可让青年演员有机会演练,在让观光客体会戏曲文化外,也成为戏曲教育向下扎根的据点。但要让国外观光客能更深入体会戏曲传统,详尽的解说与外文字幕,应该是下一步改进的重点。
一九三○年代,作为梅兰芳剧团总顾问的张彭春率领梅剧团访美演出。他斟酌外国人的口味,选择《刺虎》、《汾河湾》、《春香闹学》、《打鱼杀家》、《贵妃醉酒》等剧目,废除捡场、削减交代性场次,并在剧场内外挂上中国气氛浓厚的宫灯,舞台上加了七层刺绣帷幕,这些设计在中国国内的演出是没有的,但这种「中国气氛」在国外演出效果却奇佳。西方人将「京剧=中国文化=梅兰芳」的眼光,可说是在此次访美后确立的,张彭春的巧思功不可没。异于国内一般的演出惯例与品味,试图揣想「外国人的眼光」,再以这种眼光打造出「中国」,先不论这种眼光是浅薄或高明,但对于初次接触中国戏曲的外国观众来说,能够满足猎奇的心理或许已经足够。
主要目标放在教育与文化推广
同样的,以外国观光客为对象的观光戏,也有类似的品味。台湾现在固定有演出场次的观光戏场所,在内湖有自复兴剧校时代持续至今的国立戏专中正堂,在台北市中心则有台泥的士敏厅。戏专的观光戏历来以易懂的京剧武打戏为主,近年则开始将综艺团的演出列为开场节目;此外,还辅以剧情简介式的外语字幕,并且配合七国语言的「认识京剧」多媒体放映、参观科班学生的训练过程,以及校内的京剧文物展示馆导览,以达到教育和推广文化的主要目的。「静态看故宫,动态看复兴」,一直是观光局的宣传口号,国外旅游团先到故宫看国宝,再到复兴剧校看观光戏,这条路线已是行之有年的传统。至于去年在士敏厅开张的「台北戏棚」,则比较接近中国大陆「晚会式」的观光戏,即邀请多个团体抬出传统表演艺术的拼盘,因得地利之便,能够和「鼎泰丰」、「龙山寺」、「京华城」等日本客喜爱的地点形成观光路线。
一九九四年,复兴剧校应台湾观光协会理事长严长寿的要求,开始办理观光戏的业务。挑选剧目的方式是,由复兴提出几组剧目,搬演给观光局及观光事业的相关人员试看,再从中挑选适合观光戏演出的节目。历年来已轮番演过几组剧目,如《拾玉镯》、《三岔口》、《水濂洞》、《金山寺》、《锺馗嫁妹》、《古城会》等,今年则以《金钱豹》为主。中正堂座位不到三百个,一年的观光戏观众,外宾约两千五百人,国内观众则占有一万人(注)。以欧美观众来说,他们较喜欢以动作为主的《拾玉镯》、《三岔口》,而占观光客大宗的日本观众,因为文化隔阂不大,反而喜欢以剧情为主的三国故事与白蛇传故事,至于最受儿童观众欢迎的,自然是猴儿戏。戏专观光戏的演出原则是,在四十分钟的浓缩版本内,呈现该剧目的原汁原味,多媒体的放映与京剧文物的导览,则增强了观光戏在文化与教育上的功能。
强调「传统」的玩艺儿
复兴剧校与国光艺校合并改制为国立戏专之后,「观光戏」正式更名为「碧湖剧场」,由戏专附设国剧团团员负责演出,每周一、四上午十点钟各一场。因人事精简,以武戏来说,派出的都是剧团内最好的演员。观光戏的确是磨练青年演员的好地方,但演出过于频繁,曾发生演员因过于疲劳导致演出效果受到损害的情事,故戏专现在的政策是由三组演员轮番上阵,并将观光戏演出列为演员考绩之一,以便演出的品质保持在最佳状态。因为拥有剧场与剧团的资源,戏专不需额外付出场地与演出费的成本,相较于「台北戏棚」,经营的压力较小,所以能够将主要目标放在教育与文化推广而非营利之上,即使遇到台风天只来了五个观众,也照常演出,至今没有要观众退票的纪录。再者,戏专观光戏是全国唯一安排在上午时段的文化性节目,有它的不可取代性,也是各国元首与外交人员来台的指定行程,具有文化外交上的贡献。近年来因为戏专观光戏的文化教育导向,使戏专成为北部地区各中小学「艺术与人文」课程校外教学的必经之地,加上票价低廉具竞争性,现在国内的观众反而超过国外的观光客观众,有时因预约的国内团体过于庞大,还必须加演下午场以满足向隅的外国观众。
戏专附设剧团每年都在国家剧院推出新编大戏,但曾负责规划观光戏节目的该团团长曹复永就认为新编大戏不及戏专观光戏来得「传统」,他表示:「在碧湖剧场,玩艺儿就是玩艺儿,没有加油添醋,外国观众在国家剧院或许还看不到他们想看的东西,只有我们这里才有。」曹复永也认为,迎合外国观众的口味是必须的,观众来看观光戏,是抱著休闲的心态而来,对初入门的观众来说,大段的唱工戏也吃不消。不过,除了演出本身,戏专的学生练功、剧团的演员排练、后台的化妆和著装,整个校区的传统与传承的氛围,有时候甚至是最吸引客人前来的最大诱因。
亟需详尽的外文解说和字幕
笔者以为,观光戏作为一个可卖出的文化商品,或许还需要更积极的配套做法,市场才有更多开拓的可能。例如,有鉴于外国观众看武戏喝采连连,看文戏纷纷抽签走人的状况,北京京剧院与长安大戏院今年提出了「给传统文戏配英文字幕」的京剧旅游演出市场的合作计划,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英语文学专业、翻译专业的教授,与数位博、硕士生进行这项为文戏逐句配上英文字幕的工作。二、三月间所推出近两个半小时的全本《龙凤呈祥》,观众虽不多,但外国观众竟占了三分之一左右。可见详尽的外语字幕,是突破外国观众接受能力与语言隔阂的一把钥匙,而艺术家并毋须改变自己艺术的原貌。四月份在北京保利剧院推出的北京版《大唐贵妃》,虽然不是观光戏,却也逐句配上了英文字幕,无论是话白或唱词,均做了详尽的翻译,连难以转换成英语的中国成语与典故,亦做到了翔实的意译,为国外市场埋下了更多的可能性。相较之下,戏专的观光戏在外语字幕上仍嫌简陋,需要更多优秀翻译人才的投入。
SARS流行期间,两岸的旅游事业都遭到极大的损失,观光戏连带遭殃,连戏专观光剧场都宣布停演,到了七月初才复演;至于北京,则强制所有的剧场停止演出直至双解禁后。无论如何,观光戏总归还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是一个与观光产业的景气共荣共存的娱乐事业。戏专的观光戏是一个特例,因为戏专主要还是一个教学单位而非营利事业,所以能承担较大的风险,不至于无以为继。依台湾的观光戏市场来看,要营运一个专门演出观光戏的剧场,以票房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势必非常辛苦。我们对于观光戏各种形式的可能性,或许也应该有更开放的态度。任何形式的演出,都有可能是潜在的观光戏。一个观光客来台湾,可能刚好碰上了某个传统戏的档期,却因为语言的隔阂而却步。在台北许多传统戏曲的演出往往有包含话白与唱词的中文字幕,却连剧情简介式的英文字幕或说明书也没有,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文字|李季纹 北京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博士生
注:
参见偶树琼〈「碧湖剧场」京剧传播功能之研究〉,《台湾戏专学刊》第七期(台北:国立戏曲专科校出版委员会,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