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原版百老汇卡司的唱片。由舞台设计师汤尼.沃顿(Tony Walton)精心设计的原版logo,在剧院里以半透明遮幕的绘片盖住整个舞台,舞台正中央是一(陈炜智 提供)
艺知平台 音乐剧的台前幕后

金光闪闪中的暗黑心灵

音乐剧大师鲍伯.佛西与其名作《芝加哥》

由于本身性格影响,加上童年失学,流落歌台舞榭跑码头为生,年纪轻轻便尝尽世情百态的佛西于其美学与人生哲学中,总带有一份浓浓的末世质感。好友替他取了「黑暗王子」的绰号,除调侃他终年一袭寡妇般的黑衣黑裤,更点明他在「佛西式」简约、性欲美学底下,对于人生负面印象的偏好。筹备《芝加哥》时,佛西更因压力过大动了心脏手术,鬼门关前走过一遭的佛西返回剧组后,对整部作品的视角和观点更深深陷入无垠的黑暗世界。

由于本身性格影响,加上童年失学,流落歌台舞榭跑码头为生,年纪轻轻便尝尽世情百态的佛西于其美学与人生哲学中,总带有一份浓浓的末世质感。好友替他取了「黑暗王子」的绰号,除调侃他终年一袭寡妇般的黑衣黑裤,更点明他在「佛西式」简约、性欲美学底下,对于人生负面印象的偏好。筹备《芝加哥》时,佛西更因压力过大动了心脏手术,鬼门关前走过一遭的佛西返回剧组后,对整部作品的视角和观点更深深陷入无垠的黑暗世界。

偶尔艺文界同行朋友开玩笑,会说些尖酸刻薄难以入耳的「行话」;其中有句名言是这样的:「做出这种作品的人将来一定死在路边没人理!」

表面上这好像是个恶劣的负面诅咒,实际上是用讽刺的口吻,对最好的作品及其作者献上最高的赞美词──当一部好作品臻至登峰造极的境界,对后代万世即将产生莫大的影响时,世间的自然定律也会因此出现重大变革。不论是戏言或是赞词,古往今来在音乐剧场艺术发展史上还真有几位大师级人物「死在路边没人理」呢!创作《画舫璇宫》Show Boat的作曲家杰洛姆.柯恩(Jerome Kern)一向被尊为「美国戏剧音乐之父」,他对于剧场音乐的理念型塑和美学革新,奠定了现代音乐剧艺术「音乐」方面的原始雏型。柯恩于一九四六年在纽约街头闲逛古董店铺时心脏病发,送医后因身上无任何证件,仅知道他是某作曲家协会成员,辗转多时才通知到他的家人、朋友,抢救后仍然不治。

八○年代后期,当美国剧坛被爱滋病的沉重风暴压得透不过气时,另一位大师──鲍伯.佛西(Bob Fosse)──在华盛顿街头心脏病发,送医后不治身亡,临终前,他的前妻兼毕生至友,又兼工作上的最佳拍档──四届东尼奖得主关.薇登(Gwen Verdon)随侍在侧,百老汇剧院区为之熄灯一分钟表达敬意。

鲍伯.佛西,百老汇一代编舞大师兼名导演。剧场界人称之为「巴比」(Bobby),年轻一辈的观众则对「佛西」的封号印象更深,一九九九年以佛西历年编舞名作汇汇而成的舞蹈集锦《佛西秀》Fosse还爆出冷门,拿下当年东尼奖最佳音乐剧的奖项。原本,这是个被遗忘的名字;尤其当八○年代末和九○年代初,大家热切追逐著无止境的宏大人声流行歌剧演唱风格,以及铺张炫烂的剧场奇观,佛西──以及佛西象征的剧场美学──肢体动作和场面调度、角色塑造的整合-在艺文界几乎销声匿迹,百老汇除了Tommy Tune还一枝独秀,迭有作品问世,此外已找不到任何镇得住场面的「编舞/导演」(choreographer-director)。曾几何时,只有几位影迷影痴还记得在《酒店》Cabaret和《爵士春秋》All That Jazz影片中锋芒毕露的「电影导演」鲍伯.佛西,在故去后多年又黄袍加身,一跃成为影圈剧坛最受瞩目的巨匠。

这一切,全都得归功《芝加哥》Chicago

戏假情真,游戏人生

一九二四年四月三日傍晚,芝加哥一位名唤碧尤拉.安南(Beula Annan)年轻妇女枪杀了自己的情夫。之后安南太太独自穿著血衣血袍,反复播放流行爵士劲曲《呼啦噜》Hula Lou的唱片,等候丈夫回家报警。这起冷血谋杀案在芝城媒体界掀起喧然大波,女记者莫琳.华金斯(Maurine Watkins)以一系列专题报导细致地描绘碧尤拉.安南脆弱无助又清丽脱俗的「受害者」形象,引起大众关切。华金斯更成功地连结稍早在同年三月十一日发生的另一起谋杀奸夫案的女主角──丰采出众(当时的报导直接采用“stylish”和“class”等字眼)的夜总会歌女贝娃.盖特妮儿(Belva Gaertner),把这对黑狱姐妹花顿时捧成比好莱坞巨星还要耀眼灿烂的知名人物。

碧尤拉和贝娃的谋杀官司相继在五月底和六月初告终,两人均获判无罪;然而,爵士风城的雪月风花并未因此落幕。一年半后,华金斯将「呼啦噜」情热血案改编成疯狂笑闹的讽刺喜剧《芝加哥》Chicago,于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三十日在百老汇揭幕,一百七十二场的演出纪录虽称不上票房鼎盛,却也为《芝》剧赚得改编搬上银幕的机会。在二○年代后期和四○年代初期,好莱坞两度莅临《芝加哥》,让华金斯女士笔下的红发尤物、「最美丽的蛇蝎杀手」萝西.哈特(Roxie Hart,由碧尤拉.安南脱胎化成的角色)杀掉奸夫,摇起留声机,在芝城小楼里跳著「呼啦噜」。

一连串的媒体效应、好莱坞改编等,让碧尤拉.安南──现在已经化身为萝西.哈特──的真情假戏在娱乐圈内始终长青不老。五○年代后期,当红发的性感舞星关.薇登在百老汇声誉鹊起,她和当时的爱人同志鲍伯.佛西便一心希望将《芝》剧改编成歌舞剧。无奈,事隔数十载,华金斯女士已经从扒粪逐臭的八卦记者蜕变成低调而虔诚的教徒,她坚贞的信仰使她自觉以往种种简直如同荒唐恶梦,坚决不肯出释《芝》剧版权,也不愿见到与《芝》剧相关的一切──包括她当年巨细靡遗的专题报导、原版话剧、两个电影版(一为默片《芝加哥》,另一为黑白有声片《萝西哈特》)等──有任何机会浮上台面。

十多年后,华金斯女士去世,《芝加哥》版权终于释出。此时,关.薇登和鲍伯.佛西已经成为台上台下牢不可分的艺术整体。两人的夫妻关系虽然时合时离,「关」和「巴比」却始终是互相扶持的最好朋友;两人的专业领域在六○年代后期亦已臻至化境,鲍伯.佛西长期建立下来的独特风格──简炼而原始、风格化却性感无比──对于《芝加哥》的题材来说,更是最恰当不过的视觉印象,佛西于是找来之前的合作班底,在七○年代之初正式投身《芝》剧的改编工作。

大师的黑暗心灵

一九七三年堪称鲍伯.佛西毕生最丰收的一年。他稍早在德国实地拍摄的电影版《酒店》Cabaret大获好评,与史诗格局的电影《教父》Godfather同场较劲,最后囊括八座金像奖(《教父》虽然获得最佳影片,但得奖总数只有四座),佛西则获颁最佳导演;在百老汇,由他执导的歌舞剧《比宾王子》Pippin虽然在城外试演时命运多舛,整个剧组濒临瓦解崩盘,但最后总算一帆风顺驶进百老汇舞台,佛西在《比》剧终了前编排的巨型性爱歌舞让观众目瞪口呆,男女舞者在台上以半即兴的方式享受彼此的身体,把《比》剧推向终极巅峰,这场宛若时下所谓「轰趴」场面的交欢哲学歌舞让佛西继奥斯卡金像奖后再接再励,拿下同年东尼奖最佳导演奖。稍后,他与《酒店》电影版女主角丽莎明妮莉(Liza Minnelli)合作的电视歌舞专辑“Liza With a ‘Z’ ”更在一九七三年的电视艾美奖大放异彩。殊荣衔身的佛西成了「三冠王佛西」,娱乐界对他的期待和敌视也相对地与日俱增。

由于本身性格影响,加上童年失学,流落歌台舞榭跑码头为生,年纪轻轻便尝尽世情百态的佛西于其美学与人生哲学中,总带有一份浓浓的末世质感,灌注在作品里,如《酒店》、《生命的旋律》、《比宾王子》等──权威崩溃,小人物茍且偷生,在末日即将来临前贪欢片刻,然后大家死的死、逃的逃、散的散;主角的自残行为更进一步透露佛西对于生死瞬息的痴迷,好友替他取了个绰号,叫「黑暗王子」(Prince of the Darkness),除了调侃他终年一袭寡妇般的黑衣黑裤,更重要的,还是为他点明在「佛西式」简约、性欲美学底下,对于人生负面印象的偏好。

来自电影、电视、舞台的三副桂冠加顶,并没有为佛西带来更愉悦的工作氛围,相反地,使他处身在更巨大的压力之下。《酒店》的电影告一段落后,佛西随即投身传记电影Lenny的筹摄工作,在此同时,《芝加哥》的前置作业亦如火如荼地进行。终于,在Lenny进入后制阶段,而《芝》剧开排在即的关键时刻,鲍伯.佛西不支崩溃。长年的工作压力,烟酒女色的侵害,让佛西的心脏不胜负荷,医师决定冒险动刀,为佛西「开心」。《芝》剧全体成员对佛西专业美学的信任,在这一刻发挥了高度的向心力。制作人一方面调兵遣将,暗中邀请名导演哈洛.普林斯(Harold Prince)跨刀助阵,随时准备走马上任,另一方面则倾力周转资金,维持原版卡司人人有工作,个个有饭吃,以确保《芝》剧如果能顺利开排,届时不会发生重新选角的危险。《芝》剧的词曲作者约翰.坎德(John Kander)和佛列德.艾伯(Fred Ebb)甚至新写了一套夜总会秀让领衔主演的明星各处巡回演出,大家按兵不动,焦急地等候佛西开心手术完成。

大概半年之后,鲍伯.佛西康复出院;从鬼门关前走过一遭的佛西返回剧组后,对整部作品的视角和观点更深深陷入无垠的黑暗世界,他逼迫同时负责编写剧本的佛列德.艾伯尽量铺张剧中对于威权体制、法律正义的嘲弄和讽刺,此外,他甚至亲自著手撰写台词,并与舞者合作一而再、再而三地强化《芝》剧里的媒体嗜血性,以及整个《芝》剧以胡天闹地的「综艺秀」表演风格。剧中典狱长「摩顿妈妈」(Mama Mortan)的同性恋色彩、性别倒错的天真无邪女记者「玛莉小阳光」(Mary Sunshine)等角色巩固了「性别」在剧中的巅覆性,死牢里六个「快乐的杀人女魔头」热歌劲舞亦直接攻击婚姻、爱情、法律条文、社会规范的价值;不过,最让人咋舌的艺术处理则是剧末两个逃过法律制裁的女囚犯携手登台作秀,一边堕泪涎笑,一边将手上的长梗玫瑰仪态万千地抛给台下热情拥戴她们的群众:

「我们知道,很多人对于我们伟大的国家已经失去信心了」两个女犯-如今已经是红极一时的姐妹歌舞搭档-万分激动地说道:「但是,我们姐儿俩手牵手站在这里,就是活生生的例证-美国终究是个美妙的国度。我们姐儿俩就是美国精神的象征!」说著,她们俩开始把玫瑰抛给观众。

「感谢您!上帝保佑您!上帝与您同在!上帝伴您走过死荫的山谷!上帝保佑您!感谢您的支持!感谢您!谢谢…谢谢…谢谢…」

许多年后,一位曾与佛西合作多年的舞者透露,鲍伯佛西要两位女明星一边扔玫瑰,一边嘴里喊著「感谢您」(Thank You……Thank You……),一边心里想著「去你的」「干死你」(Damn You!Fuck You!),全剧在“And all that jazz!! ”的歌声中画下句点。

这便是《芝加哥》的终极精神。是一代大师黑暗心灵的诚实反射。

金光灿烂,胡天胡地

《芝》剧在嗜血媒体膻腥报导的基础上,提供佛西绝佳的舞台,让他在大难不死之后有机会藉工作省思自己的人生观。却也因此,《芝》剧原版制作在很多时候因为佛西的过度自溺而严重失焦,尤其在第二幕最高潮的法庭戏,剧中〈Razzle Dazzle〉一曲已经将整出剧作的核心意念明白呈现出来,名律师比利.福林(Billy Flynn)一边领著性感歌女载歌载舞,大家一边把法庭布景铺排出来,律师唱道:

让他们看看这片闪闪金光  Give them the old

金光闪闪,是我的拿手把戏    Razzle dazzle

让他们眼花撩乱!    Razzle dazzle them!

吊足他们的胃口,让他们七上八下  Long as you keep them way off balance

他们才不会注意  How can they spot

你是个无才大草包    You got no talents?

金光闪闪,眼花撩乱  Razzle dazzle them,

他们定会把你捧成超级巨星!  And they’ll make you a star!

在此,整个美国的法治体系被譬喻成一场巨型马戏秀(a three-ring circus),所有仪式性的举措,如宣誓、辩护诘问等法律程序、证物展览、证人对质等等,全部被化为「金光闪闪」的歌舞秀节目程式。对照华金斯在一九二四年所报导碧尤拉安南和贝娃盖特妮儿的两场「世纪大审判」,在报导原稿里一再出现的秀场比喻和两位被告身上的华服、珠饰、皮草等细部描写,于此均被创作团队以「人生宛若秀场」的终极概念,成功转换成歌舞表演。当年隐藏在报导文字背后的真相与正义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当事人抱著「粉墨登场」的心态上法庭摆姿作态,歌舞剧则把这「粉墨登场」的举措诗化、视觉化、音乐化,使其成为一场金光闪闪的综艺节目。

然而,一心想把《芝加哥》推向极致的鲍伯.佛西在处理这场闪闪金光的歌舞时,超越了所有人的容忍极限,将高品质的「讽刺」变成下三滥的「污蔑」;他以《比宾王子》剧末让所有人脸红心跳,连男主角自己都心猿意马,不知何时会失控的狂欢群交场面为蓝本,在《芝加哥》的金光闪闪法庭歌舞让它更上层楼,直接要求舞者在舞台上两樽华艳无比的旋转楼梯上开始做爱。舞者不断热吻、爱抚、变换体位,同时听从饰演律师的男演员指挥,律师在象征法庭的正义女神塑象前唱著金光闪闪之歌,并且展览横陈在阶梯上的酒池肉林。原本辛辣得恰到好处的歌曲,在佛西刻意求工,力主荒淫的场面调度手法中,完全失去控诉的重心,演员紧张,观众作呕,创作团队分崩离析,「金光闪闪」背弃了佛西「少就是多,小就是大」(Less is MORE!)的极简美学,成为他在心脏手术后一味追求黑暗世界灵魂救赎的失败实例之一。

除开「金光闪闪」,《芝》剧原版制作的结尾也有很大的问题。佛西坚持不让饰演萝西.哈特的关.薇登在结尾有独舞、独唱的「明星时刻」,执意要关.薇登和饰演薇玛.凯利(Velma Kelly,歌舞剧版以贝娃.盖特妮儿为蓝本塑造出的新人物)的女星奇塔.里薇拉(Chita Rivera)携手同台表演双人歌舞。按照佛西原本的理念──里薇拉打爵士鼓,薇登吹萨克斯风,两人以荒腔走板的表演再一次攻击整个社会体制的腐败,然后进入压轴的劲舞,两人抹红染绿穿著内裤和网袜,在大电扇吹起的飘飘微风前跳著“Looping the Loop”,让人直觉联想起碧尤拉.安南的唱片《呼啦噜》。

薇登为了佛西剥夺她独享舞台的机会极为愤怒,这不仅是身为明星的尊严,年过知命之年的关.薇登更视《芝加哥》为其告别舞台之作,鲍伯.佛西就算不念夫妻旧情,不能连这点行规都不顾。最后是奇塔.里薇拉出面声援关.薇登,薇登带著哭腔在排练室里慢慢唱著新写成以替代「Loop」之歌的“Nowadays”,不顾亲爱巴比的反对,她一样一样唱出歌词里写的佛西最爱的口头禅:

这真好,不是吗?    It’s good, isn’t it?

真了不起,不是吗?  Grand, isn’t it?

真伟大,不是吗?    Great, isn’t it?

真爽快,不是吗?    Swell, isn’t it?

真有趣,不是吗?    Fun, isn’t it?  Nowadays…

五十年后    In fifty years or so

可能一切都会改变    It’s gonna change, you know

但在眼前-哦!  But, oh, it’s heaven

这才是人间天堂!    Nowadays!

薇登情绪过于激动,几度泣不成声,里薇拉毅然加入陪衬,然后两人穿著亵衣衬裙表演了一段精采的双人舞,为《芝》剧作收。里薇拉当时向佛西坚持,「我不管你怎么想,我们就是要这样演」。这个版本与重新修改的「金光闪闪」法庭歌舞(删去过多的性爱滥交场面,让整段法庭戏的焦点在律师身上)遂成定本,于一九七六年在纽约揭幕。

歌舞线上,爵士春秋

《芝加哥》歌舞剧在当季巧遇劲敌《歌舞线上》A Chorus Line,一切好评与票房收益等等,都笼罩在《歌》剧光灿高礼帽的阴影之下,两年后《芝》剧下档,原订开拍的电影版因为佛西日益恶化的健康情况而进度缓慢,又过了几年,佛西将自己在筹备《芝》剧时的人生经验拍成电影《爵士春秋》All that Jazz,故事叙述一部斥资无数的巨型百老汇歌舞剧在排演途中因为导演心脏病发而中辍,全片由这位「导演」的人生历练与心灵幻想歌舞交织而成,片名直接延用《芝》剧象征性的主题曲“All That Jazz”。《芝》剧的原版舞台设计模型、因心脏手术而中断排演的情节、惹人非议的性爱狂欢歌舞场面,以及影射关.薇登、奇塔.里薇拉、佛西当时的女友安.兰卿(Ann Reinking)等真实人物的角色,均被网罗在《爵》片中,执迷于追求负面人生价值和黑暗心灵的佛西在这部自传电影结尾,还让影射自己的那位百老汇名导演心脏手术失败,在一场豪华艳绝的梦幻歌舞“Bye Bye Life”中告别人世。医院将遗体用尸袋装好,送进太平间,音乐响起,唱的是“There’s 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终至画面全黑。

佛西虽然一再表示自己对于死亡的迷恋,却不曾真正在作品里讴歌黑暗,鼓励暴力和绝望;在《爵士春秋》片末他亲手杀死银幕上的自己,可能是他所能达成最具美学意义,最「金光闪闪」的自残行为。自《芝加哥》的转捩点开始,佛西便义无反顾地敞开心扉,尽情在作品中吐露天才魂灵里的黑暗思维,至《爵士春秋》到达巅峰。一九八七年七月,《歌舞线上》导演、被称为「百老汇神童」的名编舞家迈可.班奈特(Michael Bennett)因爱滋病逝世,不久后,编写电影版《酒店》、歌舞剧《小夜曲》A Little Night Music、《理发师陶德》Sweeney Todd的剧作家休.惠勒(Hugh Wheeler)也与世长辞;同年九月23日,鲍伯.佛西在华盛顿心脏病发,送医不治。百老汇在一年之间失去了三位大师,也见证了一整个世代的消逝。

「横死街头」的惨状对这位「黑暗王子」来说,自然不像《爵士春秋》里的导演死得那么「金光闪闪」。但,佛西的死仍然充满了最具张力的戏剧效果:当时,由他亲自执导自己当年名作《生命的旋律》的新版制作即将在华盛顿首演,他于首演日当天下午结束最后一场彩排,在关薇登的陪伴下离开戏院,回旅馆途中不幸倒卧街头,身后留下经典无数。

佛西最后一部作品是他死后十五年问世的电影版《芝加哥》,纽约首映典礼当晚,当片尾打出「谨献给鲍伯.佛西、关.薇登(逝于二○○○年十月十八日)」字幕时,全场掌声如雷,不绝于耳。

文字|陈炜智 旅美音乐剧工作者、「音乐剧的秘密花园」网站主持人之一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注:

Lenny一片由达斯汀霍夫曼主演,改编自同名百老汇话剧,电影版本以半纪录片式的访谈、迷离影像疯狂交织为主要结构,讲述传奇脱口秀名嘴Lenny Bruce的生平事迹。片中过多的性爱场面、淫秽字眼,以及反社会、挑战权威的母题,在当年引起不小的争议,也因此在台湾地区遭禁演,是故Lenny一片并无正式中文译名。

更正启事

1.本刊第125期〈表演美学的汲汲探索──林兆华的《哈姆雷特》与《理查三世》〉一文之《理查三世》图,经作者来函指正,摄影应为「李晏」。

2.本刊第129期〈让表演艺术的「产业」面貌走向清晰〉一文中,误植黄国祯先生的头衔为「表演艺术联盟新任理事长」,应为「表演艺术联盟执行长」,表演艺术联盟理事长仍为温慧玟女士。

3.同上期,〈永远激烈的诘问──试探英国最前卫的「临场艺术」〉一文,经作者来函指正,该文资料应由Live Arts Development Agency 以及Laura Bonamici所提供。而〈这个夏天,法国没有艺术节──谈今年法国演艺界自由雇员罢工事件〉一文,经作者来函指出第四段里中「总监和导演布哈姆士维」译名应为「布豪士维」。

以上,特此更正,并致歉意。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