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而斯拉夫风味的弹奏(亚艺艺术 提供)
音乐

女性而斯拉夫风味的弹奏

特鲁尔的弹奏总是深入乐曲其中而非置身于外地掌控大局,与德奥传统的「精神性」及乐曲结构为弹奏重点的诠释哲学不太相同。贝多芬的作品一百一十一号奏鸣曲为贝多芬所作之最后一首奏鸣曲,曲中的悲剧性及精神性精聚力反映出人生的抽象挣扎与对比抗争,然而在特鲁尔的弹奏中变成了抒情、美妙的旋律刻划与吟唱。

特鲁尔的弹奏总是深入乐曲其中而非置身于外地掌控大局,与德奥传统的「精神性」及乐曲结构为弹奏重点的诠释哲学不太相同。贝多芬的作品一百一十一号奏鸣曲为贝多芬所作之最后一首奏鸣曲,曲中的悲剧性及精神性精聚力反映出人生的抽象挣扎与对比抗争,然而在特鲁尔的弹奏中变成了抒情、美妙的旋律刻划与吟唱。

曾经看过一九八六年柴可夫斯基大赛纪录影片的人,一定对娜塔莉雅.特鲁尔(Natalia Trull)所弹奏的浦罗柯非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有著深刻而难忘的印象。影片中爆发式精力加上有力的节奏和强烈的动作,让观众几乎喘不过气来。

这段难忘的影像,似乎早已让我将特鲁尔的弹奏定型如影片中的模样了,然而台北的独奏会,我们听到的却是一个全然不同于往昔的女钢琴家,过去的爆发集中力与高昂的精力,似乎被岁月的历练冲淡了,取而代之的是抒情的细节。

仔细刻划细节,却失去完整外型

八月三十一日台北国家音乐厅的独奏会曲目,特鲁尔弹奏了两首德奥乐派的的作品──海顿f小调形板与变奏曲和贝多芬作品111号c小调钢琴奏鸣曲──为上半场曲目,而下半场则选择了非常通俗的穆索斯基《展览会之画》,曲目的安排上倾向于保守。海顿的f小调变奏曲算是变奏曲中的典范曲式,虽然有许多小段落,然而却仍然一气呵成,为由始至终连续进行的完整乐曲。特鲁尔将开始的主题以清脆明亮的音色,每个细微的乐句都明显刻划地弹奏,虽然给人一种自然明媚而迷人的感受,然而细节似乎已经超越了乐曲骨干与架构的外型。特鲁尔将这首f小调变奏曲当成一首抒情乐曲来诠释,而缺少了曲中藉著f小调所传递的忧郁、怀乡气息。主题演说似的修辞也缺了些许敢作敢当的掌控集中力。在第一变奏曲出现时特鲁尔强调著与先前相同的和声与右手小音形。在之后的装饰音群变奏中,特鲁尔展现了迷人的弹奏。

深入乐曲其中来掌控大局

特鲁尔的弹奏总是深入乐曲其中而非置身于外地掌控大局,与德奥传统的「精神性」及乐曲结构为弹奏重点的诠释哲学不太相同。贝多芬的作品一百一十一号奏鸣曲为贝多芬所作之最后一首奏鸣曲,曲中的悲剧性及精神性精聚力反映出人生的抽象挣扎与对比抗争,然而在特鲁尔的弹奏中变成了抒情、美妙的旋律刻划与吟唱。

似乎德国作曲家总是先将乐曲架构坚强形成,再融入哲学精神与细节对比,甚至歌唱旋律,而俄国作品却让人感受以相反的方式来达成:细节之描绘、累积,再堆筑成为整首巨大乐曲。演奏者对于乐曲之诠释方式也因为文化、生活上之差异,而让听者意识出了如此的差异。虽然演奏者之钢琴造诣与艺术涵养均近无瑕疵,然而,由此差异所造成之细微变化,却仍然随著个人性与文化特质让听者意识出钢琴演奏家之所属母语。

斯拉夫风格与法国色彩的交融

在穆索斯基的《展览会之画》中,特鲁尔企图将每幅图画间之「漫步」音乐客观平静地弹出,并作出与每首个性乐曲间的明显对比,以区别出「漫步」与「图画」之间之不同作用,特鲁尔将每幅图画都以非常清楚的个性带出其特色,从斯拉夫似的冲动语气直至法国印象派似的风格,有极大层面的个性转换。例如在〈御花园〉一曲之开始,强调著小孩童真似的纯洁,充满了天真的气氛,由於穆索斯基曾经到过巴黎,因此受到了许多法国文化的影响,在〈市场〉与〈雏鸡之舞〉中,特鲁尔都以极生动的色彩让人感受到仿佛在蛋壳里颤动的小鸡与市场中七嘴八舌喋喋不休的三姑六婆,然而,似乎长舌妇过多的争执也让手指与记忆跌了一跌。

在《展览会之画》一曲中比较强调著斯拉夫语调,在旋律上加进了不同长强音(Agogic)弹奏的图画,如〈侏儒〉强调著黏腻油滑的个性,而在〈牛车〉一幅画中比较注重右手的波兰旋律语调,奇特斯拉夫风味的〈犹太人的对话〉一曲中,特鲁尔弹出了不只是重轻的对比,而是斯拉夫个性的吟咏。在〈女巫的小屋〉中,特鲁尔选择了较慢而「确定」的速度来描绘Baba-Yaga女巫的踏步与如捣杵般的个性。

较不成功的是其中之〈古堡〉一画,显得太过冗长,而有些心不在焉的不专注。全曲在〈基辅城门〉整片巨大的音响中精采结束,在大音乐厅中极需具备的力度与音量变化幅度,让人听到了特鲁尔女性儿斯拉夫风味的弹奏,它毫不隐瞒地揭露出了其文化底层之根源。

文字|叶绿娜 钢琴家、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副教授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